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李亚峰, 侯瑞博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吸附法以其简单高效及绿色经济等优点,广泛用于处理重金属废水及印染废水等难生物降解废水。近十年来,开发新型绿色环保吸附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壳聚糖(CS)/氧化石墨烯(GO)复合材料有比表面积大、官能团数量多且种类丰富等优点,是一种新型可生物降解吸附剂。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引入其他官能团或纳米颗粒对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进行修饰,可以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各方面性能。系统梳理了不同形态壳聚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进一步改性修饰方法,概述了其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近况。
  • 王华斌, 段然, 吴怡, 刘莹, 徐锐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8-1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工业高速发展,矿产资源被不断开发,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愈加严重。铊(Tl)作为一种重金属污染物,相较于其他重金属(Hg、Cd、Pb、Ag、Cu等),受到的关注较少,但其毒性更强。近年来,多个地方报道了铊造成的水体污染事件,铊污染事件的频发不仅极大地危害了人体健康,也对环境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有效可行的Tl污染控制技术。与其他处理方案相比,吸附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操作、稳定性好及二次污染小等特点,因而在去除Tl方面具有优势。对Tl的来源、毒性及在食物链中的积累进行简述,针对吸附法处理含Tl废水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简要分析了pH、初始浓度、温度、共污染物等因素对Tl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主要去除机理,最后,对吸附材料去除铊的相关工作进行展望。
  • 杨晓霞, 朱颖, 曹英楠, 刘建国, 崔金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5-2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水体中有机络合态金属是一类结构稳定且难处理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危害。类Fenton反应在络合态金属的去除中具有高效、快速、反应彻底的优点。基于为水体中络合态金属处理奠定方法选择和机理分析的目的,本文综述了类Fenton反应去除有机络合态金属的研究,主要阐述了光Fenton、电Fenton、微波Fenton、超声Fenton及协同Fenton技术的去除机制和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未来络合态金属去除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 王海曼, 袁乙晴, 王贵强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21-2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电催化氨氧化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处理技术,在垃圾渗滤液等含氨氮废水处理中表现出稳定有效的氨氮去除效果,同时该工艺的产物为清洁能源且不含温室气体。但电极制备成本高、催化剂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电催化氨氧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本文对电催化氨氧化的催化机理、催化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含氨氮废水中的应用做了概述,并将该技术与其它氨氮处理工艺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旨在为电催化氨氧化技术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 丁科仁, 赵丽红, 郭佳艺, 唐传禹, 杨纯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27-3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追求可持续发展,缓解缺水压力,水处理工艺的改进与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水处理工艺相比,纳滤膜技术具有运行效率高、节约能源、设备紧凑、易于操作、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该技术凭借这些优点及其独有的分离性能,在膜分离领域脱颖而出。在复合纳滤膜的构造上,界面聚合(IP)技术凭借操作简便、效率高、成膜稳定的特点成为了制备复合纳滤膜最常用的工艺。但是界面聚合的反应速度极快,怎样调控其反应过程进而提高纳滤膜的选择渗透性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文主要在界面聚合技术的基础上,从基膜改性、两相单体改性、添加剂改性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复合纳滤膜的改性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界面聚合技术的优化进行了展望。
  • 研究报告
