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3-12-10
  

  • 全选
    |
    海水淡化
  • 双应忠, 张帅帅, 刘渊博, 李启迅, 兰忠, 马学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1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远洋技术的发展,我国对小型化、便携化海水淡化装置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开发小型集成式海水淡化装置成为迫切需求。以小型海水淡化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分析探究热法小型海水淡化系统的最佳工艺路径和传热强化技术的应用;以换热面积和单位淡水成本为衡量指标,探究不同驱动热源、预热方式和换热器类型等工艺路径对于小型海水淡化系统的适用性;确定采用废热驱动,二次蒸汽预热海水,以及板式蒸发器为核心设备的最佳工艺路径。通过模型计算论证了强化换热技术的应用对于小型海水淡化装置性能的优化和提升,其中窄缝蒸发、疏水涂层和填充泡沫铜等传热强化技术可以节省系统换热面积26.1%~31.9%,减少单位淡水成本3.1%~16.6%。
  • 杜亚威, 戴江波, 李亚新, 龚泉羽, 邓会宁, 解利昕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1-1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反渗透过程机理模型和产水分流设计的网络模型,对每个设备的有效能损失情况进行分析,由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将反渗透装置的环境影响量化为吨水温室气体CO2排放量,针对产水需求和进水温度变化,系统流程设计方案同时考虑能耗、装置规模和环境影响,通过调节产水分流比例和操作条件进一步降低能耗和环境影响,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使得产水满足饮用水中硼含量的标准,虽然反渗透膜元件有所增加,但能耗可降低13.8%,热力学第二定律效率可由27.96%增加至31.66%,产水生态环境影响可降低13.4%,为中试及工程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 栗鸿强, 管云恺, 周锋, 衡贝贝, 吴雅琴, 王琪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9-2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海水淡化在水资源、能源、环境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1]。本文通过对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概况以及国内外海水淡化市场的应用状况等多方面进行阐述,从而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和依据。
  • 王一雯, 姜钦亮, 李建新, 崔振宇, 桂双林, 熊继海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22-2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高盐废水排放造成的资源流失及水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不断提升的废水排放标准导致积极回收高盐废水中的有价资源,回用废水减少排放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成为必然趋势。为解决高盐废水处理难的问题,膜分离技术,尤其是电渗析(ED),由于对废水中的荷电离子分离、淡化和浓缩的能力,受到研究者的广泛的关注。然而使用单一电渗析技术处理高盐废水时,成本能耗过高,因此将ED技术与压力驱动的膜技术进行集成。这种方法实现了高效回收高盐废水中的有价资源的目标,并减少了向环境中排放的废水,成为了高盐废水处理的热门工艺。本文介绍了E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几种电渗析模式,重点介绍了ED+压力驱动膜集成技术处理高盐废水的研究发展现状。最后结合了近年ED-膜技术集成工艺的发展,并对这些集成联用技术在高盐废水的资源化处理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未来高盐废水处理研究提供参考。
  • 宋达, 宋瀚文, 张辉, 黄西平, 李锋民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29-3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浓海水综合利用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浓海水的环境影响。随着海水淡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取技术的提升,商业化的浓海水综合利用正在逐步成为可能。总结了国内外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我国浓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的经济潜力,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膜法海水淡化工程满负荷运转时,浓海水排放量约为169.69万m3/d,B,Li,Rb是浓海水中浓度较高、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几种物质,如能实现连续生产,其经济价值将是现有淡化水生产的3倍以上。此外,本文总结了浓海水中镁、钾、铷、硼、锶、锂等的提取技术方案。
