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5-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杨凡, 于水利, 白成玲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可视化 收藏
    纳滤是水处理中的常用技术,但仍存在膜污染和耐氯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更为广泛的应用。单宁酸作为一种高亲水性的材料,可应用在纳滤膜的制备和改性中,从而有效地改善上述两个问题。本文分析了单宁酸提高纳滤膜抗污染性能和耐氯性的机理,重点讨论了单宁酸在纳滤膜制备和改性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单宁酸对纳滤膜抗污染性能和耐氯性的提升效果,并对单宁酸在纳滤膜制备和改性中的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 鲁秀国, 徐智昕, 揭珊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6-1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未改性粉煤灰对染料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而改性后的粉煤灰比表面积增大,活性位点增多,因此具有更优越的吸附性能。本文主要从酸、碱、盐、高温和复合改性等五个粉煤灰的改性方法综述了近些年改性粉煤灰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并对粉煤灰基吸附剂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龙涛, 王珍, 杨玮, 邓莎, 肖巍, 顾天宇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1-1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具有高硬度、高矿化度特征的矿井水脱盐是煤矿废水处置的难点,其过程存在脱盐效率低、成本高昂等问题。介绍了化学法、热力法、膜法、电化学法等脱盐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突出低成本脱盐的必要性,结合海水淡化脱盐机制,归纳和总结了当前高矿化度矿井水脱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将现有脱盐手段与绿色新能源相结合,为高矿化度矿井水脱盐工艺的进一步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 曹俊雅, 刘猛, 张莉昕, 罗晨辉, 宋恕哲, 杜祎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7-2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TiO2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活性,良好的稳定性和较低的成本,但存在禁带宽度大,生电子-空穴易复合等缺点。生物炭因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比表面积大,表面官能团丰富易修饰等特点而成为性能优异的载体材料。两者结合得到的TiO2/生物炭复合材料表现出了良好的可见光响应性、优异的电子传输能力、吸附能力强、电子-空穴复合少等优势,在水污染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TiO2/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的方法,阐述了复合材料所表现的协同效应及光催化机理,归纳总结了目前TiO2/生物炭复合材料在处理不同污染物的应用,并展望了TiO2/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 张晨, 缪娇, 高洁, 陈宇, 李剑锋, 程芳琴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26-3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构建中基质填料对其综合且持久发挥效能具有关键作用。生物炭可以通过吸附、分配等作用固定水中污染物,填充于湿地基质中能发挥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巨大潜力。该文开展了生物炭基湿地水质净化效能、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与机制等研究,揭示了生物炭种类和物化特性对水生植物生长、微生物群落繁衍和固碳减排等方面的作用机理,为生物炭的施用和湿地建设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对提升水生态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报告
  • 陈凤云, 彭景平, 刘蕾, 葛云征, 刘伟民, 王泉斌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32-3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南海深远海岛屿淡水资源短缺和海洋温差发电效率低的问题,对海洋温差能发电的低温海水淡化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并搭建了海洋温差发电的低温热法海水淡化实验装置,通过对采用光管和翅片两种冷凝器型式的系统性能分析与对比,得到了系统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整体运行性能。结果表明:温、冷海水的流量对淡水产量影响较小,影响淡水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温、冷海水温度,采用翅片式冷凝器的淡化系统效率为65%左右。系统充分再次利用了海洋温差发电后排出的低温热能,提高了经济效益,为我国南海海洋温差能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 俞赫威, 李成才, 徐毅辉, 高达利, 姜超, 张师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36-3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聚偏氟乙烯(PVDF)膜分离含油废水时亲水性差、易被污染的问题,利用乙烯-co-马来酸酐共聚物(PEMA)的超润湿性能,先将PVDF和PEMA共混后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出富羧基PVDF纤维复合膜,后在纤维表面原位生长微纳米CaCO3颗粒对膜进行矿化处理得到超亲水PVDF纤维复合膜,并将其用于油水分离。探讨PEMA含量和矿化条件对纤维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明确膜微观结构、表面化学组成与膜油水分离性能、抗污染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PEMA与PVDF质量比为1:4、经3次循环矿化后所制备的PVDF纤维复合膜具有最佳的亲水性能,水接触角从131.12°降至18.55°、在重力下纯水渗透通量为391.96 L/(m2·h);膜具有优异的抗油粘附性能和水下驱油能力,对于正己烷/水、甲苯/水、石油醚/水、大豆油/水、二氯乙烷/水等混合物进行油水分离时效率均高达98.5%以上;10次循环油水分离实验和持续水洗实验表明该纤维复合膜具有很好的恢复性和亲水持久性。