  • 莫耀钧, 隋铭皓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33-3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传统工艺难以有效降解水中抗生素类污染物的问题,采用亚铁离子(Fe2+)活化过氧乙酸(PAA)氧化降解水中典型抗生素类物质磺胺甲恶唑(SMX)。考察了PAA和Fe2+投加量、药剂不同投加策略对PAA活化和SMX降解的影响,并鉴定了参与反应系统的活性物种。结果发现,PAA和Fe2+浓度的适当增加,能提高SMX降解效率,但过量添加会抑制降解;从一次投加改为分次投加(投加相同的总量,但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投加)和连续投加(投加相同的总量,但在反应时间内连续投加)时,SMX的降解效率显著提高;监测体系中Fe2+和PAA的浓度发现,分次与连续投加方式均改善了PAA的活化效果。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羟基自由基(HO·)、有机自由基和FeIVO2+均可能参与了SMX的降解;连续投加PAA策略下,HO·对SMX降解的贡献要大于一次投加和连续投加Fe2+策略。
  • 刘丽芳, 初雷哲, 林子厚, 施棋, 申伟, 戚伟康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39-4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航运的迅速发展,航道水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湿地生态系统由基质、微生物、湿地植物共同组成。在航道水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模拟航道湿地生态系统,探究污染物质去除及机理。研究发现,湿地系统对有机物以及氮素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当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在一定范围内时,湿地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的净化能力将污染物质除去,部分污染物质还可以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水生植物和底泥中微生物的增长。但是污染物质较多时,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因此要尽量保证航道水域的污染物质排放在一定范围内,加强污染物质控制措施。
  • 栗鸿强, 吴雅琴, 周巧玲, 薛飞, 胡姣, 祝海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44-4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含有悬浮填料生化池、三维电氧化装置和填料吸附塔的处理系统对聚氨酯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其中,装填有亲水性填料的悬浮填料生化池内微生物菌群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和酸杆菌门;三维电氧化装置上部设置有析氧电位为1.35 V vs Ag/AgCl的改性不锈钢电极,下部填装比表面积为345~411 m2/g的改性活性焦填料;填料吸附塔中装填比表面积为358~405 m2/kg的改性硅藻土填料。经过该系统深度处理,聚氨酯废水中COD含量下降99.3%,甲醛含量下降99.95%,丙酮含量下降99.89%。
  • 陆素芬, 姚胜勋, 吴莉萍, 欧小玉, 陆俊宇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47-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含除草剂废水中吡嘧磺隆污染物的去除问题,采用水热法制备磁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Fe3O4@TpBD)纳米粒子,应用于磺酰脲类除草剂中吡嘧磺隆的富集性能研究。试验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以及扫描电镜等对其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出的Fe3O4@TpBD纳米粒子,在pH=3的乙腈作为洗脱剂条件下,采用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通过梯度洗脱探究出其对吡嘧磺隆的富集效果。
  • 曹俊雅, 张文茜, 张婧, 刘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52-5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乙黄药是有色金属浮选常用的捕收剂,工业上常采用吸附法处理选矿废水中残留的乙黄药。文章以市售木质活性炭AC为吸附剂,研究其对乙黄药的吸附特性。通过元素分析、SEM、FT-IR、BET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C比表面积为1 856.85 m2/g,平均孔径为3.38 nm。单因素吸附实验发现AC用量为0.1 g,对100 mL初始浓度为100 mg/L的乙黄药,1 h去除率为97.21%;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模型。AC循环再生4次后,对乙黄药去除率仍达82.82%,再生性能良好。
  • 龙昱瑾, 周媛, 封莉, 刘永泽, 杜子文, 张立秋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59-6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生物炭对水体污染物的吸附性能从而提高其对黑臭水体净化效能,对水稻秸秆生物炭(RSB)进行负磁改性制备磁性秸秆生物炭(MRSB),重点考察了其对水中COD、总磷、氨氮、金属离子等污染物的吸附去除效果,进一步分析了MRSB的循环利用潜力。结果表明,相比于RSB,MRSB表面的孔隙结构更发达,含有Fe-O、-OH和-C-O等含氧官能团以及Fe3O4磁性物质,易于实现磁分离;MRSB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较RSB有明显提升,对水中COD、氨氮、总磷、Fe2+、Cr3+、Mn2+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2.38%、2.68%、54.57%、12.55%、10.99%和8.82%;当pH为7.0,温度为20℃,MRSB投加量为1.0~1.5 g/L时,MRSB对黑臭水体中COD、氨氮和总磷的单位吸附容量比RSB分别增加了22.65%、19.44%和87.62%。