2023年, 第4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孙毅博, 于水利, 顾正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含聚酰胺层(PA)的复合膜自被发明以来,就广泛应用于纳滤(NF)、反渗透(RO)、正渗透(FO)等水处理领域。但是,聚酰胺膜的渗透性和选择性的相互制约使得对其的研究亟待产生新的突破。近年来,一种位于基膜和选择层之间的中间层成为膜制备研究的热点。这种中间层会影响聚酰胺层的形貌以及界面聚合过程,因而较先前的聚酰胺膜及纳米材料复合膜在通量及截留率方面均有一定提高,是解决目前聚酰胺膜渗透性和选择性矛盾的重要途径。综述了近年来有关中间层对聚酰胺膜水处理性能的影响和机理,介绍了基于有机涂层、纳米材料及二者结合的不同类型中间层的结构和性能,以及以此制备的聚酰胺膜的性能变化,为制备高性能的聚酰胺膜提供依据。
  • 王金乔, 王磊, 安家君, 王旭东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7-1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光电催化电极兼具光催化和电催化功能,是一种可持续的、高效的、在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材料。综述了其多种制备方法,如电沉积、喷雾热解、水/溶剂热和溶胶-凝胶等。并对影响每种方法制备过程的操作条件作以讨论。分析表明,通过控制材料制备过程当中的操作条件,可以显著改变材料的形貌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光电催化性能。因此,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和条件对材料性能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并指出制备高稳定性材料和多种制备技术的联用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 王兵, 张玉竹, 高春阳, 屈彤旭, 杜显元, 张琳婧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4-1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过硫酸盐是地下水原位修复中最常用的氧化剂之一。然而,传统过硫酸盐存在释放速度快、影响半径小等缺点,难以应对修复过程中出现的污染物反扩散和反弹等问题。缓释型过硫酸盐具备更长的作用时间,可提高氧化效率和污染物降解率,有望在地下水原位修复中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总结了缓释型过硫酸盐的制备方法,分析了缓释型过硫酸盐的释放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阐明了关键释放机制,归纳了污染物降解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 李俊生, 王学峰, 马娜, 夏至, 谷芳, 左金龙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20-2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食品工业产生的含脂肪族、芳香族、糖类、酚类等有机废水,具有机物含量高,难降解,成分复杂等特点。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环境。高级氧化技术能有效去除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通过产生强氧化性的原位自由基,将食品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矿化成为H2O、CO2等小分子物质。对电化学氧化、芬顿、臭氧氧化、光催化氧化、空化、过硫酸盐氧化法等食品工业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并展望高级氧化技术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
  • 研究报告
  • 钟文晶, 符帝俊, 齐丹, 刘瑞娜, 卢徐节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26-3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热解温度下(300、500、700 ℃)制备椰壳生物炭,分析其理化性质,研究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测定污水中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4+-N))含量,探讨不同生物炭投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2%、4%、6%和8%)对污水中氮、磷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水中投加生物炭对氮、磷元素的去除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投加量为2%、4%、6%和8%与不投加生物炭的对照相比,TP的去除率有效增加9.9%、8.3%、5.6%、8.7%(P<0.05),TN的去除率有效增加2.5%、5.6%、8.5%、16.7%(P<0.05),NH4+-N的去除率有效增加2.2%、2.0%、2.1%、2.7%;该实验中对污水氮磷去除效果最佳的生物炭投加量为2%和8%;投加生物炭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TN和TP,是解决目前生活污水处理领域的除磷效率低、成本高、难彻底的问题的有效措施。
