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2-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班福忱, 于涵同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超滤膜污染是限制超滤膜在水处理得到应用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导致超滤工艺的运行维护费用增加,膜使用寿命大幅度缩短等。本文首先总结了超滤膜污染的原因、膜污染类型及主要影响因素,综述了膜前预处理技术、膜清洗技术、改性膜应用等目前控制膜污染的主要方法以及超滤与其它工艺组合控制膜污染新方法,最后指出了超滤膜污染防治未来的发展趋势。
  • 张旭, 吴镇海, 潘文浩, 施长宝, 王浩帆, 苏荣轩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6-1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矿山开采、钛白粉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过程会产生大量含金属离子的废酸液。扩散渗析是处理这类废酸液的简单有效、经济环保的方法。阴离子交换膜是扩散渗析处理废酸液的关键部件。本文总结了面向扩散渗析处理废酸液应用领域的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材料和制备方法,并分析了他们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商品化扩散渗析阴离子交换膜,包括特点、应用效果等;最后,从如何打破膜的处理能力与分离效果之间的博弈效应、拓宽扩散渗析应用领域及保持膜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三个方面对扩散渗析阴离子交换膜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 刘宏, 石林, 陈猛, 杨留留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1-1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首先介绍了微塑料对污水处理过程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废水生物处理的机理,随后总结了现有的微塑料处理技术,并对各项处理技术的去除效果和优缺点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微塑料处理技术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微塑料处理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
  • 刘臻, 昌子雄, 刘浪, 郑鹏, 黎琪, 陈垚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8-2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高锰酸钾氧化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部分新兴污染物,但其单独使用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且受pH影响较大,投量过高时会造成出水色度和锰含量超标,而高锰酸钾联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此问题。因此,在探讨高锰酸钾直接氧化新兴污染物应用的基础上,综述了高锰酸钾和其它技术联用体系在处理水中新兴污染物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应用,探讨了联用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旨在为开发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水处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李政伟, 张金良, 蔡明, 付健, 高小涛, 马浩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25-2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剂,具有绿色、安全、活性高、易分解、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可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印染废水处理、饮用水净化等方面,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市场推广应用前景。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和分析总结,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特点、种类,分析了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关键因素,总结了微生物絮凝剂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不同于微生物絮凝剂在其它水处理中的应用,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意义更为重大,文章着重介绍了微生物絮凝剂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微生物絮凝剂的科学化研究、规模化生产及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 研究报告