MRSB对于COD、总磷、氨氮、金属离子的吸附与假二级方程拟合程度最好,同时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R12>R22)。从生物炭利用率和水体污染物去除效能综合考虑,建议MRSB最佳投量为1.0~1.5 g/L。通过外加磁场可以实现MRSB的回收再利用,磁回收率可达90%,可为生物炭在黑臭水体的应急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 魏志钢, 蹇慧霞, 张莉, 刘月, 周志鑫, 冯奕锦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65-6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了改性活性炭滤芯对饮用水中砷离子的吸附能力。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溶胶并将其负载于活性炭粉末上,活性炭粉末与聚乙烯混合压制并烧结制备滤芯,测试其对饮用水中砷离子的吸附性能。采用动态吸附法,分别测试了进口流速、砷初始浓度、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速从6 L/h升高到30 L/h时,三价砷离子去除率从95.8%降低到80.1%,五价砷离子去除率从96.3%降低到77.6%。初始砷浓度从200 μg/L到350 μg/L时,三价砷离子去除率从89.2%降低到78.9%,五价砷离子去除率从90.5%降低到89.3%。三价和五价砷离子分别在pH为9和4的条件下吸附效果最好。另外,Thomas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改性活性炭滤芯对砷离子的动态吸附行为。改性活性炭滤芯相较于未改性的滤芯吸附效果显著提高,在流速为6 L/h,初始浓度为200 μg/L时,砷离子出口浓度低于10 μg/L,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 施明惠, 李成才, 徐毅辉, 高达利, 姜超, 张师军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68-7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含大量有机染料的含油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超润湿材料具有特殊的润湿性,在膜分离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优异的乳液分离性能与特定的表面形貌有关。本研究先通过溶液转化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乙烯-co-马来酸酐共聚物(PVDF/PEMA)膜,后依次进行酸碱处理制备出富羧基离子的PVDF复合膜,最后在膜表面原位沉积ZnS微纳米颗粒。制备的复合膜在水中表现出超疏油性,对含植物油的水包油乳液的分离效率达到97%以上。此外,该膜具有自洁性和抗污染性。对亚甲基蓝降解效率高达98%以上,重复5次吸附-降解实验表面该膜具有优异的可重复使用性。因此,该膜在乳液分离和染料降解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宋韶华, 刘永军, 李杉, 刘兴社, 刘磐, 张爱宁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73-7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头孢类药物中间体生产废水毒性强、污染物浓度大、组分复杂的特点,以某头孢类药物中间体生产公司的废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物化+高级氧化氧化组合工艺进行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方法对废水中SO42-、COD、TN和T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pH=12.5,AlCl3投加量为16 g/L,搅拌速度为300 r/min,反应时间为30 min的反应条件下,钙矾石沉淀法对SO42-去除率可达99.5%以上。同时采用混凝+O3/H2O2催化氧化,在最佳条件下,COD由28 260 mg/L降至515 mg/L、TN浓度由3 437.62 mg/L降至99.64 mg/L、TP浓度由12.93 mg/L降至0.10 mg/L,三者去除率分别高于70%、57%和66%;进一步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不同有机污染物的变化,发现废水中主要含共轭双键和芳香族类化合物,处理后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结构,含量大幅降低,使废水可生化性进一步提高。
  • 刁思圆, 宫徽, 况前, 鲁波, 陶本森, 戴晓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79-8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不同剂量铝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对厌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的影响。采用经过筛分的絮状厌氧氨氧化污泥作为种泥(粒径小于0.425 mm),设置空白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2、4、8 mg/L铝盐投加量下开展序批式反应器的厌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研究。具体分析厌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沉降性能、脱氮性能、污泥粒径变化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110天的富集培养,铝盐混凝剂的投加提升了厌氧氨氧化污泥粒径。与空白组相比,投加铝盐混凝剂促进厌氧氨氧化污泥平均粒径增长了209.8 μm,同时改善了污泥沉降性能,污泥沉降比和污泥体积指数出现一定降低。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投加铝盐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了7.8%,浮霉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9.8%。其中,厌氧氨氧化优势菌属Candidatus Kuenenia相对丰度降低了8.9%,但并没有影响系统脱氮活性。两组反应器最终容积脱氮负荷差异不大,稳定在0.6 kgN/(m3·d)左右。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利用铝盐混凝剂强化厌氧氨氧化污泥颗粒化的效果。