  • 师茹, 杨晖, 郑颖, 田春元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35-4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冷冻脱盐是海水淡化的一种理论方法,具有运行温度低、不易结垢、腐蚀小的优点。但由于存在冷源耗能和脱盐率不高的问题,冷冻脱盐未能应用于工业生产。许多学者对冷冻脱盐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试图找到降低冷源能耗和提高脱盐率的方法,为冷冻脱盐的工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对近年来学者们在冷冻过程参数对冰脱盐效果的影响、降低冰盐度的方法及影响因素以及冷冻法与膜法、热法结合提高产水率、降低能耗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 沈九兵, 王炳东, 周子晗, 韦文斌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41-4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增湿除湿海水淡化装置性能,提出一种两级增湿除湿热泵海水淡化系统,由二级增湿器回收利用一级增湿器排出的海水余热,改善海水与湿空气热质交换效果。利用Aspen Plus仿真软件分别建立了一级增湿和两级增湿的热泵海水淡化系统模型,针对不同进料海水温度和液气质量比以及热泵制冷剂流量进行多工况仿真研究,根据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得出:随着进料海水温度和液气质量比的增加,两级增湿系统的回收率和造水比均是优于一级增湿系统,且两级增湿系统达到最佳系统性能所需进料海水的温度和循环空气的流量要低于一级增湿系统,表明热泵两级增湿除湿海水淡化技术具有较大的性能提升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李臻, 曹阳, 刘钟馨, 黄玮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46-5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聚乙烯醇(PVA)和壳聚糖(CS)通过发泡法结合碳黑(CB)光热材料,制备出一种新型多孔气凝胶蒸发器(PCA-C),用于太阳能海水淡化。通过SEM、FT-IR、MIP和DSC等测试方法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其光热表现和海水淡化性能。发泡凝胶的孔道结构调控,使PCA-C的蒸发焓降低到1 769 J/g,蒸发率达到2.93 kg/(m2·h),并且具有良好的抗盐效果。
  • 汪程鹏, 王生辉, 肖业祥, 杨守志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51-5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能量回收装置是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核心节能装备,其性能指标决定海水淡化系统能耗和产水成本。本文通过对1 656 m3/d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开展无能量回收装置、PX能量回收装置、透平式能量回收装置三种工艺设计的能耗分析。结果表明,能量回收技术能够明显降低海水淡化系统能耗,在充分考虑背压和混合的情况下,使用PX能量回收装置和透平式能量回收装置的能耗分别为2.260 kW·h/m3和2.572 kW·h/m3,但透平式能量回收装置工艺设备投资成本较PX能量回收装置低。研究结果为反渗透海水淡化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 王诺飞, 高峰, 罗靖伦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55-5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内外水资源短缺以及换流阀余热浪费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热泵循环为辅助热源的新型单效压汽蒸馏海水淡化系统(HP-SEMVC),根据热力学定律和热经济模型,从系统能耗、㶲损和经济成本等角度对系统的进行优化分析,获得系统最优工况,并与传统压气蒸馏海水淡化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表明,HP-SEMVC是一种节能的海水淡化技术,与纯单效系统相比,可使系统 GOR提高40%。明显改善了系统的㶲损分布,系统㶲效率提高约1.397~1.511个百分点,整体上与多效蒸馏系统相当甚至更优。在日产水量为100~5 000 m3的范围内,制水成本可降低14.18%~21.24%。HP-SEMVC组合系统很好的弥补了传统单效机械压气蒸馏系统的不足,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新思路。
  • 李长海, 张瑞祥, 刘锋, 胡杨, 于义军, 杨新辉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60-6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海水淡化技术是解决核电站淡水资源缺乏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某核电站10 000 m3/d海水淡化系统的要求,采用“原水预处理(混凝沉淀+V型滤池)+反渗透预处理(超滤)+脱盐(两级反渗透)+后处理(矿化处理)”的处理工艺。其中混凝沉淀池总处理水量为1 800 m3/h;V型滤池滤速为9 m/h;超滤系统平均膜通量为72.9 L/(m2·h),回收率≥92%;一级反渗透系统平均膜通量为13.79 L/(m2·h),回收率45%,脱盐率≥99.3%;二级反渗透系统A平均膜通量为29.31 L/(m2·h),回收率85%,脱盐率≥97%;二级反渗透系统B平均膜通量为27.18 L/(m2·h),回收率85%,脱盐率≥97%;反渗透产水经过矿化设备,产水水质稳定能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该系统其运行成本为4.57元/m3
  • 综述述评
  • 任毅, 肖许沐, 伍峥, 谢海旗, 李冬梅, 徐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65-6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梳理广东省常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工艺,分析厌氧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效能提升的技术路线,提出科学合理确定相关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复核服务人口与进水水量力求处理设施能力与实际匹配、剥离外水提高进水浓度、优化处理工艺强化出水效果、对症实施渗漏治理措施的对策建议,探索建立符合地区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效能提升策略。
