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3-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陈孟林, 唐华君, 陈钰祺, 刘苏明, 马爱英, 蒋艳红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原材料、炭化温度、改性剂、pH、共存离子以及生物炭再生等因素影响改性生物炭对磷(P)吸附性能的原因,并对不同改性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及其吸附回收磷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新型高效磷吸附材料研发提供指导与借鉴。
  • 孙海洋, 王广智, 王东东, 栾晨光, 陈俊臣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7-1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陶瓷膜处理含油废水具有除油率高、机械性能好、热稳定性强、耐腐蚀以及耐高温等优点,但严重的膜污染成为了陶瓷膜广泛应用的制约因素,国内外研究学者常通过改性的方式来改善陶瓷膜抗污染性能。本文从表面改性及本体改性两个方面整理总结了近几年陶瓷膜改性处理含油废水的抗污染性能的研究进展。最后,简要讨论了该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陶瓷膜除油提供更广泛的研究思路。
  • 寸淑娟, 韩岗华, 李宗, 黄婷, 刘如铟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4-1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城镇污水中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病毒作为其中稳定性高、致病性强的一类,感染可引发多种人类疾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污水排放量逐年升高,污水处理中病毒污染及潜在健康风险也呈升高趋势,但污水处理过程中病毒的污染现状、去除效果及公共风险尚不明晰。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污水处理系统中病毒发生、可能引发的水媒疾病、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对其去除机制和去除效果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病毒的风险防控及污水安全回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 张伟, 樊梦珂, 龚林, 崔泉涛, 柴森友, 左其亭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20-2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环境中新兴有机污染物(ECOs)的存在和去除引起广泛关注,如持续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对水生生物和人类产生存在潜在生态风险。过硫酸盐型高级氧化工艺因具有较强氧化降解污染物和选择去除特性,同时兼具广泛pH适应范围而受到广泛关注,而构建适宜的材料结构以实现过硫酸盐体系的高效活化是有效降解新污染物的关键。碳基材料因具有较丰富的官能团分布和结构稳定性,是高效活化过硫酸盐(PMS)的重要催化材料选择。本论文系统总结了可用于活化硫酸盐体系碳材料的结构特点及其活化机制,揭示了碳基材料活化PMS过程存在的自由基和非自由基途径,也对其在高活化效能和绿色环保应用方面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王乐乐, 王磊, 王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27-3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二维层状膜由二维纳米片的层层堆叠而成,由于相邻纳米片之间二维毛细通道展现出的选择性传质特性,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从对二维层状膜的溶胀现象出发,系统总结了纳米通道尺寸调控策略,并分析了其他尺寸因素对离子传输行为的影响,总结了通道表面电荷以及特异性结合基团与离子传输与分离效率的关系。综述了近几年有关二维层状膜在离子传质与分离方面的研究现状、进展以及存在问题,旨在为高性能离子筛分层状膜的结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研究报告
  • 王露, 刘泽朋, 程亮, 林宇飞, 许振良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32-3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拟薄水铝石、SiO2微球颗粒和纳米CuO为原料,经有机溶剂分散粘结、相转化和焙烧成型制备了CuO/γ-Al2O3/SiO2负载型催化剂。采用SEM,XRD,BET和ICP对负载型催化剂进行表征和组成分析。在不同浓度、pH、温度和盐浓度下,测试了负载型催化剂对废水中难降解酚类物质的催化氧化效果。经60 ℃下2 h催化氧化处理后,100 mg/L COD的苯酚降解率可达81.79%,出水COD低至19.00 mg/L,因而可应用难降解废水处理。
  • 严志宇, 马超越, 谭艳艳, 张欣茹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37-4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出掺Fe蛇纹石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红外光谱、比表面积分析和矢量网络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MO)为废水目标污染物,测试了其微波催化过硫酸盐的活性。结果显示在最佳反应条件下MO脱色率可达97.25%;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仍具有良好微波催化性能和稳定性;通过对照实验证明微波与氧化剂和催化剂产生了协同效应,自由基淬灭实验发现•SO4-在脱色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为处理染料废水提供了新方向,为微波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宋佳楠, 张捍民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41-4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正渗透膜,在致密聚酰胺层(PA)和静电纺丝聚丙烯腈(PAN)多孔支撑层之间敷设酸化多壁碳纳米管与聚乙烯亚胺(MWCNTs-PEI)交联的中间层。中间层的存在缩小了支撑层的孔径,为PA层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有助于抑制汲取溶质的反向扩散。