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苏桐, 白良平, 沈佳皓, 谢建军, 李天杰, 伍根生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天然木材及其通过成分去除、高温碳化、润湿性调控、孔道修饰等方法制备功能化木材,在过滤泥沙、吸附重金属离子、去除微生物、分离油污以及降解染料等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实际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未来潜在研究方向。
  • 苏敏华, 刘贺瑶, 纪澄, 陈妙玲, 陈迪云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7-1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核能工业的发展及核事故的发生会排放出大量富含放射性核素的废水,严重危害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放射性核素铯具有很长的半衰期,其放射性和毒害性对人体有显著的危害。放射性核素铯具有较强的环境流动性,与矿物附着的能力差,可靠、高效地去除铯成为挑战。如何提高铯的去除效率以及降低铯的去除成本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从铯去除的方法和原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地综述了现有常用的放射性核素铯的去除技术如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溶剂萃取法、膜分离法、生物法和组合工艺法等,展望了除铯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经济、可靠、高效除铯提供参考。
  • 高小涛, 樊新颖, 蔡明, 付健, 马浩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3-1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适宜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首先系统梳理了我国农村污水治理政策发展沿革及治理现状;其次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农村污水治理模式的特点、使用范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源头分离—分类排放—分质处理—循环利用”的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的新模式,该模式以低碳和资源化为目标,总结提炼了污水源头分离器具、污水负压传输技术、灰水处理技术、黑水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重点分析了与传统“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模式的差异,分析了其经济性。本文的探索研究旨在为未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 研究报告
  • 刘素玮, 张铁坚, 刘俊良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9-2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净化效果,选取绿沸石、牡蛎壳、黏土陶粒三种填料对径流中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进行等温吸附、动力学吸附试验,并进行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较好拟合各填料对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吸附特征,对氨氮及COD饱和吸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绿沸石>黏土陶粒>牡蛎壳;对总磷饱和吸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牡蛎壳>黏土陶粒>绿沸石。并以牡蛎壳及黏土陶粒作为特殊填料进行小试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填料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2.5%、77.4%、77.0%、75.6%,相较于传统填料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将牡蛎壳及黏土陶粒作为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特殊填料。
  • 吴博, 白润英, 王帅霖, 张儒壮, 孔小敏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25-3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磁化蛭石负载稀土(La、Ce)复合材料循环利用除磷后的废弃物,经再生所得产物Mev-WP/P用于去除水中的Pb2+。结果表明,Mev-WP/P所含大量的-PO4基团是除Pb2+的主要原因。静电吸引以及-PO4与Pb2+生成络合物是去除Pb2+的主要机理。Mev-WP/P吸附Pb2+为吸热的单分子化学吸附过程,并在30 min内完成快速吸附。在pH 1~6内,随pH增加吸附容量显著增加,当pH为6,25 ℃时,吸附容量最高可达48.76 mg/g。水中共存阳离子Na+、K+对吸附无明显影响,而Ca2+、Mg2+有显著的竞争吸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可加大廉价的Mev-WP/P剂量而克服。应用于选矿废水除铅的验证实验表明,Mev-WP/P投加剂量为1 g/L,30 min内可将起始浓度为0.867 mg/L的Pb2+全部去除。研究为具有类似除磷机理的稀土基磷吸附剂的循环再利用拓展新方向,为以废治废去除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探索新思路。
