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班福忱, 魏煜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1-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可见光催化下负载型改性Ag3PO4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Ag3PO4催化剂具有较高的量子产率,但是由于光腐蚀严重、能隙带宽度、光谱响应范围、及光生电子-空穴寿命短等问题制约着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为此本文重点阐述了Ag3PO4作为一种光催化剂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探讨了负载型改性Ag3PO4在催化活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方面的优势。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负载型改性Ag3PO4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负载物、改性方法和反应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负载型改性Ag3PO4催化剂结构、提高其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建议,以期为染料废水治理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 韩明才, 于晓丽, 鲍广扩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7-1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太阳能驱动的海水淡化技术因其环保、可持续的特点受到普遍关注,光热材料作为该技术的核心,在海水淡化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对不同种类的光热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光热材料在海水淡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挑战。未来,研发具有更高光热转换效率、更好稳定性和抗污染性的光热材料,优化海水淡化系统的设计与集成,降低成本以推动其大规模应用,将是光热材料在海水淡化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这对于缓解全球淡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钟重全, 赵栗笠, 杨平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14-2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包埋法固定化生长缓慢的厌氧氨氧菌废水脱氮及其相关性能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提出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总结和讨论了包埋法固定化厌氧氨氧化菌的材料种类,脱氮工艺技术的单级及两级部分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类型、包埋厌氧氨氧化菌类型及其变化,中试研究及工程应用,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建议。
  • 孙德阳, 王洪波, 宋连心, 徐鑫涛, 马金龙, 李晓辰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21-2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自由基和非自由基途径的高级氧化技术等替代化学处理技术在水处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基于铁的双金属类芬顿反应和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工艺在处理有机污染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铁在内的过渡金属在有机污染环境的修复中被广泛用作过硫酸盐活化剂,铁与其他金属形成双金属结构可以调节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活性位点,因此铁基双金属催化剂通常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催化活性、回收利用性。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近年来铁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活化机理以及降解应用,讨论了影响铁基双金属催化剂稳定性及其活化过硫酸盐体系降解率的主要因素,最后对该体系降解有机废水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 刘伟, 田振华, 马金菊, 李华北, 姚新鼎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27-3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超声氧化作为高级氧化技术的一种,具有操作方便、反应速度快、条件温和等优点,但仍存在污染物降解率低和不完全矿化等不足。本文系统阐述超声空化效应产生局部高温、高压、充电发光以及超临界状态氧化降解污染物机理。讨论了污染物的性质、超声频率、电功率、pH、水溶液成分和溶液温度等参数对污染物降解效率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氧化技术与超声氧化技术的协同作用原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超声协同氧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复合高级氧化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在废水处理中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 研究报告
