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4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秦宇, 李健鹏, 毛鑫, 张冰, 申渝, 时文歆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新兴污染物(EPs)排放到水环境中会对自然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EPs的去除已成为研究者们在水处理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众多EPs处理技术中,膜分离技术(MSTs)比传统技术更有效,能够以低成本和低能耗从废水中分离EPs,是实现EPs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综述了EPs的危害性及五种MSTs的特性,重点介绍了MSTs在EPs去除效能和膜污染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目前MSTs在处理EPs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孙志涛, 李军, 王秀杰, 张阳, 吴耀东, 裴晗博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7-1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系统总结磁混凝加载作用机理、磁种理化性质以及水处理工程应用现状,针对工程应用中出现溶解性有机物去除难、磁种吸附性低、药剂运行成本的问题,研究强化磁混凝技术,技术包括:磁种改性(磁性絮凝剂、磁性吸附剂)、磁混凝耦合技术,分析不同强化磁混凝技术优劣势和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难点,总结出纳米磁性材料(粒径50~200 nm)、耦合技术是强化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研发应着重进行特异性磁种机理研究,制备廉价、高稳定性、吸附性的纳米磁性材料,耦合技术推广应用以及超导磁分离设备的研发。
  • 王旭, 祁诗月, 苗雅慧, 辛宝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3-1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重金属废水处理问题因其对环境的危害和对人身体健康的威胁成为了全球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重金属污染的不断加剧,除重金属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生物反应器处理重金属废水具有处理成本低、效率高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文章综述了几种常见生物反应器在重金属废水去除中的应用,对生物反应器的原理、影响因素、优势及除重效率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对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深入研究。
  • 田亦臣, 隋铭皓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20-2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压电-压电光催化的基础概念及基本原理;对氧化锌、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及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等压电材料在水处理中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压电-压电光催化对于水中有机污染物去除具有技术优势,具有消毒能力,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绿色水处理技术。
  • 研究报告
  • 邓田雨, 廖德祥, 尹方, 冯道伦, 陈利苏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27-3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杭州市萧山区某印染厂现有工艺,采用BDD电极深度处理印染RO浓水,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别探讨了电流密度、pH和电极间距对COD去除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因素显著性顺序为:电流密度(B)>pH(A)>极板间距(C);同时各因素交互作用显著。建立了以COD去除率作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模型,在最佳反应条件pH= 6.53,电流密度为20.68 mA/cm2,电极间距为2.09 cm的条件下,预测COD去除率为96.0934%,与实验值(97.16%)偏差仅为0.006%,表明该模型对电解处理印染废水工艺优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为印染RO浓水的深度处理提供参考。