  • 庞悦, 楼洪海, 郜睿, 张卓雅, 陈新才, 史惠祥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40-4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芬顿氧化作为深度处理工艺处理实际印染废水,对芬顿氧化处理实际印染废水的工艺条件(pH、硫酸亚铁投加量、过氧化氢投加量、反应时间等)进行实验研究,并计算成本进行优化比选。结果表明,选择pH=3.5、硫酸亚铁投加量0.15 g/L、30%过氧化氢投加量0.26 mL/L、30%氢氧化钠投加量0.24 mL/L、PAM投加量1 mg/L的工艺条件时,出水COD平均值为22.8 mg/L,COD去除率可达67.5%,药剂成本最低,为0.98 元/m3
  • 王朝朝, 武新娟, 朱书浩, 安宁, 马磊, 李思敏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45-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不同粒径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颗粒污泥的理化与脱氮特性,对比分析了粒径为1.0~1.5、1.5~2.0、2.0~2.5、>2.5 mm的Anammox颗粒污泥。结果表明,MLVSS、MLSS、VSS/SS、孔隙度、湿密度和TB-EPS与粒径呈正相关,含水率、SMP和LB-EPS都与粒径呈负相关,EEM结果显示色氨酸在粒径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在2.0~2.5 mm时,TB-EPS中PN/PS达到最高,颗粒中蛋白质氨基酸吸收强度较高,含量最多,颗粒理化结构较为稳定。脱氮性能分析可知,在粒径为2.0~2.5 mm时,厌氧氨氧化活性相对最高。结合理化性质及脱氮性能的分析,应将粒径在2.0~2.5 mm范围内的Anammox颗粒污泥作为定向驯化与培养的目标。
  • 陆泓波, 任金明, 王永明, 俞翔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52-5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低浓度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自然沉淀,低温4oC减慢合成速度来合成Mg(OH2,并研究其对于IHP的吸附去除作用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IHP在Mg(OH2表面的吸附热力学符合Freundlich模型,且吸附速率较快,在反应3 min时已达到平衡吸附量的75%。而且Mg(OH2对于IHP的吸附具有pH依赖性。对于其机理研究发现,IHP的吸附去除会促进Mg(OH2的溶解,Mg2+离子先释放进入环境中再被Mg(OH)2重新吸附,从而促进IHP的进一步吸附。另外Mg(OH2与Al3+共存时对于IHP的去除具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效果大于两者单独作用效果的简单叠加。
  • 李杰松, 黄璐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56-6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膨润土是垃圾填埋场垫层的主要吸附、防渗材料之一,对土进行不同程度改性可提高对垃圾渗滤液中含量较高的重金属(Cr6+、Cu2+、Zn2+)的吸附性能。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对钠基膨润土进行有机改性制得CTMAB-Bent,再利用聚丙烯酰胺(CPAM)对CTMAB-Bent复合改性后制得CPAM-Bent。通过设计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因素(改性剂浓度、膨润土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离子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以探讨吸附机理。结果表明,CPAM-Bent与CTMAB-Bent和钠基膨润土相比,吸附性能最优,三种重金属吸附率均高于90%,且最优条件为:改性剂浓度为5.5%,膨润土用量0.5 g,时间45 min,温度25 ℃;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模型相符,说明吸附过程按照单分子层吸附机理进行的,进一步通过拟合实验得知重金属(Cr6+、Cu2+、Zn2+)平衡吸附量分别为0.629、0.807、1.134 mg/g;使用SEM和XRD对改性前后的膨润土结构性能进行表征,表明改性后的CPAM-Bent层间距最大,吸附性能最优,这与正交实验、等温吸附实验和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一致。
  • 聂溪, 李容, 陆星, 张永军, 潘顺龙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63-6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有机膦酸被广泛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阻垢和缓蚀,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性。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纳米水合氧化锆(HZO),用于废水中氨基三亚甲基膦酸(NTMP)的吸附去除。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NTMP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HZO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7时,HZO对NTMP的吸附容量可达12.08 mg P/g。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行为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同时,HZO具有良好的再生回用能力。