  • 李清泉, 谭惠芬, 韩子龙, 郑宏林, 潘巧明, 高从堦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30-3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带有阳离子的改性瓜尔胶(CGG)与季铵化壳聚糖(HACC)共混物作为铸膜液,在聚砜支撑层材料上进行表面涂覆,通过相转化法形成超薄分离层,从而制备得到一种天然聚合物交联荷正电纳滤膜。结果证明:在25 ℃,60%相对湿度条件下,由阳离子瓜尔胶浓度为3.4wt%与季铵化壳聚糖浓度为1.7wt%(溶质配比为2:1的共混溶液)制备而成的纳滤膜性能最佳。该复合膜在25 ℃,1.0 MPa操作压力下对NaCl和MgCl2的截留率分别为25.0%和97.1%,水通量为40.8 L/(m2·h),对于二价盐和一价盐具有较高的选择脱除效果。
  • 张思齐, 马忠宝, 任龙飞, 邵嘉慧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35-3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界面聚合法制备聚酰胺纳滤膜在去除水中抗生素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对带不同电性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及去除机理需进一步探究。本研究优化制膜条件:哌嗪溶液浓度为0.8wt%,均苯三甲酰氯溶液浓度为0.2wt%,反应时间为30 s。以带不同电性的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甲氧苄啶为特征抗生素,探究聚酰胺纳滤膜对抗生素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在聚酰胺纳滤膜去除三种抗生素过程中,孔径筛分作用占主导作用。在过滤初期,吸附作用可将截留率提高5%~12%。同时,由于聚酰胺纳滤膜带负电,在静电作用影响下,对荷负电氧氟沙星截留率最高,可达83.2%;对中性抗生素环丙沙星截留率次之,为82.7%;对荷正电甲氧苄啶截留率较低,为71.5%,表明静电排斥作用有利于抗生素的去除。
  • 胡锋平, 王晓英, 彭小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40-4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废弃物甘蔗渣为原材料采用直接炭化法合成三维类石墨烯纳米材料,研究了其对环丙沙星(CIP)模拟废水的吸附性能。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H、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对甘蔗渣生物质类石墨烯去除水溶液中环丙沙星抗生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类石墨烯对环丙沙星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可以高效地去除抗生素。同时类石墨烯对环丙沙星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并且最大吸附量可以达到606.53 mg/g。
  • 周延慧, 董延茂, 袁妍, 赵丹, 李屹, 谢纬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46-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相转化法制备了Co-Ni层状双氢氧化物(Co-Ni LDHs)和Co-Ni LDHs杂化聚醚砜膜(Co-Ni LDHs/PES)。通过FT-IR、XRD、SEM、TEM、EDX和拉伸强度测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o-Ni LDHs/PES膜具有优异的机械性和亲水性。当LDHs的负载量为5 mg/L,PMS和AO7浓度分别为1 mmol/L和0.05 mmol/L时,反应20 min,AO7的去除率高达96.58%。Co-Ni LDHs/PES的离子浸出量远小于Co-Ni LDHs。重复使用四次后,Co-Ni LDHs/PES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通过自由基猝灭实验和XPS分析研究了Co-Ni LDHs/PES的催化降解机理。在LDHs/PMS体系中同时产生了$\mathbf{SO}_4^{\cdot-}$、$\cdot \mathrm{OH}$、${ }^{1} \mathrm{O}_{2}$和$\mathbf{O}_2^{\cdot-}$,其中后者在AO7降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员建, 宁晓君, 许明媚, 苑宏英, 高富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52-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去除饮用水中含氮类消毒副产物卤乙腈(HANs)避免它危害人体健康,研究了水中存在的六种氨基酸在氯胺消毒过程中生成HANs的潜能及Br-的存在、浓度变化对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种氨基酸经氯胺消毒后均有HANs类物质生成,其中酪氨酸的生成HANs的潜能最大为0.002 1 mmol/L。Br-的存在对氨基酸在氯胺化过程中生成HANs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溴代HANs的总量有明显增加,其中酪氨酸生成的二溴乙腈(DBAN)和溴氯乙腈(BCAN)增加量最多是1.15 µmol/L,谷氨酸生成的DBAN和BCAN增加量最少是0.28 µmol/L。随着Br-浓度增加酪氨酸生成HANs总量先增加后减少至平缓,溴代HANs占HANs总量的比例明显增大。在Br-浓度为10 mg/L时,0.2 mmol/L的酪氨酸生成HANs总量最大为0.003 mmol/L。