  • 彭睿, 孙晓丽, 廖博儒, 黄燕, 陆鸿飞, 陆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31-3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电絮凝法原位产Zn-Al LDHs吸附剂,原位吸附处理废水,考察了Zn-Al LDHs对以甲基橙(MO)为代表的有机难降解物质的吸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电絮凝法原位产生二价金属离子Zn2+,外部投加三价金属离子Al3+的体系能原位产生纯度较高的Zn-Al LDHs吸附絮体 用于废水处理。研究发现,当Zn/Al摩尔比为1/0.5,电流密度为5 A/m2,溶液的初始pH为8,反应时间10 min时,Zn-Al LDHs对MO的去除率能够达到99.3%±0.3%。另外,通过XRD、 SEM以及FT-IR等手段对该体系下产生的吸附絮体进行表征,证实了Zn-Al LDHs絮体对目标污染物有着较高的吸附能力。
  • 方伟成, 程星星, 吴建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37-4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处理印染废水,利用壳聚糖包裹硅藻土制备硅藻土/壳聚糖复合吸附材料(DC),研究其对酸性橙Ⅱ的吸附特性,并采用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模型、二维相关光谱和热力学模型探讨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DC 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吸附行为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能较好地描述DC对酸性橙Ⅱ的吸附,其最大吸附量可达到176 mg/g;DC对酸性橙Ⅱ的吸附属于自发的吸热反应,且其最佳pH为3左右;二维相关光谱表明,随着酸性橙Ⅱ初始浓度的变化,DC携带的C-O/C-O-O官能团更加敏感;DC经解吸4次后,重复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所以DC是一种吸附性能稳定且高效的吸附剂。
  • 陈锋, 马路路, 朱思嘉, 李冰倩, 王书文, 刘欣欣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41-4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论文以葡萄糖酸钠为碳源,采用惰性气氛条件下的一步碳化法制备葡萄糖酸钠派生多孔碳(SGPC),对其进行物理性能表征,并探究SGPC吸附废水中刚果红(Congo red,CR)的影响因素和特性。研究表明,SGPC为片状结构无定型碳,直径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不等,厚度为纳米级,无序化程度较高,表面含有一定的缺陷和丰富的含氧官能团(O元素含量为3.87wt%),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吸附位点,有利于提升对废水中CR的吸附效果。在CR吸附实验中,吸附量、吸附率与SGPC投加量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pH=6时SGPC对CR的吸附效果最好;SGPC对CR的吸附量随着CR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的进行;720 min时,SGPC对CR的吸附基本达到平衡。相对于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能较好的描述SGPC对CR的吸附过程,在25、35和45 ℃下的最大吸附量qm分别为74.63、87.72和102.04 mg/g,属于单分子层吸附;热力学研究中,∆G=-5.35 kJ/mol(25 ℃)、-7.29 kJ/mol(35 ℃)和-8.65 kJ/mol(45 ℃),∆H=15.91 kJ/mol,∆S=0.059 J/(mol·K),说明SGPC对CR的吸附过程吸热、熵增且可以自发进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描述CR的吸附过程(R2为0.993 1),吸附过程主要受化学吸附控制;颗粒内扩散和Boyd模型说明液膜在前期控制吸附速率,在后续阶段内扩散控制吸附速率。
  • 刘雨涵, 员建, 许明媚, 苑宏英, 高富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47-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两种原水中常见的含氮有机物酪氨酸和绿麦隆为前体物,研究了氯胺消毒时,氯胺投加量及氯氮比(Cl/N)的变化对消毒副产物卤乙腈(HANs)生成量的影响。结论表明:采用氯胺消毒时,HANs及其各组分含量随氯胺投加量的增大出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当氯胺浓度为10 mg/L时HANs总量最大。在中性条件下,控制氯氮比(Cl/N)为4/1时HANs总量最大。结合不同条件下HANs的生成情况,应控制氯氮比在3/1~3.5/1内,以提高消毒效果。
  • 熊鹰, 邓钰伟, 刘万林, 刘黎东, 唐祥辉, 刘媛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52-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铁酸钾对两种隧道施工废水中的苯酚、COD、氨氮(NH3-N)进行去除,并分别研究高铁酸钾浓度、温度、pH、时间和苯酚浓度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采用纳氏比色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废水中的NH3-N、COD、苯酚浓度进行测定;通过设计砂柱实验,模拟真实的地下水环境系统下处理苯酚污染的地下水。结果表明:高铁酸钾去除含苯酚的隧道施工废水效果较好;施工废水中的苯酚降解随高铁酸钾的投加量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施工废水中的苯酚降解在酸性条件下效果较好,随着pH的增加效果降低;同时,高铁酸钾对含苯酚的隧道施工废水中的COD、氨氮(NH3-N)去除也有一定效果。通过淬灭实验探究反应当中的产生的自由基类别。