  • 铁子涵, 杨金星, 齐丽红, 左国民, 张雨, 张建宏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84-8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一种更加经济和安全的活性氯消毒剂在线制备方法,本文以间歇式电解槽为实验装置,优选阳极极板材料、检测装置电化性能和制备条件;以此为依据设计连续式电解装置、根据能斯特公式确定外加电压,探索其工作参数;以苯酚为对象对比产品消毒剂、间歇式电解槽和连续型电解槽的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钌铱涂层钛基极板的电化性能优于其他涂层;间歇式电解槽可在电解时间30 min、极板间距3 mm、电解液浓度为3%、pH为8、电流密度为20 A/dm2的条件下以6.43元/kg的制备成本获得有效氯浓度1.4%的消毒剂;连续式电解槽在电解电压6 V,蠕动泵转速为30 r/min、电解液浓度在3%的条件下,140 min内工作性能稳定,可以21.19元/kg的制备成本获得有效氯浓度为0.4%的消毒剂。连续型电解装置的产品有效氯输出持续稳定,适用于大量的污染水处理,间歇式电解槽可获得较高浓度的有效氯,适用于重度污染的水处理,均优于产品消毒剂消毒效果。
  • 应用技术
  • 曾亚雄, 潘建, 郑南, 刘樟生, 王敏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88-9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二氧化钛/活性炭(TiO2/AC)复合催化剂在吸附-LED紫外光催化耦合反应装置中对水中不同有机污染物及CODMn的去除性能。表征了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重点分析了水力停留时间、紫外光源强度及污染物结构对去除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 h,LED紫外光功率为1.44 W下,TiO2/AC的吸附—光催化性能较好,其对亚甲基蓝(MB)、亚甲基橙(MO)、苯甲酸(BA)、三氯甲烷及实际微污染废水中CODMn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7%、75%、90%、100%及84.3%,效果稳定。连续反应30天后,TiO2/AC光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仅损失1.9%,且金属离子溶出极少,表明TiO2/AC耦合吸附—LED紫外光催化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有望在工程领域推广使用。
  • 谭涛, 刘扬, 朱士江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94-10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传统AAO工艺存在SRT矛盾、碳源竞争和回流比冲突等问题,这是制约工艺处理效果的重要原因。为提高AAO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该研究设计了一种一体化反应器装置,分析了不同回流比、反应区体积比和两点进水比对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回流比和反应区体积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影响较小,但对TN和TP去除效果有显著影响;系统脱氮越完全越有利于除磷,提高内回流、减小外回流可以有效提高工艺的脱氮除磷能力;缺氧池体积占比对氮磷的去除有着重要影响,控制缺氧HRT>3 h可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脱氮效果,而增加好氧池体积不利于氮磷的去除;采用两点进水可一定程度上提高AAO工艺的脱氮效果和处理不稳定水质和高氮负荷水质的能力,维持缺氧池进水0~20%时,可一定程度解决反硝化碳源不足的问题,提升脱氮效果。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去除效果,最终优化的运行参数为R=250%、R=50%、V厌氧V缺氧V好氧=1∶2∶6,运行方式为厌氧/缺氧=9∶1的两点进水模式,此模式可提高脱氮7.4%,并提高了系统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 罗军, 鲁秀国, 王伟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01-10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超重力技术处理氨氮废水的工作原理与机制,引入高活性药剂-解氨剂协同处理,着重研究活性剂投放量、pH、温度、气液比、电机转速、废水初始浓度等因素对脱氮率的影响。得出在解氨剂投加量60 mg/L,pH=13,温度45 ℃,气液比 2 500 L/m3,电机转数1 400 r/min的试验条件下,氨氮脱除率最高达到97.8%,废水初始浓度对脱氮率影响不大。与传统吹脱技术不同的是,超重力技术在效果稳定性、操作难度、处理成本和氨氮去除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市场化推广具有重大潜力。