PEI的加入不仅可以将MWCNTs牢固地结合在支撑层上提高中间层稳定性,而且可以与TMC部分结合使得PA层更加稳定。结果表明,当中间层负载量为0.849 g/m,纯水为原料液,1 mol/L NaCl为汲取液时,FO和PRO模式下水通量分别为36.23±1.81、42.06±2.10 L/(m2·h),反向盐扩散通量分别为11.66±0.58、12.20±0.43 g/(m2·h)。良好的整体性能表明,酸化多壁碳纳米管与聚乙烯亚胺交联形成的稳定中间层为研究和制备高性能正渗透膜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 孙晨, 迟冉, 李伟英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48-5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有机负荷率(OLR)对高浓度食品废水厌氧产氢性能不明确的现状,在25 ℃下,开展了UASB处理不同OLR食品有机废水厌氧产期及反应器运行特征的探究。结果表明,OLR提高利于颗粒污泥浓度增加,OLR由20 gCOD/(L·d)提高至50 gCOD/(L·d),污泥质量浓度由8.4~8.6 g/L提高至10.8~11.2 g/L。此外,OLR在40.0 gCOD/(L·d)时,COD去除率最高为92.5%~94.2%,氢气产量最大为38.9~40.3 mL/gVSS,远高于其他工况。OLR还对污泥特征具有显著影响。进水OLR由20 gCOD/(L·d)提高至40 gCOD/(L·d)时,胞外聚合物(EPS)的含量由101 mg/g提高至121 mg/g,EPS含量增加率约为50%。过量OLR导致系统内酸化严重降低pH影响了微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UASB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付明翔, 张丽, 刘东方, 徐俐, 童笑琴, 曹振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53-5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oMgFe-LDH,并以其作为前驱体制备了CoMgFe-LDO催化剂,对其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处理双酚A废水的效果进行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等方式对制备出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PMS投量、催化剂投量、初始pH、初始双酚A浓度对CoMgFe-LDO/PMS体系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进行自由基猝灭实验探究CoMgFe-LDO催化过一硫酸盐去除双酚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CoMgFe-LDO能够催化PMS高效降解双酚A;存在合适的PMS投量使得双酚A的去除效果最高,较低的催化剂投量对双酚A的降解效果有所限制;在pH为5和7的条件下双酚A的降解效果最好,在碱性条件下催化效率显著降低。在实际处理时,反应条件控制在PMS 1 g/L、催化剂投量0.5 g/L,pH为 7,反应30 min时,对双酚A的降解率可达98.84 %。自由基猝灭实验表明,在CoMgFe-LDO/PMS催化体系中,单线态氧是双酚A降解过程中最主要的活性组分。该研究证明了CoMgFe-LDO/PMS催化体系对双酚A废水处理的有效性。
  • 万颖, 万武明, 侯志强, 商放泽, 谢鹏超, 王宗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59-6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紫外/氯氧化为预处理工艺,研究了该工艺预处理腐殖酸与高藻水对后续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氯氧化预处理对两种不同类型污染物引起的膜污染有显著不同的影响。预氧化后,腐殖酸引起的超滤膜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次氯酸钠投加量为0.5 mmol/L时,可逆膜污染阻力降低了81.3%。高藻水经过紫外/氯预氧化后,膜污染反而加重,在次氯酸钠投加量为1 mmol/L时,不可逆污染阻力增大7.65倍。紫外/氯预氧化能够使进水溶液中腐殖酸发生矿化,使进水DOC显著降低;高藻水经预氧化后,溶液中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使滤液DOC显著升高。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预氧化后腐殖酸在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显著减少;尽管预氧化后藻细胞发生破裂,但破裂的藻细胞仍然会在膜表面形成滤饼层。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紫外/氯氧化预处理能够缓解腐殖酸引起的膜污染主要是由于滤饼层过滤与膜孔堵塞的控制;而高藻水经紫外/氯氧化预处理后,滤饼层过滤与膜孔堵塞仍然占主导地位。
  • 汪田莉, 李成才, 朱海霖, 程汇涛, 王峰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66-7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接枝到预处理的聚偏氟乙烯(PVDF)上,制备一种新型的聚合物PVDF-g-PHEMA。以PVDF-g-PHEMA作为亲水性添加剂,利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制备PVDF共混亲水膜,并研究铸膜体系PVDF-g-PHEMA含量对PVDF共混膜亲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铸膜体系中PVDF-g-PHEMA为25%的共混膜表面水接触角103±1°降低到45.6°,膜表面抗污染性增强。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孔径分析仪对制备的亲水膜表面进行表征,PVDF共混亲水膜表面含有羟基、酯基、膜孔径增加。抗污染和稳定性测试表明,PVDF共混亲水膜具有优异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
  • 聂锦旭, 涂甜富, 黄华冠, 王志红, 杜星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72-7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使用高效微波加热法制备功能性材料镧改性膨润土(Lanthanum-modified bentonite, LMB)吸附磷,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积孔径分析仪对改性前后膨润土的微观形貌和组份进行分析,表明改性后层间距增大0.28 nm,对磷的吸附效能提升;将LMB应用于吸附-超滤工艺用于污水厂二沉池出水深度除磷。结果表明,La成功负载在膨润土上,采用吸附-超滤工艺不仅能发挥LMB高效除磷的作用,且能有效缓解膜污染。