  • 芦坤娟, 张可喜, 曹阳, 刘钟馨, 黄玮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57-6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油菜花粉(PC)和天然轻木(W)为基底,通过原位聚合和浸渍法在分级空心结构花粉表面原位生长聚吡咯光吸收剂,并负载到LiCl填充的轻木表面,得到LiCl@PC-W-PPy复合吸湿材料,用于空气捕水。通过SEM、FTIR和UV-vis-NIR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光热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对LiCl@PC-W-PPy进行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在户外验证了空气捕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LiCl@PC-W-PPy在25 ℃和60% RH时吸湿量可达1.68 kg/m2,户外测试最大产水量可达4.94 kg/m2。此外,LiCl@PC-W-PPy在10次循环过程中吸脱附性能无明显变化,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 王其鹏, 张达娟, 黄莺, 王泽斌, 张树林, 张志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62-6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使用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作为载体、以氯化钙(CaCl2)和硼酸(H3BO3)为交联剂,制作固定化小球藻,在筛选最佳制备条件的基础上探讨固定化小球藻对人工废水和养殖用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SA和CaCl2质量分数均为2%,PVA和H3BO3质量分数分别为1%和3%,交联时间为12 h时制备的固定化小球藻最佳。PVA质量分数为1%时固定化小球藻去除人工废水中的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和总磷的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60.92%、77.04%、79.06%和83.38%。在草金鱼循环水实验中应用,固定化小球藻去除氮磷效果较对照组有显著优势。
  • 董向前, 张博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66-6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设置了不同曝气方式,考察了运行模式(连续和间歇)对低表观气速好氧颗粒污泥(AGS)处理城镇低C/N废水过程中污泥特征及污染物去除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间歇曝气利于AGS的快速形成及污染物的去除。间歇曝气运行时AGS内污泥浓度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高达5.1~5.6 g/L,挥发性悬浮固体(VSS)/MLSS为0.72~0.75,粒径为741~758 μm,均高于连续曝气组别。此外,间歇曝气提高了AGS内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提高至57.6 mg/g,其中蛋白质(PN)含量变化不明显而多糖(PS)含量增加显著。EPS含量提高提高了AGS的机械强度。间歇曝气能提高AGS对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及总磷(TP)的去除,且稳定时期去除率分别高达94.6%~95.2%、82.5%~85.3%和86.5%~89.5%,均高于连续曝气组别。典型周期研究发现间歇曝气提高了AGS对COD的去除及厌氧期TP的释放,提高了微生物的代谢活性。
  • 张克峰, 梁玉龙, 李兴国, 王珊, 刘雷, 丁万德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70-7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纳米零价铁(Nano zero-valent iron,nZVI)易团聚、难以分离的特性影响了其在Cr(Ⅵ)修复中的广泛应用。为此,合成了海藻酸钠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复合材料SA@nZVI,并对SA@nZVI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A@nZVI对Cr(Ⅵ)的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而且反应过程中不易团聚,易分离;陈化时间的增加会降低SA@nZVI对Cr(Ⅵ)的去除率;SA@nZVI的重复利用次数为2次。最后探讨了各反应参数对SA@nZVI去除Cr(Ⅵ)的影响,提出了在实际应用SA@nZVI时的一些建议。
  • 刘锐, 张琪琪, 姚寿广, 金苗苗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75-8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电容法/膜电容法(CDI/MCDI)两种去离子脱盐过程,建立3D瞬态多物理场分析模型。采用该模型模拟了CDI和MCDI的整个脱盐过程,然后分析了四种操作参数下(电压、入口浓度、流速和流道间距)对CDI和MCDI脱盐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电压增大时两单元的电吸附量都随而增加,但相同电压下MCDI的电吸附量都高于CDI。随入口浓度的增加,MCDI与CDI单元的电吸附量的差异呈现出基本不大到逐渐明显的变化。MCDI与CDI单元的电吸附量均随入口流速增加而降低。MCDI与CDI电吸附量都随流道间距增加而降低,同等流道间距下MCDI的电吸附量高于CDI。在相同操作条件下,MCDI的脱盐性能优于CDI。
  • 李晓良, 徐浩, 路思佳, 杨歆瑀, 延卫, 郑兴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81-8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电化学氧化效率,在阴阳两极间隙填充不同类型的吸附材料,设计了一种原位集成的穿流式电解-吸附耦合反应器(EA-R),并选取了典型染料酸性红G(ARG)作为模拟污染物。结果表明,电解耦合PANI/TiO2吸附对ARG模拟废水呈现较好的处理效果,脱色率和COD去除率远高于单独电解处理。同时,发现电解和PANI/TiO2吸附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将四种常用填料(石英砂、天然沸石、焦炭和活性炭)分别与PANI/TiO2均匀混合,以降低废水穿流阻力,提高EA-R渗水能力。结果表明,四种电解-吸附模式均具有协同效应,其中填充PANI/TiO2+焦炭的EA-R对废水脱色和COD去除呈现最大协同系数(Sc),分别为62.5%和61.7%,同时相比与单独电解处理单位COD能耗下降65.3%。UV-Vis、FT-IR和GC-MS分析表明,ARG在电解过程中的降解机理非常复杂,包括氧化还原、电化学聚合、相互反应等,其中ARG分子偶氮双键更易受到破坏,导致废水脱色显著。