  • 黄慧, 管映兵, 孙旭伟, 王乃亮, 任杰, 李惠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32-3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污泥生物炭和壳聚糖制备凝胶颗粒并在其上负载磁性Fe3O4颗粒,得到磁性含生物炭的凝胶SCB,可以实现对水中四环素(TC)的高效去除。实验结果表明,SCB对TC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在25 ℃时其吸附量可达184.31 mg/g,明显好于污泥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并借助FTIR、XPS等表征手段分析了SCB分别对TC的吸附机理,主要归因于空间填充、静电吸引、氢键结合、离子交换以及络合作用;吸附TC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表明该过程以物理化学综合吸附为主,TC在生物炭和SCB上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有利于TC吸附。本研究可望为高浓度TC废水的吸附处理提供方法参考,并为污泥的无害化处理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 王宗丽, 罗玲, 袁野, 钟辉, 钟常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38-4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钨冶炼废水具有高盐度、低碳氮比等特点,对于生化处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本研究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5%盐度钨冶炼废水,考察了不同运行条件(HRT、pH和DO)对处理效能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反应器去除COD、NH4+-N和TN的效果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处理效果随HRT的增加而提高;pH对去除COD影响较小,NH4+-N和TN则相反,pH在8左右时,去除效果最优;DO在1 mg/L左右时,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能最好。对响应面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后表明在HRT为21.7 h、pH为7.7~8.0、DO为1 mg/L时,MBR系统在5.0%盐度下对COD、NH4+-N和TN去除率可达91.24%、83.87%和75.26%。
  • 徐超, 王启中, 王宗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45-4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曝气条件下菌藻颗粒污泥对含氯霉素废水的去除效果和机理。COD、TIN去除率分别为(81.2±1.2)%、(82.1±2.2)%且长期运行稳定,氯霉素去除率达74%,证明了菌藻颗粒污泥对抗生素有着优秀的抗毒性和去除性能,同时对氯霉素的去除机理展开了探究,发现氯霉素是通过静电吸附、官能团吸附、胞内积累及生物降解等途径共同作用去除的,生物降解主要途径是断链、脱氯、氧化和羟基化反应,使其分解易被细菌代谢的链状有机物。
  • 熊艳芳, 郑磊, 高镱萌, 郝庆菊, 江长胜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50-5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电芬顿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的7种典型新污染物(避蚊胺、西玛津、阿特拉津、敌草隆、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降解性能。探讨了氢氧化钠改性对碳毡形貌结构和产H2O2能力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探究了电芬顿主要运行参数:pH、Fe2+、工作电压对于体系中羟基自由基(OH)产量的影响并确定电芬顿运行最优条件。结果表明,改性碳毡由于含氧官能团的引入,表面粗糙度和亲水性增强,使得产H2O2能力提高;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优条件为pH为3,Fe2+ 为14 mg/L,工作电压为-2.01 V;此条件下模拟污水中的污染物降解率均在2 h内达到80%以上,而实际污水中可溶性有机物与目标污染物存在竞争效应,导致降解率降低(30%~75%);芳环上具有吸电子效应的卤素基团导致西玛津和阿特拉津在两种体系中降解率皆为最低;目标污染物在两种体系中的降解行为均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模型,且在实际污水中的降解速率常数远小于模拟污水。以上研究旨为电芬顿的实际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
  • 王子锐, 郝晓琼, 安小伟, 杜晓, 郝晓刚, 马旭莉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56-6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广泛使用的烟气脱硫技术主要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该技术会产生大量的高氯废水,使得设备和管道被严重腐蚀。因此,脱硫废水除氯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电催化法除氯时,生成的氯气返溶会生成盐酸和次氯酸,从而腐蚀电催化剂,导致析氯性能下降。因此,开发一种耐腐蚀的新型析氯电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制备了一种碳层包覆四氧化三钴的新型析氯电催化剂(C@Co3O4)用于电催化耦合电絮凝法进行除氯。实验结果表明,C@Co3O4不仅除氯性能优于形稳性阳极(DSA),而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电压为5 V时,氯离子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