  • 王志, 孙海东, 严雄仲, 杨富婷, 杜晓, 郝晓刚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34-4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能源领域对锂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从盐湖卤水中提取锂离子对保障锂资源供应至关重要。以锰酸锂(LMO)作为锂离子(Li+)电活性材料、碳纳米管(CNTs)为电子导体、聚乙烯醇(PVA)为粘结剂,磺化聚苯乙烯(SPS)为填充剂,通过层层组装和渗透填充法制备了电活性锂离子选择渗透膜(SPS/CNTs/PVA/LMO),并将其应用于电控离子选择渗透膜分离(ESIP)系统中提取Li+,探讨了ESIP体系中的电压操作参数,研究了SPS/CNTs/PVA/LMO膜在ESIP系统中对Li+的选择性分离效果。结果表明,当ESIP系统的吸脱附电压分别为0.8 V和2.4 V 时,SPS/CNTs/PVA/LMO膜对Li+的渗透通量达到了0.052 mol/(m2·h),选择性达到了3.91。
  • 蒋淑红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41-4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氧化铝陶瓷膜为基底,采用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PDA/PEI)共沉积技术对陶瓷基膜进行修饰和改性,并与均苯三甲酰氯界面聚合,制备有机-陶瓷复合疏松纳滤膜。通过SEM和XPS表征复合膜表面特性,探讨PDA/PEI质量比对复合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并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TOPSIS-GRA)对复合膜性能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复合膜有机涂层成功地沉积在了陶瓷基膜表面,并有效地缩小了膜孔、提高了膜表面均匀性;在0.1 MPa下,PDA/PEI为1:1时,膜纯水通量为36.62 L/(m2·h),对炭后水中有机物和电导率截留率可达50%和17.34%,远高于陶瓷基膜的4.55%和1.89%;无机物截留效果和运行通量对评价膜性能所占权重较大,并且,当PDA/PEI为1:1时,复合膜的综合性能最佳。
  • 徐丽, 隋媛, 董月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47-5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玉米芯纤维素碳源COD释放量低,持续性差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碱处理方式对玉米芯释碳规律的影响,优选出释放特性良好的碳源处理方式,并采用包埋技术改变玉米芯的持续释放特性。采用未改性玉米芯、质量分数1%、3%、5% NaOH改性的玉米芯作为碳源,观察各组的释放情况;以不同比例的聚乙烯醇(PVA)与海藻酸钠(SA)作为包埋骨架,选出最优的配比;研究温度、搅拌强度、投加量对复合缓释碳源P-S-C颗粒静态反硝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5% NaOH 改性的玉米芯COD释放量最大,可达128.59 mg/(g·L),更适合作为内部碳源;P∶S=8∶1的P-S-C颗粒缓释持续性好,相比于未作包埋处理的碳源最高释碳速率减少了71.20%;温度控制在25~30 ℃、转速设置在50 r/min至100 r/min、投加量为5 g/250 mL时既可以避免碳源的浪费也可以保证NO3--N有较好的去除率。结果表明选取质量分数为5%NaOH改性的玉米芯作为内部碳源,P∶S=8∶1作为包埋骨架的最优配比。
  • 程俊, 田泽洋, 裴培, 王国虹, 王彦伟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53-5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氯乙酸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制得羧甲基壳聚糖,并通过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通过海水缓蚀实验对常用的钨酸钠、钼酸铵、硫酸锌三种无机缓蚀剂进行缓蚀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硫酸锌对A3碳钢的缓蚀性能最佳。将硫酸锌与羧甲基壳聚糖进行复配制得改性壳聚糖复合型缓蚀剂,并对其缓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用静态全浸悬挂法和失重法对复配后缓蚀剂的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羧甲基壳聚糖:硫酸锌配比为1:2,且总投加量为200 mg/L时,对A3碳钢的缓蚀效果最佳,缓蚀率可达81.33%,较单一缓蚀剂有显著提高。