  • 应用技术
  • 俞俊武, 王天蓓, 汪涵, 郭长捷, 吴敏, 王亚宜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87-9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生态驳岸多作为河道与河岸的生态缓冲带以截留面源污染,但其水体修复效果欠佳,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开发了水力循环强化生态驳岸技术,使生态驳岸水力负荷达到0.2 m3/(m2·d)以上,增强其复氧与养分补给能力,最终提升对地表水的修复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当模拟地表水水质为劣V类水质:即氨氮为2 mg/L、硝氮2 mg/L、总磷0.5 mg/L、COD 50 mg/L、Cu2+ 2 mg/L、Zn2+ 4 mg/L、Cd2+ 0.1 mg/L时,水力循环生态驳岸可实现良好的修复效果,其中氨氮、COD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6%±3%、93%±2%和58%±3%;总磷去除率维持在50%左右;重金属(Cu2+、Zn2+、Cd2+)去除率均高于99%。对驳岸运行过程中根际微生物样品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发现,体系中存在的NitrospiraBacillusThiobacillusnorank_o_SBR1031等菌属,可通过硝化-好氧反硝化、硫自养反硝化等作用去除反应体系内的含氮污染物和有机物。可见,水力循环生态驳岸复氧效果好,可实现氨氮与COD的高效去除,但硝氮、总磷去除率有待提升,该技术对于修复劣V类地表水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杨雪梅, 苏永祥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93-9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微塑料是污水中常被检测到的新型污染物,然而微塑料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同步脱氮及N2O释放特征的探究较少。本工作以实际市政废水为探究对象,建立中试规模的SBBR,考察了不同微塑料浓度(0、0.2、2.0和10.0 mg/L)对SBBR长期运行除碳脱氮效率及N2O释放规律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微塑料对SBBR除碳脱氮效率及N2O释放规律影响不明显,但当进水微塑料浓度超过2.0 mg/L,碳脱氮效率呈现下降趋势,N2O产率增加。当微塑料浓度为10.0 mg/L时,稳定时期出水COD维持在35.3~37.9 mg/L,COD和NH4+-N去除效率分别下降至82.4%~83.5%和80.2%~82.3%,低于工况I,此外,N2O产率高达10.2%~10.8%。内聚物分析表明高浓度微塑料降低了PHA和糖原质的净合成,进而导致内碳源消耗脱氮动力不足。比耗氧速率(SOUR)分析表明高浓度微塑料降低了全部微生物代谢活性。
  • 王英, 姚宏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98-10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生物除磷效率受限于进水碳源不足,本工作探究了剩余污泥(ES)厌氧发酵液对生物除磷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污泥特征及典型周期内营养盐的变化、关键酶活性揭示ES发酵液强化生物除磷的机制。结果表明,发酵液能强化生物除磷,且与乙酸钠相比较,发酵液对SOP的去除能力更强。在阶段III,溶解性磷酸盐(SOP)的去除效率高达96.2%~97.8%,高于阶段I。添加ES发酵液时,出水COD的浓度低至13.5~16.2 mg/L,最高胞外聚合物(EPS)含量为75.6 mg/g,其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分别为38.6 mg/g和13.4 mg/g,高于未添加发酵液和乙酸钠为碳源的阶段。发酵液内溶解性有机质的多样性提高了关键酶活性,关键酶活性分析在阶段III内与生物相关关键酶的活性均高于其他阶段。本研究工作对ES发酵液再利用与水体中磷酸盐的去除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数据支撑。
  • 方义, 周自坚, 陈志莉, 吴泽葵, 张力钊, 李文斌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02-10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一种两相分段进水厌氧折流板反应器(SABR),用于处理高浓度模拟废水,通过两相与分段进水,在温度为(35±1)℃、50天时实现了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并考察了不同分段进水比例对各格室实际COD去除量和第二段产甲烷相累积去除率的影响。试验证明:两相与分段进水结合加速反应器的启动是可靠的,运行至第50 d,总去除率达到80%,反应器启动成功,分段进水比为7:5:3:2时各格室的实际去除量最接近,能有效增大产甲烷相后端格室的利用率,在CSTR的VLK分别为24.0 kg/(m³·d)和28.8 kg/(m³·d)时累积去除率为93.3%和92.8%。