  • 许红, 盛贵尚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61-6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尖晶石CuFe2O4改性生物炭(CuFe2O4@PBC)材料,利用XRD、SEM和XPS表征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研究了不同因素对CuFe2O4@PBC催化过硫酸氢钾降解罗丹明B(RhB)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RhB初始浓度为10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0.2 g/L,PMS浓度为0.5 mmol/L时,在中性(pH=7)条件下反应90 min可降解98.6%的RhB。CuFe2O4@PBC/PMS体系具有良好的pH适应能力和抵抗外界环境影响的能力。自由基猝灭实验分析证明1O2、O2•-和SO4•-是降解RhB的主要活性自由基。循环利用实验表明催化剂经过四次重复使用后仍然能够保持85%以上的降解率。
  • 林雪莹, 杨宇航, 李冰, 李平, 吴锦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67-7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浸渍法制备大孔强碱型树脂基纳米羟基铁复合材料(nFeOOH-D201)以提高树脂去除Cr(VI)的能力和再生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由于羟基铁颗粒(20~100 nm)被均匀负载到D201表面,因此nFeOOH-D201不仅保留了D201的静电吸附能力,还获得羟基铁的络合能力,相比于D201其对Cr(VI)的去除率提高了24.1%,并表现出更强的抗其他阴离子如NO3-和SO42-竞争吸附的能力;可采用醋酸对吸附后的nFeOOH-D201进行脱附,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其对Cr(VI)的去除率依然可达33.9%,是D201的3.7倍;可使用1 mol/L盐酸溶解nFeOOH-D201表面的nFeOOH并重新负载,再生率达9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羟基铁改性可显著提高D201的Cr(VI)去除能力和再生性能。
  • 程新, 潘巧明, 谭惠芬, 陈可可, 薛立波, 刘文超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73-7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DOE(Design of experiments)实验设计统计理论给出哌嗪(PIP)和间苯二胺(MPD)水相双单体精准构筑复合膜性能的研究过程。系统地分析了水相两种反应单体的浓度、保湿缓冲剂磷酸钠(TSP)浓度、油相反应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的浓度以及烘箱温度(T),五个影响因子对复合膜的氯化钠截留率和纯水通量两个响应变量的单因素以及交互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复合膜性能显著的受MPD浓度“trade off”影响,DOE拟合回归方程对复合膜综合性能响应优化所得的最优解,所制备复合膜的氯化钠截留率平均值为84.6%,平均水通量59.3 L/(m2·h),可作为低压高脱盐纳滤膜,应用于市政软化与浓缩分离领域。
  • 李冉, 赵进, 郭丹, 王亮亮, 潘杰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79-8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小球藻和好氧细菌共培养用于处理不同C/N(4:1和8:1)的油田污水。结果显示,相比于低C/N(4:1)污水,高C/N(8:1)的污水中获得的总生物量更大,小球藻比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更高。藻菌共生系统对高C/N污水的SCOD和TN的去除分别为62.13%和30.70%,均高于低C/N污水。进一步探讨了C/N对小球藻和好氧细菌在降解不同污染物中的作用。在低C/N污水中,细菌在去除SCOD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小球藻对TN降解贡献更大。而在高C/N污水中,微藻对有机物去除能力更强,好氧菌对氮营养的吸收更多。
  • 沈涛, 袁怡, 周扬, 邹意义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84-8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超顺磁性纳米颗粒,并利用聚丙烯酰胺对其改性,制备了新型正渗透汲取液Fe3O4@PAM,探究其正渗透浓缩模拟城市污水的可行性。通过SEM、FTIR、XRD和VSM等技术对改性前后的磁性纳米颗粒形貌结构进行表征,表明PAM可很好地负载在Fe3O4表面。PAM、MNPs和Fe3O4@PAM汲取液在相同FO运行条件下,Fe3O4@PAM汲取液的水通量最大,为5.1 L/(m2·h);AM(PAM的前聚体)/MNPs在质量比分别为3、2.5、2、1.5时制备改性磁纳米颗粒,质量比为3制备的20 g/L的Fe3O4@PAM水通量最大,为7.7 L/(m2·h);当Fe3O4@PAM(3:1)的浓度从10 g/L增加至70 g/L时,水通量从4.3 L/(m2·h)增至12.7 L/(m2·h),呈稳定上升趋势;50 g/L的Fe3O4@PAM汲取液正渗透浓缩模拟城市污水,水通量最大可达10.5 L/(m2·h),汲取液的3次重复利用后的平均回收率达到了84.3%,表明其有一定的城市污水浓缩可行性。