  • 张旭航, 姬跃国, 席高阳, 陈树勋, 杨蕾, 何争光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31-3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共沉淀-焙烧法成功制备了新型催化剂CuFe2O4/B-400,有效改善了CuFe2O4的聚集性,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光谱(EDS)表征,并将其应用到了降解四环素废水的研究,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PMS投加量和pH对四环素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催化剂投加量为0.20 g/L,PMS投加量为0.40 g/L,pH=6时,四环素的降解率可达96.2%。淬灭实验与EPR分析表明,在该反应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质是·OH和SO4-·,同时存在1O2,说明CuFe2O4/B-400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
  • 徐舜开, 周准, 柳斌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37-4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湿法化学刻蚀得到单层MXene纳米片后,采用旋涂法将MXene纳米片负载至基膜上作为中间层制备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并探讨了MXene不同负载浓度对复合纳滤膜通量及盐截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MXene作为中间层,使得圆泡状形貌在所得膜表面形成,当旋涂1 mL浓度为0.1 g/L MXene时,通量为24.2 L/(m2·h),硫酸钠截留率为97.4%,相比传统膜(通量12.9 L/(m2·h),硫酸钠截留率96.3%)性能提升明显。随着MXene旋涂负载浓度增加,通量逐渐减小,而硫酸钠截留率则存在先增加后减小再稳定的趋势,截留率最高可达98.8%(通量16.3 L/(m2·h))。
  • 徐英杰, 崔建国, 张峰, 李红艳, 王朝旭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41-4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高浓度硝酸盐废水,或者反渗透、离子交换后的高浓度硝酸盐废水,提出了利用无水乙酸钠强化无水乙醇溶析结晶法去除高浓度硝酸盐的技术。考察了无水乙醇、无水乙酸钠、氧化钙、温度、pH以及搅拌速率对硝酸盐结晶的影响,并对比了加入无水乙酸钠前后去除溶液中NO3--N的效果。结果表明:NO3-质量浓度为183.5 g/L(即NO3--N质量浓度为49.4 g/L)时,去除NO3--N的最佳去除条件为,80 mL无水乙醇,1.8 g无水乙酸钠,0.014 g氧化钙(Ca2+质量浓度为1.00 g/L),温度为40 ℃,pH为13;与无水乙醇溶析结晶处理高浓度硝酸盐废水相比,无水乙酸钠会进一步提高硝酸盐结晶率约10个百分点,说明后加入无水乙酸钠对无水乙醇溶析结晶去除高浓度硝酸盐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 何强, 刘杰妮, 洪毅怡辉, 卢旺, 徐仰辉, 皇甫小留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46-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污水厂最佳投药比以及胞外聚合物(EPS)对化学除磷的影响,首先选出最优的化学除磷药剂,然后配制EPS-Fe-P沉淀模拟污水厂回流污泥,探究EPS的含量、化学除磷剂的投加量、pH的改变以及离心分离对污泥再吸附磷的能力影响。结果表明,在TP为1.5~5 mg/L时单独使用聚合硫酸铁(PFS),投量为1.51∶1即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EPS与PFS的络合更容易产生更大的聚凝体,有利于游离和胶体态的磷固定。使用MINEQL+软件进行模拟分析不同pH和铁磷比条件下溶液中的离子分布情况,结合试验综合分析得出中性条件下PFS的除磷效果最为稳定,铁投量达到3∶1后沉淀的吸附能力不再有明显提升。磷的再吸附主要依靠沉淀而非溶液中的胶体及离子。
  • 陈姝璇, 崔红艳, 阿柔娜, 雅茹, 白淑琴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52-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EDTA对碳酸钙水垢成核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机制,通过浊度法测定了在有无EDTA条件下不同过饱和指数溶液的诱导时间,结合经典成核动力学理论计算了典型的成核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无论有无EDTA,碳酸钙成核的诱导时间均随过饱和指数的增大而降低,但添加EDTA能够延长诱导时间,说明EDTA能够抑制碳酸钙的成核。与相同过饱和指数的无EDTA体系相比,EDTA通过增加界面能γ、临界自由能变∆GC、临界成核半径rc和降低成核速率J抑制碳酸钙的成核过程。溶液中EDTA与钙离子的螯合反应为动态平衡,导致晶胚界面处的离子混乱度增加,使成核界面能和临界自由能变增加,临界成核半径也相应增加,同时由于螯合反应,成核自由离子浓度降低,成核速率降低。