  • 李微, 徐子婷, 王贺, 刘水, 向韬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58-6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提高金属有机骨架(MOFs)吸附水中抗生素类有机污染物高效稳定性为目标,采用溶剂热法将MOFs粉末与氧化石墨烯(GO)混合制备MOFs气凝胶UIO-66-NH2/GO。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和热重分析(TG)技术,分析UIO-66-NH2/GO形态结构与性能,利用吸附试验研究了UIO-66-NH2/GO对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吸附性能、吸附机理及循环再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GO成功负载到UIO-66-NH2中,形成八面体空间网络结构;UIO-66-NH2/GO气凝胶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12 h,温度40 °C,pH为7,初始浓度为100 mg/L,对环丙沙星、四环素的最佳吸附量分别为144.32 mg/g和158.25 mg/g。UIO-66-NH2/GO气凝胶对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自发、随机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模型。UIO-66-NH2/GO气凝胶循环利用8次,对抗生素的吸附量仍能达到100 mg/g以上,UIO-66-NH2/GO气凝胶具有良好的循环再生性能。
  • 米慧荣, 杨晓曼, 董西雅, 秦慧芳, 黄应平, 李瑞萍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65-7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垃圾渗滤液处理厂产生的Fenton污泥(FS)为原料,于N2氛围下分别在300~700 ℃热解制备改性污泥类Fenton催化剂(标记为FS-X,X=300、400、500、600、700),活化过一硫酸盐(PMS),构建FS-X/PMS体系降解环丙沙星(CIP)。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比表面积仪对FS-X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比较了污泥热解前后活化PMS去除CIP性能。结果表明,FS-X活化PMS性能均高于FS,FS-X的主要催化活性成分为Fe3O4,其中FS-600活化PMS对CIP的去除效果最佳,与单独使用FS-600的吸附(48.55%)和单独使用PMS直接氧化(22.38%)相比,在FS-600/PMS体系中,条件为0.5 g/L FS-600、1.5 mmol/L PMS时,可使CIP(30 mg/L)在120 min内去除率达99%,表明FS-600实现了对PMS的高效活化。自由基捕获实验及电子自旋共振结果表明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种为单线态氧(1O2)与超氧自由基O2·-,而非由传统的硫酸根自由基(SO4·-)或羟基自由基(·OH)主导。
  • 司新宇, 程泽寰, 陈宇超, 肖通虎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73-7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微滤(MF)膜孔径结构可控,在含油乳液过程有着能耗低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本文以聚偏氟乙烯(PVDF)和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共混高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氯化镁(MgCl2)为添加剂,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构建了一个具有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现象的铸膜液体系,研究了体系LCST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合相分离法(NTIPS)制备了PVDF/SMA共混膜。探究了SMA含量、凝胶浴温度等因素对膜结构、机械性能和含油乳液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LCST铸膜液体系,可以通过调节凝胶浴温度,实现膜的结构从指状孔向双连续网络孔结构的转变。应用于含油乳液分离,PVDF/SMA共混膜S-1.2对含油乳液的截留率可达到99.7%,与不含SMA的纯PVDF膜S-0相比,PVDF/SMA共混膜S-1.2的纯水通量恢复率从82.5%升高到88.3%,不可逆污染阻力与膜本征阻力的比值由21.1%降至13.2%,表现出更优的耐污染性能。
  • 兴虹, 吴丽红, 田甜, 王特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80-8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生物除磷效率,研究了聚合硫酸铁絮凝剂(PFS)对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低温(10~15 ℃)运行效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机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PFS浓度(0~200 mg/L)利于EBPR系统对COD和溶解性正磷酸盐(SOP)的去除,当PFS浓度为200 mg/L时,COD和SOP出水浓度分别低至18 mg/L和0.48 mg/L,去除率提高至92.1%和94.5%,而过高PFS降低了EBPR的运行效能。PFS提高了污泥沉降性,促进了胞外聚合物(EPS)尤其是蛋白质(PN)的分泌,且呈现出PFS暴露浓度越高,EPS分泌量越高的趋势。在胞内聚合物方面,PFS提高了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最大生物合成量,而降低了糖原质的合成,PHA最大合成量为6.84 mmol/g。内聚物PHA合成量的升高促进了聚磷微生物的代谢,从而强化生物除磷效能。