  • 刘娇琴, 曲瑞娟, 王遵尧, 晋日亚, 乔怡娜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90-9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UV/Na2CO5技术去除水中24种咪唑类离子液体,探究了过碳酸钠(Na2CO5)浓度、不同初始pH、无机离子种类、腐殖酸(HA)浓度和不同真实水体等对降解的影响,并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推断了反应体系中起作用的自由基。实验结果表明,24种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光降解均符合假一级动力学,但光降解速率常数与其自身结构性质未呈现明显相关性。离子液体的光降解速率随着Na2CO5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Na2CO5与1-辛基-3甲基咪唑溴盐(IL-5)的摩尔浓度比为10:1时,IL-5在5 min之内几乎可以100%被降解。反应体系的pH对IL-5的降解有重要影响,当pH=8时,IL-5的降解速率常数最高,为0.011 4 s-1。Na+、K+、Ca2+、Mg2+和Cl-对IL-5的光降解无影响,SO42-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u2+、Fe3+和NH4+则呈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NO3-和HCO3-轻微抑制IL-5的光降解。与1 mg/L HA相比,10 mg/L HA显著抑制IL-5的光降解,这可能是由于HA产生活性氧物种的促进作用低于吸光竞争的抑制作用造成的。IL-5在真实水体中的反应速率排序为超纯水>自来水>二沉池出水>九乡河水>好氧池出水。自由基淬灭实验结果表明,UV/Na2CO5反应体系中主要的活性自由基是羟基自由基(•OH),并存在少量的单线态氧(1O2)和超氧自由基(•O2-)。
  • 陈兵兵, 豆斌林, 王子龙, 张华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96-9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废水中重金属汞离子污染物吸附和光催化高效净化,研究以溶胶凝胶与模板合成法,制备蒙脱石(MMt)负载TiO2催化剂(TiO2/MMt),研究了不同温度液相重金属汞离子吸附和光催化还原净化,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重金属汞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和光催化还原净化性能,随温度升高,吸附容量下降,光催化还原净化量提高,Elovich等式能较好的表达吸附动力学过程,Langmuir平衡模型能描述不同温度、不同浓度重金属汞离子吸附等温平衡,获得了吸附平衡模型参数,基于浓度时间指数模型关系,计算了光催化还原净化动力学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
  • 母兴艳, 赖璠, 莫晨骋, 葛文渊, 王娟, 田富箱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00-10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了典型苯脲类除草剂异丙隆(Isoproturon,ISO)在紫外/过一硫酸盐(Ultraviolet/Peroxymonosulfate,UV/PMS)组合工艺下的降解特性。系统研究了在不同PMS浓度、UV强度、pH及不同常见水体背景离子(Cl-、HCO3-、NH4+ 和SO42-)浓度下对该过程中ISO降解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ISO的去除效率为:UV/PMS>>UV>PMS。PMS是一种不对称的氧化剂,可被UV激活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SO4•-和HO)从而可显著提高ISO的去除速率至80.09%,其降解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PMS投加量和pH(5~9)的增加,大大加快了ISO的去除。背景离子实验表明,SO42-对UV/PMS中的ISO降解无显著影响,而Cl-和NH4+则均会产生抑制效应;HCO3-的存在则促进了ISO的降解。基于电力和化学品的总成本,通过单位电能消耗量(EE/O)来估计整个UV/PMS 组合工艺的成本效益,从而为水处理中ISO去除时本工艺的相关成本效益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 应用技术
  • 李梦冉, 黄廷林, 李凯, 黄道军, 薛睿康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06-11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引汉济渭工程通水后,黑河原水与汉江原水将共同作为西安市饮用水水源,且水厂进水中两种原水掺混比例会随引水工程运行调度而改变。本文重点考察了两种原水不同掺混比例下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两处水源以10:0、8:2、2:8、0:10比例掺混条件下,探明了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和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高铁酸钾预氧化-混凝效果最好,四种掺混比下高铁酸钾最佳投药量分别为0.8、0.8、1.0、1.0 mg/L。