  • 张媛媛, 李欣, 曲红拥, 张升晓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57-6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硫脲、樱桃核粉末和无水三氯化铁为原料,通过一锅煅烧法制备出氮硫共掺杂的生物质铁炭材料(Fe/NS-BC)。该材料能有效活化PMS,在0.1 g/L Fe/NS0.03-BC和0.5 g/L PMS存在的条件下,20 mg/L的双酚A在30 min时被完全去除。自由基猝灭实验证明Fe/NS0.03-BC/PMS体系中存在SO4•-、•OH和1O2三种活性氧物种。碳基体中掺杂的氮、硫和铁之间的协同作用是Fe/NS-BC能高效活化PMS降解有机物的主要原因。Fe/NS-BC具有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陈永亮, 李慧敏, 石磊, 王玲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64-6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给水污泥与稻壳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聚乙烯醇、磷酸和海泡石,通过真空热解方式制备一种悬浮颗粒吸附材料,并将其用于模拟废水中阿莫西林的去除。通过批量吸附试验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H、污染物初始浓度及吸附时间等参数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通过等温吸附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研究其吸附行为,并利用BET、XRD、SEM-EDS及FTIR探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阿莫西林初始浓度为40 mg/L、颗粒吸附材料投加量为6 g/L、pH为8、吸附时间为90 min、温度为25 ℃的条件下,溶液中阿莫西林最大去除率为77.98%。等温吸附曲线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与Langmiur等温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较好,表明吸附材料对阿莫西林的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微观分析表明,吸附材料主要是通过吸附材料表面的羧基或醛基吸附废水中阿莫西林。
  • 郑翼莹, 刘妍, 闫少冲, 陈敬轩, 马贺贺, 刘普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70-7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生物质碳为造孔剂,以铸铁粉和碳粉为主要原料高温烧结制得多孔铁碳微电解材料,并应用于2-萘酚模拟废水的处理。最佳制备条件为铸铁粉∶活性碳粉末∶膨润土∶花生壳∶硅酸钠的质量比为35∶35∶10∶8.5∶11.5,800 ℃高温无氧焙烧2 h。实验结果表明废水初始pH为3,反应时间4 h,持续曝气,材料对模拟含酚废水的去除效果最佳,2-萘酚的每克去除量为7.76 mg,去除率达到81.3%,COD 的每克去除量为7.38 mg,去除率达到53.74%,该工艺对含酚废水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造孔剂选用花生壳、秸秆、木屑等,原料易得,价格低廉,制备简单,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在废物利用和绿色环保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 马兴冠, 简文浩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75-8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小球藻培养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对其生长速度的影响及评估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及生物质积累双重目标的可行性。实验探究单因素(光照强度、初始pH、接种浓度)影响情况下小球藻的生长速度变化,并利用动力学增长模型研究小球藻在生活污水中的生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藻接种量为0.03 v/v(即微藻体积与生活污水体积比)、初始pH为3、温度25 ℃、光照强度为12 000 lux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速度最快,生物产量可达0.022 9 g/L。对比Logistic、Gompertz、Richards三类动力学增长模型后,Logistic模型相对于另外两种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出小球藻在生活污水中的生长趋势。但现有的动力学生长模型仍无法完全预测微藻的生长,应开发更稳健的动力学生长模型,以包括营养物质去除和藻类衰老死亡的过程。