研究结果为EBPR系统低温高效处理含磷废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王凯, 余华东, 王子钰, 张志勤, 吴礼光, 李旭春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85-8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芬顿工艺是工业废水预氧化与深度处理的重要方法,但是大量生成的芬顿污泥严重制约了其广泛使用。针对含铁芬顿污泥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挑战,本研究提出了羟胺(HA)强化的方法,以实现含铁污泥在多相芬顿氧化污染物中的资源化利用。以新生态水合氧化铁(Fhy)为研究对象,研究了HA强化Fhy/H2O2氧化降解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效能,考察了Fhy投加量、H2O2投加量、HA浓度、pH、温度等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并揭示了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Fhy、HA和H2O2能显著促进污染物降解动力学;最佳pH为2.5~3;升高温度促进反应,且表观活化能约为50.1 kJ/mol;该方法可以利用实际芬顿污泥高效降解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自由基淬灭实验、竞争反应动力学等表明,HA还原Fhy并释放部分Fe(II),通过均相芬顿与异相芬顿反应生成•OH及表面吸附态•OHads,从而高效氧化降解污染物。本研究结果为芬顿污泥的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方法参考。
  • 应用技术
  • 冯健恒, 陈明如, 郭旭, 周斌龙, 周律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90-9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全球超过2.6亿人受高氟地下水影响,饮用高氟地下水不利于人体健康。在除氟方法中,电絮凝除氟效果好、便于控制、操作简单,适用于偏远、居住分散地区饮用水除氟。电极连接方式是电絮凝的重要影响参数,提出除氟性能最佳的电极连接方式,对电絮凝除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除氟效果、过程机理角度,对比单极并联、单极串联、复极串联三种电极连接方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初始氟浓度5 mg/L、电流密度20 A/m2、电极间距15 mm的条件下,三种电极连接方式的电絮凝反应结束后氟浓度小于1.0 mg/L,符合我国饮用水标准;单极串联与单极并联、复极串联相比,可减小电耗28%~38%,减少电极消耗30%~47%,减小絮体量35%~48%;电絮凝中的氟通过吸附在氢氧化铝絮体中去除。研究显示,单极串联是最佳电极连接方式。
  • 汪雯锦, 张劲, 张雨欣, 何玲, 谢雪怡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97-10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木材的纤维管是良好的天然多孔材料,常用于污水处理的生物挂膜载体。然而,木材纤维束管中的木质素会影响其处理效果。使用稀碱液对香樟木进行改性,并将改性后的香樟木作为生物膜载体填料,处理低C/N比污水,结果表明:1)碱改性香樟木填料的性能明显优于其他改性填料,木质素最佳处理时间为17 d,木质素去除率为39.39%,纤维素损失率为25.68%,半纤维素损失率为13.17%;与此同时,改性香樟木的孔隙率为90.15%,较原始木材提升32.98%,机械强度损失率仅为2.61%;2)碱改性香樟木处理低C/N比污水的COD去除率为92.86%、NH3-N去除率为75.80%、TN去除率为67.07%、TP去除率为32.60%;3)改性香樟木的扫描电镜对比图可以看出碱改性的香樟木孔隙增多,微生物附着更为密集。以碱改性香樟木作为生物膜载体填料处理农村低C/N比污水,成本低、预处理操作简单,可以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 邓傲, 赵骥, 陈群, 王媛媛, 于德爽, 王晓霞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105-11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实际城镇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缺氧MBBR-AAO(AM-AAO)工艺,并通过联合调控进水C/N比、内回流比、水力停留时间(HRT)、温度等,探究工艺脱氮除磷性能变化及活性污泥与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表明,经过263 d的运行调控,工艺达到稳定状态(HRT=7 h,温度约为25 ℃,内回流=250%,SRT=40 d,污泥回流=50%和缺氧池填料填充率=30%),厌氧池具有较好的COD去除和磷酸盐释放性能,COD去除量和PO43--P释放量(PRA)分别为188.67、74.09 mg,可为后续吸磷反应提供充足的内碳源;缺氧池中主要发生外源反硝化除磷过程,PO43--P吸收量和缺氧池出水NO3--N分别为36.96、8.11 mg/L;好氧池中存在较好的硝化和吸磷性能,可氧化16.34 mg/L的NH4+-N,同时吸收41.78 mg的磷酸盐。另外,NH4+-N去除率最大值为98.57%,TIN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3.08%、86.16%,出水NO3--N、PO43--P质量浓度分别为6.64、0.42 mg/L。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氨氧化菌属(Ellin6067Nitrosomonas,0.04%~0.12%)和亚硝酸盐氧化菌属(Nitrospira,0.02%~0.04%)保证了硝化反应的充分进行;聚糖菌属(Candidatus_CompetibacterDefluviicoccus,3.49%~4.46%)在内源反硝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聚磷菌属(DefluviimonasDechloromonas和Comamonadaceae科,3.79%~9.35%)保障了较好的除磷性能。