  • 朱福艳, 李晓良, 路思佳, 王一帆, 赵会艳, 郑兴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69-7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全氟化合物(PFCs)因具有强稳定性、疏水疏油性、高表面活性等而被广泛应用,其远距离迁移及高水溶性加剧了水体污染,如何高效低耗处理含氟废水已成为水处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电催化氧化技术因其高效清洁、易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PFCs的处理。而基于穿流式的电催化膜电极发挥了滤膜、电极和催化三重作用,解决了传统电催化氧化系统中传质传荷受限、活性物种利用率低、高能耗等难题,对PFCs深度降解研究意义重大。基于此,主要介绍不同类型电极对PFCs的降解,着重针对穿流式电催化氧化系统进行介绍,包括技术发展历程、膜材料、反应器类型等,探讨其强化机制、PFCs的降解机理和电催化膜电极污染防控策略,并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展望。
  • 冯颖, 解玉鞠, 崔倩, 赵孟杰, 张建伟, 董鑫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76-8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功能基团丰富、化学活性强、亲水性高、易从可再生资源中获得等优势,是去除水体中杂质的理想材料。由于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范德华力以及分子的规整性使壳聚糖易成膜,将壳聚糖与膜分离技术结合制备抗污染性能强、选择特异性高、活性吸附位点丰富、稳定性强且具有良好再生能力的壳聚糖膜,并应用在废水处理领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壳聚糖及其改性膜的研究进展及在废水处理上的应用进行综述,分别从壳聚糖作为成膜基质和膜表面修饰材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总结了共混改性、交联改性、印迹改性以及新型的磁性纳米粒子负载改性、表面等离子体改性、MOFs改性等改性方法对壳聚糖膜性能的影响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最后对壳聚糖膜在分离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李鹏超, 刘冬志, 贾丽霞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83-8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铁基非均相催化Fenton反应矿化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存在强酸溶液中Fe2+/Fe3+的过量浸出、长期耐久性差等问题,综述了铁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Fe-MOFs)的溶剂热法等常用合成方法,概括了其在废水处理中染料吸附、有机污染物降解、分子检测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Fe-MOFs作为可见光催化剂增强Fenton与类Fenton反应的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应用。相关研究表明,Fe-MOFs是一种新型多孔无机-有机材料,能一定程度拓宽pH应用范围,具有大量的铁位点,是一种优良的Fenton催化剂。但因存在合成能耗高、稳定性差与污染物降解不彻底等问题,探索低能耗、安全环保的合成方法,合成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均衡的Fe-MOFs以提高降解率使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完全矿化是Fe-MOFs的发展趋势。
  • 研究报告
  • 周小翔, 律泽, 李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89-9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短程反硝化是一种厌氧氨氧化基质NO2--N获取的新型途径。在自养短程反硝化系统中,以硫代硫酸钠作为底物,在不同的硫氮比(S2-/NO3--N)的条件下,通过控制水力停留时间、温度,将NO3--N还原至NO2--N,成功实现自养短程反硝化系统中NO2--N的积累。实验结果表明,三个S/N表现出不同的NO2--N的积累, S/N为1:1.14时,NO3--N的去除率稳定在75%左右,NO2--N的积累率(NTR)几乎为零; S/N为1:1.71时,NO3--N的去除率维持在40%~50%之间,NTR增长到8%左右; S/N为1:2.28时,NO3--N的去除率保持在了35%左右,而NTR持续增长到43%。反硝化速率随S/N的增大而增大,而较低碳氮比更有利于NO2--N的稳定积累。经高通量测序分析得出,硫自养短程反硝化进程中存在ThioacillusThermomonasFerritrophicum等所属功能菌种。
  • 刘雨晴, 张耀月, 詹夏沁, 李钰盈, 陈源洲, 陈琼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94-10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从广东三水罗非鱼养殖池底泥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效降氮能力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L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青岛假单胞菌Pseudomonas qingdaonensis。研究了该菌株对三种含氮模拟废水的脱氮特性及降氮过程的pH耐受范围,进一步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温度、pH、C/N、溶氧量及其交互作用对菌株L3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处理高浓度含氮模拟废水48 h后NH4+-N、NO3+-N、NO2+-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50%、65.24%、85.34%,且在酸性条件下(pH=4)有较强的降氮能力;响应面法结果表明菌株最佳脱氮条件为温度29.1 ℃,C/N为11.7,摇床转速175 r/min,pH为6.2,其中温度、碳氮比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NH4+-N去除率的影响显著;在最优条件下,菌株L3处理模拟氨氮废水12 h后对NH4+-N去除率可达95.50%,与预测值无显著差别,响应面模型可靠。