  • 梁俊杰, 张惠灵, 杨俊晖, 胡泽康, 叶子嫣, 张瀚文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67-7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废弃果皮菠萝蜜壳为原料,以磷酸活化后的菠萝蜜壳生物炭(AJSB)为基体,采用共沉淀法负载MnFe2O4纳米磁性颗粒制备出磁性菠萝蜜壳生物炭(MAJSB),并将MAJSB用于去除水中铅离子。采用SEM、Zeta电位、XRD、FTIR和VSM手段对MAJSB进行表征,探究MAJSB的结构特性,考察了MAJSB投加量、吸附时间、初始pH等因素对废水中铅离子吸附效率的影响。从表征结果分析可知,MnFe2O4纳米磁性颗粒成功负载到了AJSB上使其携带磁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表面官能团种类和吸附点位;实验结果表明,MAJSB用于处理pH为5,浓度为100 mg/L的铅离子废水时,在MAJSB投加量为0.75 g/L、温度为25 ℃、吸附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对铅的吸附效率达98.17%;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 王辉, 马江航, 米钺, 董雯, 李家科, 徐志嫱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74-7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可利用微生物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并实现重金属的去除与还原回收。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双室MFC用于处理含Cu2+的重金属废水,以探究不同初始浓度及阴极电极材料下MFC的产电性能和Cu2+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当阴极电极材料为不锈钢且阴极中Cu2+的初始浓度由10 mg/L增大至200 mg/L时,Cu2+的去除率由85.37%增大至98.16%(120 h),最大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为257 mV和36.75 mW/m2。当阴极电极材料为石墨板、钛片时,Cu2+的去除率分别为99.02%、98.27%,此时的最大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分别是不锈钢的1.45倍、1.18倍和1.71倍1.28倍。对阴极上附着的产物进行扫描电镜分析,Cu2+在阴极发生了还原反应,生成了单质铜。本研究可以为实现MFC高效回收重金属提供理论依据,对利用MFC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有重要意义。
  • 周振, 马文, 方小军, 孔慧, 张统, 姚吉伦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80-8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DT-3推进剂废水的降解新方法,采用电Fenton耦合过硫酸盐强化DT-3的去除。优化了DT-3降解过程中的Na2S2O8与DT-3摩尔比浓度、电流强度、初始pH及初始DT-3浓度,获得了最优运行工况:在Na2S2O8与DT-3摩尔比浓度为1.35、电流强度0.11 A、初始pH=3时,20 min内能去除148 mg/L DT-3的99.8%、COD去除率84.5%。·OH是电Fenton耦合过硫酸盐强化DT-3降解体系中的主导活性自由基。该研究对于现场DT-3推进剂废水的工业化设计及运行具有借鉴意义。
  • 陆魁, 方小琴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85-8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发展,膜分离技术由于其分离效率高、占地面积小以及易于操作管理等优点,成为废水资源化利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艺技术。而氧化石墨烯作为石墨烯的衍生物,具有超高的水通量、可控的层间距以及优异的分离性能,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等领域。为探究氧化石墨烯膜对工业实际浓盐水的分离效果,对氧化石墨烯膜的制备及分离效果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表明,以13.81 mg/m2制备氧化石墨烯膜为最佳,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膜对0.6 mol/L的氯化钠溶液具有20.43%的截留率,对0.2 mol/L的硫酸钠溶液具有25.49%的截留率,对实际工业浓盐水SO42-和Cl-分别具有17.98%~19.83%和21.23%~23.33%的截留率。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膜,在较低的压力作用下,能够展现出较好的分离能力,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水处理膜材料。
  • 孙伟凯, 欧红香, 陈子威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89-9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凹凸棒土(ATP)具有比表面积大、耐热性好的优点,但在吸附溶液中难以收集。以水泥与水反应形成水化硅酸钙凝胶,经预发泡法与凹凸棒土颗粒制备多孔复合材料(ATP-PC)。理化表征结果显示,复合材料具有蜂窝状多孔结构,热稳定性好。吸附动力学、Langmuir等温线模型能较好描述该吸附过程。溶液温度为295 K、pH为5.0时,吸附量为38.25 mg/g,去除率为75.6%。热解法再生4次,ATP-PC吸附容量下降19.8%,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在去除高浓度染料废水中的有机物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应用技术
  • 武宏宇, 齐晓丹, 张立勇, 刘俊良, 张铁坚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95-10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可生化性差、碳氮比失衡的废水,处理难度大,若不经过严格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MAP法在pH=10、n(Mg2+):n(NH4+):n(PO43-)为1.3:1:1条件下能够去除垃圾渗滤液中93.75%的氨氮,并且能够去除部分COD,然后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臭氧流量、反应时间、垃圾渗滤液pH以及H2O2投加量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为:臭氧浓度75 mg/L、臭氧流量0.7 L/min、反应时间20 min、pH为8.9、nΗ2Ο2)/nΟ3)为0.5,出水水质为COD为543 mg/L、BOD5为225 mg/L、BOD5/COD为0.414,、氨氮质量浓度为10.2 mg/L、总氮质量浓度为66.5 mg/L。