  • 薛章哲, 胡瑞柱, 李凯, 黄廷林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113-11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提高循环结团造粒流化床对季节性水质多变地表水的处理效能,在流化床出口处增设斜管强化沉淀区,通过中试试验考察了改进型循环结团造粒流化床对高浊、低浊、高藻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对于低浊(8~15 NTU)和高浊(500~2 000 NTU)原水,在水力上升负荷28~70 m/h条件下,流化床出水浊度可稳定在3 NTU以下,斜管强化区出水浊度进一步下降至1.5 NTU以下,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45±3.9)%和(50±2.3)%;原水藻密度为2 000~2 700万个/L、水力上升负荷42 m/h条件下,斜管沉淀强化循环结团造粒流化床出水藻密度为260~330万个/L,去除效率显著高于水力上升负荷9 m/h的常规混凝沉淀工艺。斜管强化循环结团造粒流化床具有出水水质好、水质适应性强、设备占地面积小的优点,在水质多变村镇地表水处理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陈仕霖, 李翠梅, 王浩, 金国裕, 周焯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118-12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双碳”背景下城镇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工艺运行参数优化问题,以苏州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基于BioWin构建Bardenpho工艺的精细化数学模型,通过历史运行数据对模型进行校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对工艺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系统性分析了工艺运行参数的交互作用对出水TN、TP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稳态及动态模拟误差均控制在10%以内,可较为准确地模拟实际运行情况;经优化,控制好氧段浓度、内回流量、外回流量为1.5~1.546 mg/L、200%~214%、65%,可有效提升出水水质;节约曝气量约16.2%,减少15.5%PAC投加量,可降低碳排放量400.14 kgCO2/d。结果对污水处理厂优化工艺运行参数提供科学依据,对既有污水处理厂提高生物脱氮除磷效率,节约能耗药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范雪曼, 王坤, 刘春鑫, 李琪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125-13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VFL—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VFL生化系统COD/TN在2.3~3.0的条件下,COD出水为934 mg/L,NH4+-N、TN平均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10.3、51.6 mg/L,COD、NH3-N、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7%、99.6%、97.9%。实现了对有机物和氮的高效去除;臭氧催化氧化系统在O3/COD=2的条件下,COD平均出水80.4 mg/L,去除率91.1%。通过该联合工艺处理后,渗滤液出水可稳定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表2标准,吨水运行成本为44.26元。实现了垃圾渗滤液非膜法处理,且稳定达标。VFL生化系统在7个月的运行过程中实现了稳定的短程硝化反硝化(NAR大于90%)。对VFL生化系统内的活性污泥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系统内硝化和反硝化优势菌属分别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丰度2.09%)和陶厄氏菌属Thauera(4.50%),成为该系统稳定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根本原因。同时,量化分析了氮相关功能基因和代谢途径,为理解VFL生化系统氮代谢途径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 刘春, 梁晓蕾, 张静, 刘琳, 胥俊杰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131-13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考察微气泡臭氧化(O3/MB)处理对活性污泥絮体颗粒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O3/MB处理存在强氧化作用及气浮作用,在破坏污泥絮体结构的同时去除液相主体中的污泥絮体颗粒,处理60 min时MLSS去除率达到95.1%;污泥颗粒粒径D50由150 µm下降至17 µm,污泥颗粒密度增加6.66倍,污泥絮体完全破碎。污泥絮体颗粒表面呈现多孔刻蚀化及解体现象,与多糖、蛋白及芳香结构相关的表面官能团强度有所下降,同时污泥表面Zeta电位由-31.78 mV升高到-27.58 mV,表面电荷电负性减弱,污泥含水率下降。O3/MB处理导致污泥EPS等有机物的释放及接续氧化降解,上清液中SCOD、PN和PS浓度随时间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释放有机氮的氧化降解导致上清液中氨氮浓度增加。