  • 卞晓峥, 程鹏, 宋博宇, 赵艺豪, 黄健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05-11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双污泥(A2N)反硝化除磷工艺存在工艺冗长、氨氮出水浓度过高的固有缺陷,提出了一种双污泥耦合振动缺氧MBR反硝化脱氮除磷(A2N-VMBR)工艺。通过菌群培养,工艺启动与工艺参数优化,考察了A2N-VMBR工艺启动过程中的污染物去除特性、微生物菌群变化以及缺氧MBR(AxMBR)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连续运行58 d后,完成了菌群的培养和工艺启动。经工艺参数优化调控,设置超越污泥比 35%~40%,回流污泥比60~70%,污泥停留时间15 d,水力停留时间16 h,AxMBR 污泥浓度6 000~6 500 mg/L时,COD、NH4+-N、PO43--P的出水浓度分别为 20.02 mg/L,3.2 mg/L,0.46 mg/L,相应的去除率为 90.11%、90.96%、93.38%。AxMBR平均污染周期为79 d,具有较好的耐污染特性。16S rRNA高通量测序表明,脱氯单胞菌(Dechloromonas)、陶厄氏菌属(Thauera)、动胶菌属(Zoogloea)为主要的反硝化除磷功能菌属。综上所述,经过工艺启动和工艺参数优化,成功实现了A2N-VMBR 系统的高效脱氮除磷和稳定运行,为A2N-VMBR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郭欢, 赵月琴, 徐平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12-11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新兴污染物多溴联苯醚(PBDEs)对废水生物处理过程的影响。构建了序批式反应器(SBR),通过改变进水PBDEs的暴露浓度考察了其对SBR工艺处理低C/N废水过程中污染物及营养盐去除和污泥特征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优势群落变化特征,以期从工艺运行工况及微生物群落特征角度解析PBDEs对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低剂量PBDEs对SBR去除污染物及污泥特征影响不明显,而高剂量PBDEs(超过3.0 mg/L)降低了污染物的去除,改变了污泥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结构。9.0 mg/L PBDEs导致出水COD提高至28.6~35.2 mg/L,对应去除效率下降至81.3%~84.9%,总氮和溶解性磷酸盐去除效率下降至61.3%~64.2%和79.5%~82.3%,污泥浓度下降至3 512~3 649 mg/L,但提高了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至91.3~96.5 mg/g。PBDEs能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关键酶活性。高浓度PBDEs降低Bacteroidetes和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至9.1%和8.8%。研究结果丰富了新污染物PBDEs的环境行为,并为城镇低C/N废水的生物处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夏天虹, 罗冰, 罗滔, 董桂君, 罗丹霞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18-12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强化生物反硝化脱氮效率,在中温条件下开展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烷基多苷(APG)强化污泥厌氧发酵水解液提高生物脱氮的探究。结果表明,APG的最佳剂量为0.15 g/g(以固体含量计),挥发性脂肪酸和溶解性COD的最大产量分别为3 415 mg/L和4 289 mg/L。发酵液作补充碳源能提高生物脱氮工艺内COD和总氮(TN)的去除效率分别至94.2%~96.3%和94.2%~95.3%,显著高于空白和乙酸盐作补充碳源组别。发酵液能影响生物脱氮污泥特征,提高污泥内有机质含量,挥发性悬浮固体(VSS)/总悬浮固体(TSS)提高至0.69~0.75,而降低胞外聚合物(EPS)的含量至58.5~64.2 mg/g。发酵液提高了活性污泥内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与生物脱氮相关微生物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和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至31.2%、24.3%和18.5%。本研究结果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和强化生物脱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张淑侠, 王振华, 郭锦涛, 秦芳玲, 何焕杰, 吕宁超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23-12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油气田废水压裂返排液由于富含硼而限制了处理后水的回用。采用动态法树脂除硼处理,设计了混凝-沉降-过滤-吸附回用处理工艺流程,集成了一套3 m3/h的中试装置、一套25 m3/h的现场处理装置,并开展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1)树脂除硼最佳条件为:水质的pH调节为7~8、当吸附柱径高比为1:10时处理水的流速应不大于8 mL/min;2)返排液吸附处理后,硼含量由11.35 mg/L降为1.22 mg/L,去除率可达89.3%,达到了《压裂返排液回配压裂液用水水质要求》DB 61/T 1248–2019的技术要求;3)吸附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滑溜水的配制,也可用于瓜胶压裂液的配制,其性能满足《压裂用滑溜水体系》DB.61/T 575—2013、《压裂液通用技术条件》SY/T 6376—2008的技术要求。
  • 张泉, 高然, 阳芳, 赵剑锋, 徐文军, 吴来贵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28-13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合阐述了采用微滤-纳滤-高压反渗透-超高压反渗透组合工艺浓缩燃煤电厂湿法脱硫废水的工艺流程、参数等。以连续运行方式考察了各级膜的浓缩性能和污染物的截留情况,结果表明膜组合工艺能够有效截留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且产水水质稳定达到电厂回用水要求。脱硫废水中的氯离子等盐分浓缩3.5倍,使进入后续蒸发工艺的水量减少60%以上,并有效分离水中的二价盐和单价盐,得到含有高纯度NaCl的浓盐水。浓缩液的总溶解性固体(TDS)达到100 000 mg/L以上,替代蒸发浓缩工艺实现了脱硫废水的高倍浓缩。