  • 耿雅妮, 戴恩华, 王国兰, 金梓函, 张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77-8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诺氟沙星为模板分子,以钛酸丁酯为钛源,以铝污泥包覆磁性粉煤灰微珠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IP-TiO2/AS/MFAC光催化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对MIP-TiO2/AS/MFAC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对水中诺氟沙星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同时建立响应面模型探究了诺氟沙星初始浓度,光催化剂投加量与pH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模型优化确定最佳光催化条件。结果表明,MIP-TiO2/AS/MFAC对水中诺氟沙星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当诺氟沙星初始质量浓度为3.5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10 g/L,pH=8.2时,经过240 min的光催化反应,降解率可达84.9%,且光催化速率是非印迹材料NIP-TiO2/AS/MFAC的1.1倍。此外,MIP-TiO2/AS/MFAC再生性能较好,循环使用5次后,对诺氟沙星的去除率仍达67.2%。
  • 黄伟平, 郎俊曜, 范志强, 裘琳芳, 冯秋洁, 陈洪斌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83-8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小试条件下探讨了以改性聚氨酯海绵填料作为微生物载体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深度脱氮规律和用于城市污水深度脱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常温和低温条件下,改性聚氨酯填料的填充率为50%时,连续流小试深度脱氮的总氮去除负荷率分别达到52.8、68.4 mg/(L·d),单位体积填料的反硝化负荷率分别为130.4、187.2 mg NO3--N/(L·d),水温降低对改性填料深度脱氮的影响不明显。随着外碳源投加比例增加,改性聚氨酯填料的脱氮效率明显提升,碳氮比为6:1时,去除效率最佳,每升填料的TN去除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分别为216.0 mgTN/d和240.0 mgNO3--N/d。分析了填料上反硝化微生物的多样性,其中变形菌门是绝对优势微生物,占比达到71.5%。从属的角度,固氮螺菌属(Azospira)占比为16.42%,食酸菌属(Acidovorax)占比为2.23%,其它潜在反硝化菌占比为9.62%。研究认为,粉末活性炭改性的聚氨酯海绵填料用于城市污水厂的深度脱氮是可行的。
  • 应用技术
  • 王缠和, 耿春宇, 李国强, 贾梦磊, 刘琪, 史大昕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89-9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NaCl和Na2SO4高浓盐水为原料,考察冷却结晶和冷冻浓缩过程对Na2SO4和NaCl结晶盐的分离。通过考察不同结晶温度下结晶盐的冷却结晶析出过程,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Na2SO4结晶盐,说明可以采用冷却结晶方式,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分离Na2SO4。通过对冷冻浓缩过程的研究,表明当温度低于-9.9 ℃时,剩余浓缩液中主要为NaCl,对应NaCl结晶盐纯度可达到95%。通过深度浓缩NaCl浓盐水,可将NaCl浓缩至~27 wt%的浓度,产水中NaCl浓度不大于1 wt%,可经进一步处理后回用。因此,通过结合冷却结晶和冷冻浓缩过程,可以实现Na2SO4和NaCl结晶盐的冷法分离。
  • 沈九兵, 肖艳萍, 骆礼梅, 王炳东, 周子晗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93-9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将压缩式热泵与多效蒸发水处理技术相结合,提出一种双效热泵海水淡化系统。利用Aspen 仿真软件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研究热泵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双效系统效间传热温差和浓海水循环比对双效蒸发系统的性能参数PR和淡水产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泵蒸发温度的提高,PR值增加但淡水产量减少;PR值和淡水产量都随着热泵冷凝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热泵运行条件一定时,为了获得最高的PR和淡水产量,两效之间存在着最佳的温度差。进料海水为80 kg/h、一效蒸发温度为40 ℃的条件下,蒸发/冷凝温度为20 ℃/50 ℃时,系统的PR达到40.07;在蒸发/冷凝温度为10 ℃/50 ℃时,淡水产量为39.76 kg/h。
  • 洪鸿加, 林仰璇, 欧英娟, 林心悦, 陈步青, 秦玉洁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97-10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高负荷冲击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通过调节进水负荷,设置出水回流,启动以海绵为载体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实验前期进水氮负荷为4 kgN/(m3·d),启动27 d后添加出水回流,氨氮去除率达80%,总氮去除率达51%。第37天时提高氮负荷至6 kgN/(m3·d),41 d系统达到稳定运行,总氮去除率可达74%。在高流速冲击下利用海绵作为填充物,水力冲击使微生物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并黏附在多孔的海绵体上,形成稳定的生物载体。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Candidatus Kuenenia为主要的厌氧氨氧化菌,其丰度为8.1%。在高负荷冲击下通过海绵填充和设置出水回流可以快速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为高负荷下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提供了新思路。