  • 姜利杰, 吴雅琴, 黄旻旻, 潘伟军, 钟颖虹, 吴思梵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137-14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农村供水膜处理工艺存在的耗水大、清洗繁、运维难等问题,研发了具有近零能耗、零药耗、零运维等特征的新质零碳膜净水工艺,将其应用于直接过滤浙江省某单村水站的暴雨型高浊原水,并考察了其在超长反冲洗周期下的净水效能、通量稳定性和污染特性。结果表明,该工艺在近半年的超长反冲洗周期下稳定运行,可有效去除水中悬浮物和胶体,产水浊度小于0.2 NTU,SDI15小于5,并部分截留水中蛋白质类等溶解性有机物、Fe和Mn。当运行通量≤12 L/(m2·h)时,通量保持稳定,膜比通量几乎无衰减。膜污染分析表明,膜面以可逆无机污染为主,通过简单物理冲洗可有效去除。此外,该工艺吨水电耗最低仅0.007 kWh,自耗水量小于2%,无化学清洗废液排放,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优势。本文为新质零碳膜净水工艺在村镇分散式供水系统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工程实例
  • 朱海东, 傅大放, SINGHRajendraPrasad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143-14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贵州某中期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有机物含量较少和水质波动较大的特点,采用“预处理+外置式MBR+NF+RO”工艺对原渗沥液处理站进行提标改造。通过合理布局厂区、钢罐代替混凝土池体、选用集装箱式膜处理设备等措施,有效解决了本项目工期紧张、资金短缺、场地紧凑、地形复杂的问题。改造后的渗沥液处理站处理规模为300 m3/d,出水稳定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表3规定的排放标准。三年半的运行结果显示,MBR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超过91.2%±0.1%和99.1%±0.03%,NF对COD的去除率在83.7%±0.5%以上,而RO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超过83.1%±0.3%和78.5%±1.1%。项目总投资约为1 650万元,运行成本为36.07 元/m3,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推广价值,为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的提标改造提供可行的设计经验。
  • 冉云龙, 郭磊, 陈守开, 李欣, 李广辉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148-1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AAOA工艺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构建了100 m³/d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并将其应用在河南省新乡市某村,介绍了该系统的工艺流程、设计参数和运行效果。为期半年的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NH3-N、TP、TN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05%、98.46%、92.33%、64.99%,出水平均分别为16.01、0.30、0.10 m、9.08 mg/L,优于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该设备抗冲击负荷强,效果运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可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选择和运行提供参考。
  • 施国忠, 徐浩然, 颜亦磊, 冯向东, 姚之侃, 张林
    水处理技术. 2025, 6(7): 152-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经多年治理,燃煤电厂大部分常规废水已经得到了合理回用,但高盐含氨废水的深度处理仍存缺陷。燃煤电厂含氨废水具有水量多、含氨量大、含盐量高的特点,远远超出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氨氮限值15 mg/L,也难以通过简单处理达到回用标准。针对燃煤电厂含氨废水的水质特点和处理需求,设计并建设了2×60 m3/h处理能力的电化学氧化含氨废水处理工程,并开发了系统运行策略。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燃煤电厂20.9万吨/年的含氨废水处理需求,并将副产物余氯用作为冷却水系统杀菌剂。通过进水水质调质和反应器电流控制确保出水氨氮浓度小于1 mg/L,通过进水pH控制和氨氮浓度控制确保出水pH不小于6.0。增大反应器电流有利于提高氨氮去除效率和出水余氯浓度,但会影响系统能耗和出水pH。工程静态投资709万元,运行经济成本182.5万元/年,静态投资回收期4.7年,去除氨氮污染物14 630 kg/年。相较于原有折点氯化工艺,具有能量效率高、设备占地小、无需投加药剂、运行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为同类含氨废水的绿色高效处理提供了工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