  • 齐升东, 丛文洁, 尚城城, 孙晓雪, 朱志焱, 王德举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33-13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上海某公司催化剂生产过程产生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的需求,采用化学还原-分步沉淀处理工艺技术开展了废水处理工业试验。对不同工况的重金属废水进行了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含NH4+的重金属废水通过控制pH或增加沉淀剂用量均可有效破除镍氨的络合作用;含有CO32-的重金属废水通过调节酸性预先去除CO32-,化学还原-分步沉淀处理后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将不同pH的重金属废水混合处理,并使用生石灰调节废水pH,能够有效提高压滤效率,降低废水处理成本,运行费用为30元/吨废水。工业试验运行结果表明,经处理后出水中Ni质量浓度<0.10 mg/L,总Cr质量浓度<0.15 mg/L,pH稳定在7~9,出水水质达到上海市地方标准DB 31/199–2018中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的一级标准要求,实现了重金属废水的深度处理。
  • 郑子恩, 熊鑫, 周志刚, 陈鹏, 吴世豪, 邹建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37-14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高盐有机废水产生途径广泛,其含有的大量盐分及有毒有害的有机物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泡菜废水作为一种典型的高盐有机废水,其高盐度、高有机物、高氮磷、高悬浮物(SS)的水质特征,导致了传统工艺技术难以实现其氨氮和COD的同步有效去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UV/过硫酸盐(PMS)辅助电化学高级氧化耦合工艺(EO/UV/PMS),实现了泡菜废水的深度处理。在最佳条件下(30 mA/cm2,2 g/L PMS和pH=5.5),NH3-N和COD的去除率可达到100%和71.5%。对EO/UV/PMS耦合工艺降解机制研究表明,活性氯和氯类自由基对NH3-N和COD的去除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不仅为传统的高盐有机废水处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新兴的新能源行业产生的高盐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 工程实例
  • 曹一鸣, 胡晓光, 钟文辉, 唐权昌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43-14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马路镇污水处理厂水量小、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波动大等特点,考虑一体化设施具有占地面积小,建设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的优点,研究A/O+填料工艺在该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应用,分析其2021年1–12月工艺运行情况。运行结果表明:该一体化设施对COD去除率稳定达到80%以上,最高达到90%以上;氨氮去除率稳定达到85%以上,最高达到96%以上,污水处理成本(不含人工费)为0.54元/m3
  • 曹强, 王旭婷, 李晓峰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46-14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含铜废水预处理设施脱氮升级改造经验,将化工废水接入含铜预处理设施,改造采用“水解酸化+A/O+PACT+混凝沉淀”处理工艺,在保证其他指标去除效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大幅提升COD去除能力,有效利用了区域废水处理设施富余能力,工程实际运行结果满足江苏省对化工废水排放相关要求。可为有类似情况的区域提供借鉴。
  • 郝科慧, 李刚, 张砚耘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50-15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响应苏政办提出的提标改造要求,对江苏某化工园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设计。改造思路为新增臭氧预处理单元处理农药类企业排水,科学合理地结合一期、二期现有建构筑物,改造/利旧预处理单元、生化处理单元和深度处理单元,增设活性碳吸附深度处理单元,确保出水各指标达标排放。经过了一年多的运行,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满足设计进水水质要求,出水水质连续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表1一级A排放标准,持续改善园区河道及相关海域的水环境,减轻了企业污水处理负担,增强了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提高了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类似化工园污水处理厂的改造提供一定参考。
  • 任丽艳, 高金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6): 153-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某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例,介绍了该污水处理厂的项目概况及提标改造的设计内容。该污水厂提标改造主体工艺为AO工艺+悬浮填料,本次改造在不增加生物反应池容积的前提下,通过重新划分缺氧好氧段、改造曝气系统、回流系统、更换填料及新增碳源投加系统、次氯酸钠消毒设施使出水水质基本达到设计要求。该改造工程可以为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设计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