  • 庄彦华, 唐燕华, 杨笑康, 罗建文, 陶昱明, 杨小丽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02-10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大多存在运行能耗高、污水处理效能低、脱氮除磷能力不足等问题,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迫在眉睫。以出水可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的南京市某污水厂改进UCT工艺为工程实例,通过全流程水质监测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探究优化工艺设计与运行对强化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置分段进水、多点回流比例和回流点位,UCT工艺可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TN去除率可达到79.23%和82.29%;延长HRT、降低厌氧区进水浓度、增加内回流点数均有利于多种脱氮途径协同作用,尤其厌氧氨氧化脱氮贡献可提高7.48%;但强化生物脱氮与除磷条件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显示,HRT的增长及内回流点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微生物多样性,同时能使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占优,丰度为29.48%~50.67%,好氧池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受到抑制。研究结果可为国内现有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提供工艺改进和运行优化方面的指导和依据。
  • 祝国梁, 陈业伟, 陈露, 郑仲剑, 余海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09-11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膜生物反应器(MBR)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水资源再生领域。为提高MBR的截留能力并减少膜孔堵塞,以PES膜为基膜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疏松纳滤膜,构建了一种新型疏松纳滤膜生物反应器(LNF-MBR)。进行了LNF-MBR与常规纳滤膜生物反应器(CNF-MBR)、超滤膜生物反应器(UF-MBR)的对照试验,考察了工艺运行性能和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LNF-MBR对生物聚合物和部分腐殖质的截留效果比UF-MBR高,在化学需氧量(COD)和溶解性有机碳(DOC)上有较高的去除率。CNF-MBR长期运行会导致盐分积累,降低膜通量,而LNF-MBR和UF-MBR没有明显的积盐现象。超滤膜污染以不可逆污染为主,纳滤膜的小孔径减轻了不可逆膜孔堵塞,但易受到生物聚合物的污染。采用疏松纳滤膜能够减少污染物在膜上的附着,减缓膜污染。
  • 韩晶晶, 张洁, 郭志萍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14-11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典型兽用抗生素土霉素对颗粒污泥处理畜禽养殖废水性能的影响,构建了中试规模的反应器,在中温条件下,探究了不同土霉素暴露浓度对颗粒污泥运行效能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高浓度土霉素降低了颗粒污泥去除COD、氨氮及磷酸盐的去除效率,而低浓度土霉素对COD和氨氮去除无明显影响但降低了磷酸盐的去除。此外,高浓度土霉素暴露导致颗粒污泥的沉降性下降,但未引发污泥膨胀。土霉素暴露提高了颗粒污泥内胞外聚合物(EPS)的含量,尤其当土霉素浓度为5.0 mg/L时,EPS含量提高至185 mg/g,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浓度土霉素暴露组别。土霉素能影响颗粒污泥内微生物群落结构,高浓度土霉素降低了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但提高了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这也是高浓度土霉素降低颗粒污泥去除污染物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对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含土霉素畜禽养殖废水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 赵德江, 黄泽涵, 何珉, 刘浩博, 杨睿雯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19-12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极端暴雨天气对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的冲击影响,以郑州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考察其2021年夏季3次暴雨前后脱氮除磷表现。结果表明:1)暴雨的冲击对进水水质影响较大,COD均值从400 mg/L降至均值200 mg/L,进水氨氮、TN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从25、35 mg/L下降至20 mg/L以下,进水TP质量浓度在暴雨初期有短暂升高2~3 mg/L随后回落。2)暴雨对出水TP的影响最大,有超过一级A标准的风险,对COD、氨氮、TN的出水指标影响较小。3)通过对工艺参数的分析,COD降低导致了好氧池DO和缺氧池ORP的异常升高,条件的变化导致聚磷菌竞争能力弱于反硝化菌,出水TP不稳定是暴雨期水厂运行最主要的风险因素。根据实际情况,控制进水、降低曝气、增加碳源能有效抵御暴雨冲击对脱氮除磷的影响。
  • 朱崇兵, 姜小祥, 楚飞虎, 李升军, 吴小松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24-12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湿式氧化(WAO)和催化湿式氧化(CWAO)工艺对制药废水进行预处理,考察温度,反应时间,初始氧分压,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在反应温度260 ℃、初始氧分压2 MPa、反应时间2 h的条件下,采用WAO工艺的废水COD去除率达到74.1%,B/C由0.22提高到0.45,生化性显著改善。CWAO工艺通过添加5 g催化剂,COD去除率为91.3%,有效提高了湿式氧化法的处理效果。