  • 贾梦磊, 耿春宇, 高琳, 李国强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81-8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费托合成水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过硫酸盐热、碱活化体系中的COD脱除率变化情况,对影响降解反应过程的因素包括过硫酸钠投加量、反应温度、初始pH以及反应时间进行考察,并建立了COD脱除率与各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为了进一步对反应过程进行研究,确定了反应体系中的活性物质为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结果表明,过硫酸钠投加量为150 g/L,反应初始pH为2.34,反应温度70 ℃的反应速率常数是反应温度为40 ℃时的2.08倍,影响活化过硫酸钠处理费托合成水的COD脱除率的因素排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初始pH>过硫酸钠投加量。回归方程中,初始pH与反应时间交互作用极为显著,最优实验条件为:过硫酸钠投加量173.25 g/L,反应温度70 ℃,初始pH为11.20,反应6 h,COD的脱除率为67.65%。
  • 郝源, 邹东雷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86-9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磁性铁酸镍 (NiFe2O4),并利用X射线衍射 (XRD)等对磁性NiFe2O4的性质进行表征。在微波作用 (MW) 和过硫酸盐 (PS) 存在下,系统地开展了MW与磁性NiFe2O4活化过硫酸盐对水溶液中盐酸四环素 (TCH) 氧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MW和磁性NiFe2O4协同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对TCH的去除率较好,在最佳条件反应下,去除率可达到88.8%。此外,通过对pH、过硫酸盐浓度、催化剂剂量等影响因素对TCH降解效果的研究显示,磁性NiFe2O4可有效活化过硫酸盐,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狄斐, 韩东晖, 汪光, 万金泉, 杨收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91-9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酿酒废水二级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芬顿技术、Fe2+/PS工艺以及光催化技术深度处理酿酒废水的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不同工艺的最优参数,并对不同工艺处理后的三维荧光光谱、发光细菌生物毒性进行分析,探究酿酒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特性和毒性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深度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去除酿酒废水二级生化出水的有机污染物;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芬顿工艺会抑制发光细菌的活性,可能与较低的pH及活性氧化物质的产生有关。
  • 陈渤之, 郭俊元, 林智, 周禺伶, 张心宇, 王乾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97-10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菌藻共生体系对猪场废水中的氨氮去除效果良好,但游离的菌藻易流失,将菌藻进行有效粘附是目前该体系的研究热点。以聚乙烯醇—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包埋法将光合细菌和混合藻液制备成固定化菌藻小球,考察其物理特性及最优制备条件,并探讨其对猪场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菌藻小球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投加量0.14%(m/V)、光合细菌包埋量1.18×1010 cfu/mL、包埋时间3.46 h。对于初始氨氮浓度为500 mg/L的猪场废水,在不调节废水pH的条件下,经过10 g/L的固定化菌藻小球处理12 d后,氨氮去除率高达93.3%。
  • 应用技术
  • 班福忱, 程宇, 杨诗源, 裴欣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02-10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微污染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提高饮用水品质,本实验采用水滑石/超滤组合工艺对模拟水样进行处理,考察在水滑石投加量,吸附时间,超滤反冲洗水量变化的条件下,组合工艺对TOC和UV254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TOC的去除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对TOC去除效果影响显著性排序为:吸附剂量&吸附时间>吸附时间&反冲洗水量>吸附剂量&反冲洗水量,在吸附剂量为393.77 mg/L、吸附时间为37.16 min、反冲洗水量为153.42 L/h时,TOC的去除率达到最高的76.41%,并在此条件下,测得组合工艺对其他污染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浊度97.60%,氨氮71.25%,Cr(VI)93.41%,Mn(II)33.33%。该研究可以为将来超滤膜的使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饮用水的处理提供新思路。