  • 张会琴, 杜晨宇, 王子贤, 卢可馨, 李仁威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57-6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渗滤液处理后产生的污泥为原料,热解制备垃圾渗滤液污泥基生物炭(Landfill leachate sludge-derived biochar,LLSDB)。单因素实验发现,在LLSDB热解温度为500、600 ℃,投加量为0.3、0.3 g,吸附温度为40、20 ℃,Pb(II)、Cd(II)的溶液初始浓度分别为1 000、200 mg/L时,Pb(II)、Cd(II)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4%和94.9%。竞争吸附实验说明Cd(II)对Pb(II)的吸附起一定促进作用,而Pb(II)对Cd(II)的吸附起强烈抑制作用。通过吸附等温线、电镜扫描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推测其吸附机理:LLSDB中碳酸盐和氢氧化物热解生成氧化物,氧化物在水溶液中生成氢氧化物,与Pb(II)、Cd(II)发生置换反应及竞争反应,最终生成PbCO3、Cd(OH)2,沉淀在LLSDB的表面,即LLSDB对Pb(II)和Cd(II)的吸附,浓度低时遵循线性分配,以物理吸附为主;浓度高时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以化学吸附为主。
  • 郭谍, 郭兆春, 陈思, 胡腾飞, 张倩, 洪俊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62-6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结合水热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作为电催化阳 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RGO进行表征,以盐酸四环素为目标污染物,对其进行电催化降解实验。研究发现在外加电流为15 mA,温度为20 ℃,盐酸四环素的浓度为5 mg/L的条件下,30 min内RGO电催化盐酸四环素的降解率可达95.07%。为深入研究电催化去除海产养殖废水中盐酸四环素污染的实际应用可行性,利用循环试验对材料稳定性进行测试,该材料耐盐性与稳定性能良好。通过自由基猝灭和活性氯产生量的实验,发现RGO电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的主要活性物种为表面产生的活性氯和·OH。
  • 杨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66-7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硫化物对活性污泥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N-酰化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类信号分子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对受硫化物影响的活性污泥活性的作用尚不明确。为探究AHLs类信号分子对污水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活性的影响,通过试验考察了AHLs不同投加量对活性污泥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化物会抑制活性污泥系统内源AHLs的分泌,低浓度(0<c≤50 nmol/L)AHLs的投加可提高活性污泥活性,当c=50 nmol/L时,活性污泥活性提高10.6%,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冻胶菌属(Zoogloea)相对丰度分别提高2.8%和2.1%,COD和NH4+-N去除率分别提高16.3%和20.5%,出水水质得到改善。
  • 梁超文, 何春菊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71-7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静电诱导法,通过铸膜液中带负电的磺化聚醚砜(SPES)和凝固浴中带正电的聚乙烯亚胺(PEI)在相分离时形成的相互吸引作用,在聚醚砜(PES)膜表面形成聚电解质分离层,再经过交联处理和热处理制得聚醚砜复合纳滤膜。结果表明,当铸膜液中SPES/PES比例为4/17,凝固浴中加入的PEI分子量为10 000 g/mol 时,所制得的纳滤膜在较低测试压力(0.3 MPa)下对硫酸镁(MgSO4)和硫酸钠(Na2SO4)的截留率分别为91.1%、85.7%,对其溶液的渗透性能分别为71.4 L/(m2·h·MPa)、75.9 L/(m2·h·MPa)。
  • 戈晓东, 孟冠华, 刘宝河, 张林森, 杨建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76-8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头孢曲松钠(CS)是普遍使用的抗生素药品,在地表水和污水厂排水中经常检出。本研究通过Friedel-Crafts和化学。修饰反应,以低交联度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为骨架,制备了两种超高交联吸附树脂GO-00、GNH-01。以CS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时间、温度、初始浓度、pH、树脂投加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投加量越大,越有利于吸附。pH=3时,GO-00吸附量最大;pH=7时,GNH-01的吸附量最大,碱性条件下吸附效果均较差。吸附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过程是吸热过程。CS在两种树脂上既有物理吸附也有化学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两种吸附剂的吸附过程,均较好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R2 > 0.98)。由于吸附剂和CS之间存在电荷作用,功能基团的引入提升了树脂的吸附性能。此外,氢键作用也增加了吸附过程的吸附量。为探究树脂回收性能,以5% NaOH作为脱附液,GNH-01再生效果较好,可被重复使用。