  • 邢丽静, 梁欢, 田承涛, 张华丽, 罗惠华, 郝禅光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01-10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磷尾矿大宗固体废弃物低利用率造成的水体污染及资源浪费等问题,采用以白云石质磷尾矿为主要原料,蒙脱石为粘结剂,辅以硬脂酸为造孔剂,通过高温焙烧制备出白云石质磷尾矿多孔陶粒(PMS)。探究孔隙结构、pH、投加量、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含磷废水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造孔剂添加量为7%的陶粒,平均孔径为51.326 nm,属于大孔材料,其最优吸附初始浓度为5~100 mg/L,pH范围为3~7,投加量为40 g/L,吸附平衡时间为100 min,在25 ℃时对磷酸盐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为90%~99%。吸附过程遵循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采用XRF、SEM和BET等对多孔陶粒进行表征和分析,吸附机理主要为静电作用和配体交换。
  • 李世鹏, 刘恩华, 杨利娟, 刘杉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08-11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哌嗪(PIP)和1,3,5-苯三磺酰氯(TSC)在不同无纺布的PVDF管式超滤膜上界面聚合制备PSA管式纳滤膜,研究了助溶剂对PSA管式纳滤膜性能的影响。与PA管式纳滤膜相比,PSA管式纳滤膜在20wt%硫酸、2.5wt%硝酸、pH=0盐酸、1wt%和5wt%氢氧化钠中浸泡一个月性能不变;对不同pH的染料截留率达到92%以上;在酸性硫酸铜溶液中,有着92%的硫酸铜截留率,且能长期稳定运行。
  • 应用技术
  • 张旭, 刘俊良, 马岚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13-11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污水处理厂面对提标改造进一步提高深度脱氮问题,开展了以单一硫磺(1号)、硫磺-牡蛎壳(2号)为填料的两组硫混养反硝化滤池深度脱氮的对比试验。试验期间,2号滤池深度脱氮效果在各阶段均优于1号滤池;1号滤池在水温15~18 ℃、进水氮负荷为7.3×10-3 kg/(m3·d)、HRT=3.5 h时平均出水TN浓度为4.22 mg/L,TN去除率达到43.42%,同样条件,2号滤池平均出水TN浓度为3.42 mg/L,平均TN去除率达到54.49%,均可以稳定达到《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3/2795–2018)核心控制区标准,为试验期间最佳运行参数;牡蛎壳提供了大量碱度,使2号滤池pH降幅小于1号滤池,有效缓解了水体酸化;通过成本分析测算,将2号滤池与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单元进行对比,前者吨水处理成本较后者降低了0.191元,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
  • 邢建锋, 杨雪峰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19-12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核工业废水内典型金属铀对好氧颗粒污泥(AGS)运行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构建了实验室规模的AGS反应器,在中温条件下采用控制进水铀浓度的方法探究了铀含量对AGS处理核工业废水运行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铀对AGS的影响与其含量密切相关,低于0.05 mg/L对AGS运行效能影响不明显,而超过0.1 mg/L铀显著降低了AGS对污染物和营养盐的去除,并影响了微生物代谢活性及群落结构。当铀浓度为1.0 mg/L时,COD升高至50.5~57.3 mg/L,去除效率下降至77.6%~79.2%。此外,高浓度铀降低了AGS对营养盐的去除。超过0.1 mg/L铀降低了AGS内污泥浓度,提高了胞外聚合物(EPS)含量。高含量铀降低了微生物的代谢活性,降低比耗氧速率(SOUR)和脱氢酶活性。微生物学分析揭示高含量铀降低了AGS内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Bacteroidota,属水平上Nitrosomonasunclassified_Comamonadaceae的相对丰度。本研究为AGS处理含铀核工业废水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王佳鑫, 周利, 高静思, 周建峰, 邵志昌, 刘岳峰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25-13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厂常规工艺对2022年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新增感官性指标2-MIB去除效果欠佳问题,以柱状滤池为实验装置,通过填充不同滤料模拟不同水厂滤池运行,对不同水厂生物滤池及砂滤料处理2-MIB效果、影响因素进行中试研究,在检验去除2-MIB的同时,对装置出水的浊度、UV254、硝酸盐等指标与滤池出水对比。结果表明,水厂滤池的生物滤料在其它水厂仍可发挥处理2-MIB效果,通过砂滤料与生物炭滤料混合,可以使原本不具有2-MIB降解效果的砂滤池出水2-MIB浓度低至10 ng/L以下,且其浊度、UV254去除效果与水厂常规滤池一致。同时滤池进水余氯量是影响出水2-MIB的重要因素,余氯量越高,出水2-MIB浓度随之升高。本实验为不具有去除2-MIB效果滤池且无深度处理工艺的水厂,提供了一种见效快、成本低的2-MIB处理方法,可以在不影响水厂滤池正常运行,不需增加深度处理工艺条件下,实现高效去除2-MIB。