  • 鞠伟澎, 焦文海, 刘玉田, 张媛媛, 吕莹, 张守彬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01-10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陶瓷膜凭借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不易受到微生物侵蚀等优点,在油田采出水处理领域应用广泛。然而膜污染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为此进行了膜清洗方法的研究。发现物理清洗对污染膜的清洗效率较低,通量恢复率低于40%。筛选了氧化剂、表面活性剂、强酸、强碱等四个类型的清洗剂,发现不同类型清洗剂中硝酸、氢氧化钠对膜的通量恢复率最高,分别为83%、49.5%。进行组合式化学清洗方案的开发,研究了药剂浓度对通量恢复率的影响,最终筛选出“2%氢氧化钠+2%硝酸”的清洗方案。在长期运行发现该方法的通量恢复率稳定在92%~100%,且陶瓷膜本身的过滤性能正常。对比污染膜和清洗后膜的SEM和EDS,发现膜表面污染层主要由有机物和无机金属元素组成,该清洗方案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去除,且没有破坏膜结构。接触角的测定结果表明化学清洗提高了膜的亲水性,增加了膜的抗污能力。
  • 邓杨, 朱磊, 李响, 屈智慧, 钱建秀, 周凡超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06-10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废水,通常含有浓度高且毒性大的氨氮(NH4+-N),为了去除高浓度的NH4+-N,采用填料吹脱柱对焦化废水进行预处理,重点考察了废水pH、废水温度(T)和气液比(Ra,w)三个因素对废水中NH4-N和总氮(TN)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还将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所选择的因素取值范围内,三个因素对NH4-N去除效果影响的强弱顺序依次为废水pH、TRa,w。在废水pH=10.00,T=50 °C、Ra,w=1 500、废水流速为0.8 L/min的条件下,采用本实验装置反应90 min,可以去除焦化废水中90.68%的NH4-N以及88.65%的TN。废水中NH4-N浓度的降低,使得焦化废水在污水厂进行处理成为可能。
  • 冯中营, 吴胜举, 王烽宇, 朱开金, 王子荣, 赵婷婷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10-11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低能耗、高效率的无泵水力空化装置联合臭氧对50 L罗丹明B溶液进行降解,使用功率仅为230w的电动机驱动自制螺旋桨和孔板水力空化装置。单独水力空化的降解效果非常低,臭氧与水力空化联合处理效果较好。臭氧的最佳流量为2 L/min,臭氧过多会导致气泡过多,抑制水力空化。臭氧流量为2 L/min,罗丹明B初始浓度分别为4、6、8、10 mg/L时,分别经过4、5、6、7 min后降解率接近100%。螺旋桨搅拌不仅促进了臭氧的利用,而且螺旋桨和孔板诱导的水力空化在联合降解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臭氧-无泵水力空化联合技术避免了大功率水泵的使用,具有能耗低、降解率高、处理能力大等优点,在污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 李发站, 冯尧元, 高晓杰, 刘晓凤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14-11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解调节池为A段、一体化生物转盘为O段组成A/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在回流比为300%左右、水温15~25 ℃、HRT为11 h时,COD、氨氮、TN的去除率分别能达到85%、90%和60%,出水水质满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水温降低至10 ℃以下,COD的去除出现小幅下降,氨氮的去除效率大幅降低,TN的去除稳定在10%左右。
  • 吴栋颢, 刘晓永, 梁晓晖, 陈燕娜, 袁芳, 陈琴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20-12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分散且收集困难等特点,开发了以倒置A2/O+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气提回流作为试验装置主体工艺的庭院式一体化处理设备。以调节池处理后的出水作为原水,装置好氧池内采用活性污泥挂膜法接种污泥。经过一个月稳定运行,试验装置出水平均COD、NH3-N、TN、TP分别为47.79、4.14、15.75、1.70 mg/L;COD、NH3-N、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32%、85.29%、60.68%、57.46%。在抗瞬时冲击试验中,试验装置在瞬时进水量为设计进水量200%的情况下仍能稳定运行,出水平均水平均COD、NH3-N、TN、TP分别为54.23、0.63、14.75、1.62 mg/L;COD、NH3-N、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89%、98.83%、70.37%、69.85%。经一体化设备处理的出水COD、NH3-N、TN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TP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二级标准。
  • 朱加豪, 张序, 周云, 王钧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25-12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将物化预处理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组合,对汽车配件废水的污染物去除效率和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化预处理过程中对汽车配件废水的最佳组合为:pH为9.97,PAM为2.67 mg/L,PAC为1.59 g/L,最佳组合下对COD去除效率最高达到80.0%。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对物化预处理后的废水,在HRT为10 h、DO为2~3 mg/L时,其主要污染物指标BOD5和COD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2.7% ± 0.53%和88.2% ± 0.27%。激光共聚焦图像表明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的生物活性较高,有利于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