  • 应用技术
  • 薛金凤, 蒋佳明, 李乐研, 马彦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82-8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磁混凝技术的高效除磷和快速沉降的优点和氨氮去除率低的不足,建立了一种无倒吸可稳定运行的低温加热负压抽气高氨回用技术,最佳抽气时间为15 min,进水pH为11.5;黑臭水301.9 mg/L氨氮的回收率为99.6%。通过正交实验明确磁混凝工艺出水TP、 COD、浊度和TN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是聚铁投加量和pH,并结合单因素实验确定磁混凝最佳工艺条件为:聚铁75 mg/L、磁粉300 mg/L、pH 7.5、PAM最佳用量1.0 mg/L;对黑臭水中浓度分别为950 NTU、5 911 mg/L和13.4 mg/L的浊度、COD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9.1%、97.0%和98.3%。将磁混凝与低温加热负压抽气联用处理高有机质高氨氮的黑臭水体,与现有技术相比,COD、TP和氨氮去除率提升24%以上,具有显著优越性。
  • 童笑琴, 刘东方, 曹振华, 徐俐, 付明翔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87-9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混凝-二级A/O”组合工艺处理垃圾转运站渗滤液,并分析了梯级驯化过程中一级AO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表明,pH在7.5时,0.4 g/L聚合氯化铝与20 mg/L聚丙烯酰胺配合使用混凝效果最佳;一级A/O池、二级A池和二级O池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48 h、48 h和24 h时,出水COD、NH4+-N去除率最高达83.85%和 94.67%。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梯级驯化中一级AO反应器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发现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A池主要菌属为Candidatus-CompetibacterOLB14,O池主要菌属为Candidatus-CompetibacterSC-I-84C10-SB1A
  • 孔聪聪, 高明昌, 韩琦, 李红兰, 邱立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92-9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电镀废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本文探究了芬顿(Fenton)-活性炭耦合陶瓷膜工艺处理电镀废水生化出水的最佳反应条件,处理效果,运行稳定性,膜污染规律与膜清洗效果。结果表明,当活性炭投加量为40 g/L、换炭量为4%/d、膜通量设置为70 L/(m2·h)时,耦合工艺深度处理效果优异,经30 d运行,出水COD、TOC和浊度分别为14 mg/L、4.5 mg/L和0.04 NTU,去除率均可达到80%以上,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标准。活性炭可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增强该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还可以有效减缓膜污染,延长膜的运行周期。被污染后的膜,依次经物理清洗和次氯酸钠清洗后,膜通量可恢复至原来的94%。Fenton-活性炭耦合陶瓷膜工艺处理电镀废水生化出水效果优异,具有长期运行稳定性,可作为深度处理工艺,实现电镀废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
  • 陈礼洪, 张舒婷, 魏忠庆, 裴义山, 蒋柱武, 白欢龙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98-10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水箱调蓄的二次供水普遍存在水中余氯衰减过量水质不达标情况,为减少水箱余氯无效衰减,控制二次供水水箱水龄,能保障水质安全。水温作为影响水箱水余氯衰减的重要因素,对二次供水水箱水龄也存在影响。为研究保障水质安全的二次供水水龄,课题通过可调控水温实验平台,模拟不同水温下水箱静态工况余氯衰减情况,探究水温对二次供水水箱水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对二次供水水箱水余氯衰减影响显著,水温较高时,余氯自分解在水箱水余氯衰减成因中占有较大比重;消耗相同余氯量时,28 ℃所需时间为10 ℃所需时间的三分之一;根据水温与二次供水水龄之间的关系,水温升高时,相应下降二次供水水龄,控制水箱余氯消耗不过量。
  • 王萱, 郑俊, 张德伟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03-10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浙江绍兴柯桥江滨污水处理厂气浮池出水TN难以达标的问题,提出采用高滤速、低滤层的反硝化生物滤池(DNBF)中试装置进行深度脱氮处理。考察了上升流速、碳氮比及碳源种类对DNBF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历时14 d即完成滤池的挂膜启动,滤速以18~19 m/h为最佳,投加C/N以3.92~4.17为宜;相对于乙酸钠,甲醇为碳源时,COD出水低于进水的概率更高,调控全过程中出水TN均达标排放。为实际污水厂的提标改造和反硝化深度脱氮工艺提供了参考。