  • 范玉荣, 董堃, 陈宇超, 张毅, 张英慧, 李海翔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32-13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实际低碳氮比废水高效脱氮问题,以MBR-MBfR双膜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C/N双膜系统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当C/N=2时,其对NO3--N、NH4+-N、TN及COD的协同去除效果最好,COD、NO3--N、NO2--N、NH4+-N、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9.16%、78.40%、88.41%、77.04%和77.31%,是适合MBR-MBfR双膜耦合系统的最佳碳氮比。用于处理实际废水经过20 d的运行,结果表明,COD、NO3--N、NH4+-N、TN去除率分别达到75.88%、80.02%、76.42%和80.92%。达到较好的双膜耦合效果,为反应器高效脱氮以及去除含有有机碳的低C/N废水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1)作为氨氧化菌(AOB)的亚硝基单胞菌属和作为潜在反硝化菌的脱硝单胞菌在MBR中同时富集;2)在属水平上,在MBR的三个阶段中,起主要作用的氨氧化菌是Candidatus_Kuenenia,丰度比例分别为9.97%、12.50%和4.25%,对MBfR来说,起主要作用的菌属为Hydrogenophaga(氢噬胞菌属)为氢自养反硝化的优势菌属,其在三个阶段所占丰度比例分别为2.50%、12.47%、9.98%。
  • 魏来, 尹利鹏, 张良长, 王丽, 艾为党, 俞开昌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38-14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法处理空间站废水是未来空间站水回收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为了探究生化法对空间站废水的处理效果,设计并搭建了一套MABR反应器,以出水COD、NH4+-N和TN等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并结合NO2--N、NO3--N等指标对反应器的处理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试验对比了不同曝气压力、不同断面流速下反应器的处理效能,从而找出各因素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规律,然后在一定条件对空间站模拟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反应器启动后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当处理市政污水时,设定曝气压力为0.015 MPa,断面流速为2.5 mm/s,HRT为24 h,COD、NH4+-N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99.9%、97.8%和86.69%;当处理空间站模拟废水(稀释10%)时,补充碳源150 mg/L(葡萄糖),曝气压力为0.02 MPa,断面流速为2.5 mm/s,HRT为24 h,COD、NH4+-N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93.11%、70.01%、49.05%。
  • 工程实例
  • 杨曦, 都兴川, 李亚峰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44-14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村镇污水处理率,避免随意排放对环境和水体造成污染,采用BIOCOS-inDENSE+深度处理工艺处理村镇生活污水,并对运行情况、处理效果、技术优势及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讨论。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在连续进水条件下系统COD、NH3-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31%、96.3%和95.58%。该工艺表现出抗冲击负荷能力强、高效稳定、自动化程度高、运行费用省等优势,出水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具有参考价值和推广前景。
  • 程志刚, 杨志林, 郭磊, 冯玉明, 周东文, 张乐乐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48-1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高盐难降解的反渗透浓水能否达标处理,严重制约着中水回用双膜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江苏某工业园区循环冷却水反渗透浓盐水达标处理的实际工程为例,探讨影响工艺出水达标的主要因素,确定最佳的工艺运行参数。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双氧水投加量和臭氧投加量会影响臭氧生化耦合系统的处理效果。臭氧投加量为120 mg/L,双氧水投加量为臭氧投加量30%,臭氧氧化O/C由10.7降低至6,生化去除率提高25%左右,整套系统出水满足达标排放标准。本工程中对循环水反渗透浓盐水的达标处理,可为同类废水的处理提供指导和借鉴。
  • 贺阳, 祝年俊, 白华清, 孙政, 牟伟, 蒋彬
    水处理技术. 2023, 49(12): 152-15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在《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2311–2016)背景下,村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所面临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难以稳定达标等共性问题,提出了分类分区指导、重点优化处理工艺的应对策略。通过调节水质水量、强化脱氮除磷效果、控制尾水SS浓度、增设除臭装置等工程措施,达到改善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目的。结合成都市金堂县土桥镇等11座村镇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预处理+改良AAO+管式紫外消毒组合工艺,TN、SS、TP、COD、NH3-N和BOD5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63.6%、93.7%、92.9%、85.3%、97.1%和96.1%,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符合DB 51/2311–2016的要求。该项目显著削减了金堂县村镇污水的污染负荷,对保护沱江水环境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