  • 程新, 莫晓媛, 谭惠芬, 康晓晖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08-11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纳滤用于盐湖提锂体系可大幅降低后续卤水中的镁锂比从而提高提锂工艺效率。通过解剖某盐湖卤水系统中在线清洗无法恢复性能的三款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纳滤膜发现,造成膜污染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镁结垢。通过系统分析碳酸镁为主的复杂结垢产物的形成机理以及纳滤膜结垢的影响因素,在现有预处理方案和常规纳滤膜系统设计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提出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结合的优化方案。采用多频次、反向冲洗,同时小流量溶解松动、大流量冲刷去除、中流量加压深度去除的方案,可针对性解决高盐复杂盐卤水体系的纳滤膜碳酸镁垢风险。
  • 辛浩洋, 张华, 黄健, 奚姗姗, 罗涛, 何春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13-11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通过建立SBR反应器来探究磺胺甲恶唑对生物除磷性能的影响,并从胞内聚合物的角度出发研究其机理。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磺胺甲恶唑(0.05、0.1 mg/L)对生物除磷性能及典型周期内营养盐的利用、胞内聚合物含量无显著影响,当磺胺甲恶唑浓度提升至1 mg/L时,开始表现出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在高浓度磺胺甲恶唑的存在下,活性污泥系统中COD去除率及除磷率最高降至79.64%及78.5%,且典型周期内有机物及正磷酸盐的消耗也受到明显的抑制,从而导致胞内poly-P、PHB、糖原降解及合成量受到显著影响。
  • 谢海婷, 罗翔, 贾丽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18-12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毒性有机物苯酚对好氧颗粒物运行效能影响不明确的现状,在室温条件下探究了不同苯酚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AGS)处理低C/N废水的效能的影响,并解析了相关机制。结果表明,苯酚降低了AGS对污染物的去除效能,降低了污泥浓度,导致沉降性下降,并提高了胞外聚合物(EPS)尤其是蛋白质的含量。5.0 mg/L苯酚暴露时,COD、总氮和PO43--P去除效率分别下降至82.6%~84.6%、67.5%~71.6%和80.6%~84.3%,AGS浓度降至4.6 g/L,然而,SVI提高至120~127.5 mL/g,EPS含量提高至81.3~86.5 mg/g。苯酚暴露改变了AGS内微生物群落特征,当苯酚含量为5.0 mg/L时,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下降至36.6%、21.3%和5.1%,远低于空白组。本研究结果为AGS处理含苯酚的低C/N废水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 杨德敏, 张烨, 袁建梅, 廖新睿, 陈颖馨, 王益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22-12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功能陶瓷膜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考察了不同功能陶瓷膜、初始pH、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压裂废水处理效果和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锰陶瓷膜、氧化钛陶瓷膜和氧化铝陶瓷膜具有良好的臭氧催化功能,与臭氧组合促进了氧化反应系统中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明显增强了废水处理效果,相比单独臭氧氧化COD去除率最高提升了21.65%。在初始pH为7.5、臭氧投加量为80 mg/L、反应时间为60 min时,氧化锰陶瓷膜与臭氧组合处理压裂废水COD去除率为79.17%;臭氧可有效控制氧化锰陶瓷膜污染,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TMP明显下降,当臭氧投加量为80 mg/L时,∆TMP达到最大下降比率72.78%。
  • 杨鑫, 韩东旭, 林山杉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26-13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降低黑臭水体总氮,针对高硝氮、低氨氮的黑臭水体采用了铁碳微电解串联改性沸石工艺,通过静态和动态串联实验确定了最佳参数并进行了中试实验。改性沸石的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6、改性沸石投加量为60 g/L、最佳吸附时间为50 min的条件下,NH3-N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87.1%),比天然沸石在最佳条件下(pH为6、投加量为100 g/L、吸附时间60 min)NH3-N去除率75.2%,提高了11.9%。铁碳微电解串联改性沸石小试试验中,TN、COD、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1%、83.6%、91.4%和82.7%。中试实验中,在装置连续运行97天内,TN、COD、NH3-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3%、77.04%、82.41%和76.89%。证明铁碳微电解串联改性沸石工艺应用前景良好,为城市黑臭水体总氮治理提供新思路。