  • 赵伟华, 白萌, 马旭蛟, 周小琳, 王艳艳, 张委琪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08-11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实际校园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净化槽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的挂膜情况、脱氮特性和微生物种群结构。结果表明,接种污泥后填料上附着的生物膜生物量逐渐增加,第23天单个纤维束组合填料、聚氨酯方粒形填料、聚丙烯颗粒柱状填料的生物量分别为1 352.0 mg/个、256.8 mg/个、148.8 mg/个。系统有机物去除和脱氮性能逐步提高,第20天的出水COD、NH4+-N、TN去除率分别为77.45%、98.0%和63.0%。三种填料生物膜在10 ℃低温条件下的硝化负荷分别为8.93 mgNH4+-N/(gVSS·d)、13.63 mgNH4+-N/(gVSS·d)、20.71 mgNH4+-N/(gVSS·d)。高通量测序表明纤维束组合填料、聚氨酯方粒形填料、聚丙烯颗粒柱状填料的shannon 指数分别为4.21、4.81、4.82,其Nitrospira比例分别为0.93%、1.20%和1.32%,聚丙烯颗粒柱状填料物种多样性最高,硝化菌丰度最高。
  • 刘然, 李绍飞, 王冰, 胡韵爽, 董立新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13-11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北运河城区段水质污染特征,优选人工水草、优化运行参数,为后续示范工程中的人工水草工艺提供设计依据。选取市面常见的三种人工水草,开展挂膜试验及不同浓度的污水净化试验,优选人工水草。模拟北运河河道水流,分析水力停留时间、运行体积比、挂膜方式及进水浓度等不同运行参数,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超细碳纤维对高浓度污水中氨氮、总磷和COD的水力负荷参数分别为1.12、0.13、12.71 mg/(L·h),对中、低浓度污水中氨氮的水力负荷参数分别为0.58、0.40 mg/(L·h),是优势人工水草。综合考虑净化效果和工程造价,在后续北运河城区段示范工程中,人工水草工艺的设计运行参数为:城区段河道自然挂膜、水力停留时间7 h、运行体积比25%。河道进水浓度越高,净化效果越好。
  • 刘晓平, 李占斌, 李佳佳, 程圣东, 苗滋耀, 李鹏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18-12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做好膜浓缩后高浓盐水的硬度软化是保障蒸发结晶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工程实践和实验结果表明,膜浓缩后残余阻垢剂的持续阻垢作用严重制约了化学法硬度软化的效果。其中,在相同阻垢剂投加量下,含磷阻垢剂对浓水软化的抑制作用高于无磷阻垢剂,进一步实验表明,有机类药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无机药剂(石灰)两类不同化合物在消减膜浓水中残余阻垢剂的持续抑制软化作用明显,投加后高浓盐水的硬度去除率分别可提高7.04%和10.66%,硬度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6.51%。在实际应用中石灰作为双碱法的辅助药剂的投加成本为0.04元/t,可进一步提高高密池硬度去除率约6.83%,保障了后续微滤膜分离系统的稳定运行,生产和经济效益明显。
  • 朱浩, 邹海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23-12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阴极负载活性炭纤维电解法降解甲基橙染料废水,并对比了电解法和生物膜电极法对甲基橙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讨论了处理时间、初始浓度及电压对甲基橙染料废水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橙染料废水的脱色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趋于平衡,阴极负载活性炭纤维电解法最先达到平衡且处理1 d脱色率可达90%以上,生物膜电极法在处理3 d达到平衡,电解法在处理4 d达到平衡;生物膜电极法处理时,甲基橙染料废水的脱色率随初始浓度先增大后减小,最佳初始浓度为200 mg/L,电解法处理时,脱色率先减小后增大后减小,最佳初始浓度为20 mg/L,阴极负载活性炭纤维电解法处理时,脱色率先增大后减小,最佳初始浓度为60 mg/L;最佳电压均为1.5 V。生物膜电极法和阴极负载活性炭纤维电解法处理甲基橙染料废水的效果优于电解法。
  • 斯绍雄, 张玉敏, 张磊, 李毅, 宫兆波, 向煜琪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27-13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高密度碳棒为阳极、碳钢为阴极,恒压电位仪为外加电源制备出电位诱导防垢装置,并在新疆油田某污水处理站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电位诱导防垢装置电极数越多、水中含油量和悬浮物含量越低,对油田污水的防垢效果越好。当污水流速为2 L/min、外加电压为1.5 V时,水的钙离子去除率达15.77%,可有效去除水中不稳定的结垢离子。现场试验表明,电位诱导防垢装置处理后水中钙离子去除率在9.09%至26.06%之间,处理前后油田水的24 h失钙率降低幅度能稳定保持在50%以上,结垢速率降低70.80%。同时,电位诱导防垢装置处理后水质参数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不影响污水后续处理或使用。