  • 陶阿凤, 罗晓恩, 陆滢琦, 杨文静, 刘晓玥, 宿程远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28-13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葡萄糖和谷氨酸为碳源,研究了不同碳源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污水效能与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以葡萄糖、谷氨酸为碳源时,ABR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55%和93.85%,以葡萄糖为碳源的ABR对有机物去除效果更佳。在ABR运行的21~30 d,反应器A(葡萄糖为碳源)和反应器B(谷氨酸为碳源)对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3%和-2.57%,葡萄糖为碳源时更有利于微生物对污泥中有效磷的利用,促进水中磷的释放。随着反应器的运行,以葡萄糖为碳源的ABR中污泥辅酶F420活性得以提高,4个格室中辅酶F420活性分别比谷氨酸为碳源的高出0.06、0.02、0.06、0.11 mmol/g;但两个反应器中污泥脱氢酶活性均表现为增强,尤其是以葡萄糖为碳源的ABR中,4个格室的脱氢酶活性分别为88.87、175.54、167.59、241.18 mgTF/(L·h)。由三维荧光(EEM)光谱分析两个反应器中污泥的胞外聚合物(EPS)可知,反应器A中的蛋白类物质荧光峰值均较强,辅酶F420的荧光峰值从第1格室开始依次增强;但反应器B的4个格室中均出现了腐殖酸类物质,且第1和第3格室未出现辅酶F420的荧光峰。
  • 经验交流
  • 杨巍, 宋世琨, 郑佳勇, 李亮, 刘波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34-13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成都市某净水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为例,在投资及用地受限情况下,采用多级A/O+高密度沉淀池+反硝化滤池的主体工艺,改造完成后出水水质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提升为《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2311–2016。本项目中采用的多级A/O改造模式及设计参数对未来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为推广多级A/O工艺提供现实价值。
  • 任丽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39-14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提标改造思路,挖潜二级处理的生物脱氮除磷功能。然后以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为例,介绍了改造设计的内容、经济评价及运行情况等。经过工艺改造,二沉池出水总氮控制在15 mg/L以内的设计需求,再生水出水总氮稳定达标。该改造工程可以为水厂改造中需要强化生物池脱氮除磷问题提供借鉴参考。
  • 工程实例
  • 王浩, 赵健忠, 王学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43-14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苏州某PD-1抗癌药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氨氮高、盐分高等特点,采用调节池+混凝沉淀+盐平衡池+UASB+二级AO+MBR+RO+二效蒸发的处理工艺,其废水经过处理后能够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中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水质标准,作为冷却塔补充水进行回用。该工艺处理效率高,工艺运行稳定。
  • 朱强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47-1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市延庆区城西再生水厂的污水处理为研究对象,根据出水水质需满足北京市现行地方标准基本控制项目排放限值A标准(地表准III类)的要求,采用MBR+O3活性炭组合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技术路线。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水质好、工艺稳定、安全性较高,可有效保证北京重要水源保护地官厅水库的水质,同时还能满足北京冬奥会配套及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和其他设施的再生水回用要求。该工艺实现城镇污水处理清洁化,提高了污水资源化利用效率,彰显了绿色奥运的核心理念,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连坤宙, 吴火强, 李瑞鹏, 任崇玉, 李文涛, 于胜利
    水处理技术. 2023, 49(3): 152-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旋转喷雾蒸发技术是近些年在火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领域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该技术相比于蒸发结晶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但该项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业绩较少,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设计的合理性、对机组各系统的影响等问题尚待完善。本文以河南某火力发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为例,分别从旋转喷雾蒸发技术的方案设计、系统一键启停功能、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结果表明,处理量为8 m3/h的旁路烟气蒸发塔直径9.0 m可保证废水完全蒸发不贴壁,蒸发水量与出口烟温联锁,通过调节阀来控制出口烟温,可实现不同机组负荷下出口烟温稳定在160 ℃(±10 ℃)连续稳定运行,为火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工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重要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