  • 孟庆梅, 庞克静, 贾筱冉, 刘懿亿, 刘新鹏, 蔺爱国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07-11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油田采出水成分复杂、油水难以分离的问题,采用Al2O3和SiC陶瓷膜对其进行处理,对比两种陶瓷膜的处理效果可知,SiC陶瓷膜出水的含油量低于Al2O3陶瓷膜,后续选定SiC陶瓷膜耦合O3氧化处理油田采出水,考察油田采出水的处理效果,利用SEM、EDS对陶瓷膜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表征,分析膜表面由于油滴和颗粒物等杂质堆积对膜通量和出水浊度、含油量及COD去除的影响。耦合实验结果表明,在O3氧化时间为4 min,跨膜压差为0.065 MPa,通量为4 669.63 L/(m2·h)的条件下,COD、油含量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5.51%、99.70%和99.90%,显著高于陶瓷膜或O3单独运行时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见O3氧化耦合陶瓷膜过滤能够改善膜的性能,提高油水分离效率,促进油田采出水更高效的处理。
  • 卢剑, 袁斌彬, 郝文蛇, 杨杰, 余耀宏, 王礼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12-11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多家电厂不同水质特点的脱硫废水进行化学沉淀与微滤膜一体化试验研究,探究不同水质特点的火电厂脱硫废水对管式微滤运行的影响及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水质特点的火电厂脱硫废水在相同微滤系统运行条件下,经微滤系统处理后的脱硫废水硬度去除效果均较好,水中的Ca2+、Mg2+离子可降至较低水平,TOC去除率相比传统混凝澄清处理效果有所提高;但当脱硫废水中Mg2+离子含量占比超过60%以上时,易造成微滤系统污堵现象,导致产水水量和微滤膜通量衰减严重。
  • 诸大宇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17-12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医院污水中试实验研究,对比不同曝气压力下MABR池溶解氧浓度变化,以及不同压力下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变化情况,探索MABR工艺处理医院污水的启动挂膜及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采用低曝气压力和A2O循环挂膜方式启动,MABR工艺能在40天内实现膜表面快速挂膜。MABR池中溶解氧浓度随曝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曝气压力变化对COD去除率影响较小,前期成正比例缓慢增加,后期逐渐趋于平缓;曝气压力对氨氮去除效果成正相关,随着曝气压力持续升高,氨氮去除率出现明显增加趋势;随着曝气压力的增加去除总氮的效果前期呈缓慢增长趋势,压力超过25 kPa时总氮去除效率反而下降,曝气压力过高成为反硝化脱氮的制约因素。中试研究表明:MABR工艺在压力为25 kPa和HRT为12 h情况下运行效果较好,该工艺适用于医院污水处理领域。
  • 林梓杨, 匡彬, 倪智力, 周丽琳, 汪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22-12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湿地(CW)处理鱼塘养殖废水存在处理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本研究采用电活性菌藻生物膜(BA)以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形式强化CW处理鱼塘养殖废水,即BA-MFC-CW。与CW组相比,BA-MFC-CW组对COD、总磷、总氮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6.69%、23.17%、16.67%。相比MFC-CW组,BA-MFC-CW组对COD、总磷、总氮去除率分别提高了0.95%、25.64%、6.48%。高通量测序表明,在电活性菌藻生物膜中,AcinetobacterCyanobiumPseudomonasOttowia得到富集;在MFC阳极上,GeobacterAminicenantalesClostridium生长状况良好。以上结果表明,电活性菌藻生物膜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人工湿地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效果。
  • 黄殿男, 李杰, 由昆, 周伟伟, 刘振鹏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28-13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普通活性污泥启动无法处理COD质量浓度近万mg/L的大蒜废水,利用硅藻土强化闲置污泥再启动,提高SBR反应器处理能力。对比分析了普通活性污泥启动和硅藻土强化闲置污泥再启动两种启动方式下,大蒜废水中COD、氨氮、总磷的变化情况。硅藻土强化闲置污泥再启动同普通活性污泥启动相比,启动时间缩短了15 d,COD、氨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0.5%、15.6%、24.6%;硅藻土投加量为1.5 g/L时,出水COD、氨氮、总磷分别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一级排放和二级排放标准。硅藻土强化闲置污泥再启动,更能有效处理大蒜废水,污染物去除效果好,出水清澈。