  • 经验交流
  • 於仲清, 王忠敏, 张俊杰, 薛攀, 经华, 高晓宏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32-13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安徽淮河流域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总规模为6.0×104 m3/d,一、二期建设规模各3.0×104 m3/d,二级生化工艺分别采用“厌氧池+Orbal氧化沟”和“A2/O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本工程实例采用“A2/O-MBBR强化生物处理+高效沉淀+反硝化深床滤池(预留TN去除功能)”处理工艺,在保留原有一、二期氧化沟工艺的基础上,新增A2/O-MBBR工艺,其中原有一、二期氧化沟总处理规模缩小为4.8×104 m3/d,新建A2/O-MBBR工艺处理规模为1.2×104 m3/d。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设计规模为6.0×104 m3/d。目前,安徽省淮河流域尚未制定水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此次工程出水参照《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34/2710–2016)表2中的Ⅰ类标准(工业水含量<50%)执行,其中TN指标仍执行一级A标准。
  • 郑伟波, 叶岳宇, 陈成, 胡如意, 孙雅峰, 郑卉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37-14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乐清市清江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处理规模为0.35×104 m3/d,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增加,扩建工程设计处理规模为0.55×104 m3/d,总处理规模为0.9×104 m3/d。污水主体工艺为AAO工艺,2020年7月~2021年9月连续15个月的运行数据表明,系统出水COD、NH3-N、TN、TP平均值分别为11.85、0.25、7.31、0.12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34%、98.88%、73.26%、94.83%,出水各指标均达到甚至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复合碳源与葡萄糖相比,脱氮消耗、污泥处置的吨水费用显著降低,复合碳源是较佳的外加碳源。
  • 工程实例
  • 张丹丹, 牛和昕, 王国庆, 苏杭, 朱良升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43-14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呼和浩特市某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规模为20×104 m3/d。针对进水可生化性差、用地紧张等特点,确定该深度处理工程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反硝化生物滤池+浸没式超滤+臭氧接触氧化的工艺路线。深度处理工程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V类水质标准。投产运行后,出水水质达到并优于设计标准。介绍了该工程工艺流程、设计参数、设备配置及处理效果,对深度处理工程工艺的选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周洵平, 陈本寿, 张永江, 陈淑艳, 吴丽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47-1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白酒生产废水高色度,高有机污染物、高氮磷等特点及排放标准的要求,四川某大型白酒生产企业采用以“三级清渣+预沉+调节+两级EGSB+Phoredox+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为主体的三级处理工艺对白酒生产废水进行处理。经过长时间的运行,结果表明,废水经处理后可以稳定达到《发酵酒精和白酒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7631–2011)表3直接排放标准的要求,且具有系统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好等优点。该工艺处理白酒生产废水是可行的。
  • 张子种, 戴美新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 152-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某光伏单晶硅片废水处理站工程可利用土地空间小、高标准排放、再生利用等要求带来的挑战,原水进行分质分道分级处理。对有机污染较轻、硅粉含量较多的清洗废水采用混凝气浮沉淀一体池进行处理,对有机污染较重的废切割液、脱胶及槽洗等有机废水后采用“混凝沉淀+厌氧水解沉淀+MBR”工艺进行废水处理,并采用“超滤+反渗透”双膜法进一步理深度处理作为生产用水回用。RO浓水与处理清洗水废水混合排放。升级后的污水处理厂系统可靠运行,出水水质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