  • 由昆, 沈东悦, 周伟伟, 刘振鹏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29-13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大蒜废水处理效能,采用AO工艺分析了不同进水条件下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明确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结构与水质因子之间的关系。SBR反应器在高负荷和中负荷运行条件下COD、NH3-N、TP去除率均在90%以上。此时,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是大蒜废水活性污泥系统中的优势菌门,两者的总体细菌相对丰度占到了56.48%~98.41%,通过其脱氮除磷降解有机物的功能,使得污染物得到有效去除。中负荷运行时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优于高负荷运行,不同样品多样性存在差异。高负荷运行条件下的优势菌属为ChryseobacteriumComamonasBdellovibrioBrevundimonasSoonwooaSphingobacterium;中负荷运行条件下的优势菌属为MacellibacteroidesFluviicolaSaccharibacteria_genera_incertae_sedisPetrimonasPropionibacteriumMacellibacteroidesChryseobacteriumComamonas与COD、NH3-N污染物降解呈正相关。
  • 于鲁冀, 鲁浩天, 李廷梅, 范鹏宇, 任昆阳, 彭赵旭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35-14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氮受制于进水碳氮比偏低的问题,以玉米芯和聚己内酯(PCL)为原料制备有机缓释碳源处理二级出水,比较了包埋微生物(二沉池菌悬液)与非包埋情况下的脱氮表现。结果表明,当进水硝态氮为5 mg/L(低浓度),10 mg/L(中浓度)和20 mg/L(高浓度)时,包埋菌悬液是强化脱氮效率的有效手段。当处理进水硝态氮低于10 mg/L时,包埋菌悬液缓释碳源的脱氮效果均较好,硝态氮去除率达97.34%以上。当进水硝态氮大于 20 mg/L时,释碳量高的碳源仍能稳定脱氮,同时因较高的碳源利用效率,包埋碳源具有最佳总氮去除,去除率为88.80%。制备包埋活性污泥菌悬液的固态缓释碳源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发泡增加碳源的比表面积,可强化脱氮微生物的附着增殖,与活性污泥微生物相比,长期运行中出现了的反硝化功能菌属Methyloversatilis,丰度为16.06%。
  • 工程实例
  • 赵白恩, 康增彦, 王维红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41-14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某污水处理厂,一期采用氧化沟工艺,二期采用水解+五段Bardenpho工艺+二沉池+高密度沉淀池+微絮凝滤池+消毒工艺,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稳定运行阶段平均出水COD为19.67 mg/L,NH4+-N、TN、TP、SS平均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1.39、5.00、0.22、5.25 mg/L,均优于一级A标准,无超标现象出现。可为该地区其他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扩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 杨志宏, 蒋立东, 田林, 陈琛, 汪程鹏, 黄鹏飞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45-14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双膜法(超滤+反渗透)+混床系统工艺处理西北某能源集团煤制烯烃项目中的锅炉补给水原水,通过对除盐水系统工艺流程、过滤系统参数以及稳定运行一年后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得出结论,双膜法工艺在煤化工锅炉除盐水系统处理中是稳定可靠的,终端混床产水电导<0.20 μS/cm,硬度为0,完全满足国标GB/T 12145–2016电厂锅炉补给水要求,吨水运行成本小于3元,为双膜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 丛启鹏, 董良飞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49-1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某化工园区企业收集的苯乙烯、苯酐生产类、生产生活类等高浓度综合有机废水难降解问题,采用UASB与活性污泥法工艺联用对该综合废水进行工业应用研究。总处理规模为2 000 m³/d,其中原水水质COD为1 000~20 000 mg/L,TN、TP、NH3-N平均进水质量浓度为50、17 、22 mg/L。运行结果表明,工艺稳定运行后COD出水为350 mg/L,TN、TP、NH3-N平均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15.9、2 、1.3 mg/L,符合该地区污水处理厂的接管标准。
  • 申亮, 屈文瑞, 段凯, 张奎, 龚本洲
    水处理技术. 2023, 49(5): 152-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湖北某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5×104 m3/d,采用间歇式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工艺)。为落实“长江大保护”政策,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工程设计。基于污水厂现状运行状况,提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设计思路,重新确定设计规模及进出水水质,通过优化调整生物池工艺参数及运行模式,把ICEAS工艺升级改造为CASS工艺,同时增设三级深度处理工艺。项目实施后的运行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稳定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