  • 刘颖, 胡慧萍, 彭奇凡, 彭全凡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32-13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膜滤浓缩液反硝化产水总氮(TN)无法达标排放的主要原因,以湖南某地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LLMC)为研究对象,选择葡萄糖为碳源,采用SBR反应器,探究Fenton氧化处理前后LLMC在反硝化过程的氮元素变化规律,选择纯化后商品腐殖酸(PCHA)模拟LLMC中主要溶解性含氮有机物,考察PCHA浓度对反硝化脱氮效果的影响以及PCHA在Fenton氧化前后的氮元素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碳源充足的情况下,LLMC反硝化产水TN高达100.25 mg/L,其中无机氮和有机氮含量分别为15.17、85.08 mg/L;LLMC经Fenton氧化后,其反硝化产水TN降至24.38 mg/L,其中无机氮和有机氮含量分别为6.63、17.75 mg/L,即反硝化产水TN达到了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的排放要求。因此推断,LLMC反硝化产水TN无法达标排放的主要原因是LLMC中存在大量的有机氮。PCHA浓度对反硝化的影响表现为随着PCHA浓度的升高,反硝化产水TN逐步升高,当PCHA浓度为2 500 mg/L时,产水TN含量为86.74 mg/L,不能实现TN的达标排放,说明LLMC中大量的溶解性含氮有机物不利于反硝化脱氮。PCHA经Fenton氧化后,其有机氮含量减少、NH4+-N含量增加,部分有机氮转化为NH4+-N,这与LLMC经Fenton氧化后的氮元素变化规律相一致。
  • 工程实例
  • 梁培瑜, 金刚, 邓觅, 朱林, 吴施婧, 吴永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39-14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规模化养猪场污水的提标改造技术,依托江西某规模化养猪场原有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工艺,采用厌氧-两级A/O-MBR-絮凝沉淀相结合的主体工艺,通过工程改造后的运行数据,分析改造工艺对实际猪场污水的处理效果。对改造的工艺流程、设备规格、污水处理效果及运行成本进行了介绍。运行结果表明,废水经该工艺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6/852–2015)中高效集约发展区的排放限值要求;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含:电费、药剂费和人工费)为3.34元/t,该改造工艺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为高浓度污染物的猪场废水处理达标排放以及设施提标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 柳岩, 陶素素, 张雯, 李治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43-14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不断提高,MBR及超滤工艺在污水厂提标改造中广泛应用。本项目设计规模10万m3/d,原工艺为奥贝尔氧化沟及A2O工艺,处理规模各为5万m3/d,深度处理为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处理规模6.3万m3/d。现况进水水质较原设计大幅提高,出水标准由原一级A提标至准Ⅳ类。本文通过分析改造难点,合理比选工艺,确定改造工艺流程。将原氧化沟改为底部微孔曝气,A2O改为MBBR+五段Bardenpho工艺,合理利用厂内有限土地,新建AAOA+MBR系统及超滤+臭氧氧化系统,并改造和新建预处理、污泥脱水系统、加药系统等。最后通过论证改造期间厂内处理能力,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完成不停水提标改造目标。
  • 吴云生, 刘永杰, 万巍, 熊绘, 朱曜曜, 安莹玉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49-15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MBBR工艺对广东省某污水厂原UCT工艺进行提标改造。在好氧区投加悬浮载体进行改造后,通过随机取样检测,MBBR填料的挂膜生物量在20.98~27.91 g/m2,系统出水COD、BOD5、TN、氨氮、TP、SS均值分别为10.93、2.99、8.70、0.38、0.10、2.45 mg/L,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准IV类标准。改造后生化池在不投加外部碳源情况下,氨氮和总氮实际容积负荷分别为0.10 kg/(m3·d)和0.11 kg/(m3·d),去除效率较改造前分别提升25%和50%。
  • 甘雁飞, 周正兵, 张骏, 陆剑, 郭玉祥, 徐波
    水处理技术. 2023, 49(2): 153-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良型A/O一体化地埋设备”净化技术对江苏省泰州市某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介绍了该设备从调试运行到连续稳定运行的水质变化情况。稳定运行结果表明,污水中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87.6%、85.8%、79%和69.5%左右,出水COD为24 mg/L,NH3-N、TN和TP的质量浓度分别降低至4.1、14.2、0.89 mg/L,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江苏省地方标准《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2/T3462–2018)一级A标准,出水COD、NH3-N和TN达到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总建设费用为256 800元,设备运行费用约为0.35元/m3。该设备对农村污水的处理效果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设备管理方便,效果运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可为其他农污项目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