  • 董建新, 孙根行, 王先宝, 田利强, 桑向伟, 刘欣东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31-13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能与机制,依次考察了不同进水浓度下ASBR运行过程中有机物的去除效率、甲烷转化和污泥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进水浓度的提升,ASBR表现出较高的垃圾渗滤液预处理效能,当进水COD为13 000 mg/L,运行周期为12 h时,ASBR对COD的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甲烷转化率可达到0.352 L/gCOD。垃圾渗滤液在厌氧消化过程由于氨氮的作用能产生一定的碱度,ASBR出水pH高于进水,稳定在7.0~7.2,且可抵消挥发性脂肪酸积累导致的酸化,增加系统的缓冲能力。ASBR预处理高浓度垃圾渗滤液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实现较高的甲烷产率。
  • 经验交流
  • 白玉华, 周淑春, 黄政鑫, 周云, 唐怀彬, 刘百仓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37-14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型老旧污水厂因建成年代早而存在的除砂设备无法正常使用、短时总磷超标、短时粪大肠菌群超标、污泥储存空间严重不足等问题,结合污水厂生产运行实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解决方案和建议。改造后的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后污水厂运行良好,出水水质稳定,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相关要求。
  • 崔天怀, 程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41-14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冬季低温是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的最大挑战之一,通常会引起出水超标、污泥膨胀、处理水量不足等严重问题,污水处理厂一般采取工艺参数调整加以应对,然而实际结果表明当水温低到一定程度时常规手段仍难奏效。以陕西省某县城污水处理厂工艺改造为例,提出了通过深挖系统潜能强化脱氮除磷,同时结合芽孢杆菌优势菌种的改造思路,实现了在进水温度仅有5 ℃、持续时间超过40 d的极限条件下的稳定处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在进水温度13.2 ℃条件下仅用12天启动调试成功,随着水温进一步降低系统保持稳定,平均出水COD、NH4+-N、TN、TP分别为:19.49、0.095、11.24和0.188 mg/L,稳定达到《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A类;吨水处理能耗和药剂成本分别降低约12%和60%。达到了良好的处理效果,为同类型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工程实例
  • 高新红, 沙迎华, 张玉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46-14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染料废水的水质特征,采用絮凝+电解+双氧水氧化+加碱絮凝+电解+UASB+一级生物接触氧化+臭氧氧化+二级生物接触氧化+MBR膜+芬顿+混凝沉淀组合处理工艺,介绍了工艺流程及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通过实际运行,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对染料废水中的COD、色度、BOD、氨氮等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其出水水质可以达到所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接纳要求。
  • 张瑞雪, 尹泽, 赵楠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50-15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清河县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规模为1.28×104 m3/d。由于该污水处理厂汇入的污水多为合流污水,故进水水质、水量较易发生波动。充分考虑污水处理厂现有水质特点和运行情况,设计采用“粗格栅进水泵房+细格栅+旋流沉砂池+初沉池+膜格栅+AAO工艺+MBR池+紫外线消毒”组合处理工艺,以应对水质、水量波动,并提升脱氮除磷效果。运行结果表明:提标改造后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设计工艺布局合理,并且对水质冲击负荷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本工程运行成本为0.95元/m3
  • 丁付革, 甘雁飞, 张骏, 袁大英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 153-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江苏省扬中市某黑臭河道污染情况,采用“控源截污+沉水植物+微孔曝气+仿生生物帘+生态浮床”组合工艺构建生物/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运行结果表明,出水透明度达到70 cm,ORP达到145 mV,DO达到5.1 mg/L,NH3-N降至0.9 mg/L,COD降至20 mg/L,TP降至0.31 mg/L,达到GB 3838–2002中的Ⅴ类水标准,部分指标达到GB 3838–2002中的Ⅲ类水标准,消除了河道黑臭现象。运行费用约为0.01元/(m2·d),运行费用较低。该项目可为同类城市黑臭河道水质净化提升提供经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