同等掺混比例和最佳投药量下,高铁酸钾对DOC去除率比高锰酸钾高了16.3%、4.0%、24.9%、29.5%;比二氧化氯高了4.4%、6.2%、6.3%、7.1%。同时,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高铁酸钾预氧化-混凝对溶解性有机物中类蛋白物质组分的去除率最高。本研究能够为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自来水厂生产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 李发站, 田军显, 谷超, 刘晓凤, 杨华伟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11-11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多级AO生物膜工艺为主体设计了华水罐一体化反应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验以河南省某高校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对出水COD、NH4+-N、TN进行了测定,考察了混合液回流比、流量分配比和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当混合液回流比为200%,流量分配比为2:1,温度大于15 ℃时,COD、NH4+-N、TN的去除率分别为84.2%、95%、64%,此时出水COD、NH4+-N均可满足DB 41/1820–2019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华水罐一体化反应器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
  • 刘强, 王艳菊, 刘泽山, 李雨萱, 董辰昊, 赖业海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16-11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偏远山区河水经混凝后形成的絮体难沉淀、后续石英砂滤池易堵塞的问题,采用两级上向流轻质滤料滤池取代传统石英砂滤池,构建“混凝+轻质滤料滤池(一级过滤)+轻质滤料滤池(二级过滤)+次氯酸钠消毒”组合工艺。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处理难沉淀的河水,对浊度、色度、COD、氨氮、叶绿素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9%、81.3%、52.1%、100%和100%,浊度出水为0.04 NTU、色度为5度、COD为2.12 mg/L、氨氮为0 mg/L、叶绿素a为0 mg/L。其中,轻质滤料滤池对浊度、色度、COD和叶绿素a的去除发挥主要作用,次氯酸钠对氨氮的去除发挥主要作用。
  • 胡建龙, 吕齐, 邵立南, 郑曦, 赵继旭, 李昊原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20-12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对于高浓度含Tl废水,先采用硫化沉淀预处理,去除废水中大部分溶解态的Tl,然后通过投加吸附剂粉末的方法,深度去除废水中微量的Tl。通过硫化沉淀预处理试验,考察了Na2S浓度、pH、盐度、共存重金属离子等因素对废水中高浓度Tl去除率影响。Na2S沉淀对水中高浓度Tl的去除率高于FeCl3混凝沉淀。在Na2S投加量为80 mg/L、初始pH为13的条件下,Tl的去除率达98.51%,残余的Tl浓度仅为38.6 μg/L,达到了预处理的目标。对于硫化沉淀预处理出水,巯基吸附剂对废水中低浓度的Tl的吸附去除效果优于粉末活性炭与钠基膨润土,处理出水中残余Tl浓度仅为2.4 μg/L。硫化沉淀与粉末吸附剂耦合处理工艺对于高浓度含铊废水提标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 宫晨皓, 何灿, 钱宇, 张忠国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25-12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探索了三种电催化强化技术对石化废水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采用三维荧光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分析了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电催化强化过程中的降解机制。O3+H2O2电催化强化技术对废水中总有机碳的去除率最高,达到85%,这是因为该技术能高效去除大分子量(1 200 g/mol)和小分子量(220 g/mol)有机物。研究显示荧光组分有机物在三种电催化强化技术中的总体去除率顺序为:O3+H2O2电催化强化>O3电催化强化>H2O2电催化强化(O3+H2O2电催化强化:9 mmol/L H2O2 + 50 mg/L O3投加量、O3电催化强化:50 mg/L O3投加量、H2O2电催化强化:9 mmol/L H2O2投加量)。其中O3+H2O2电催化强化技术完全去除了芳香蛋白类化合物Ⅰ,芳香蛋白类化合物Ⅱ和类富里酸有机物。O3+H2O2电催化强化技术对小分子量的多环芳烃、烷烃等7种有机物有高效的去除作用;其中完全去除了烯烃和有机酸类有机物。
  • 程珊珊, 刘玲花, 王学东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30-13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装载不同类型填料的生化物化耦合强化生态浮床处理低碳氮比黑臭水体。构建了Fe-C微电解强化生态浮床(ICEFB)、海绵铁微电解强化生态浮床(SIEFB)、沸石强化生态浮床(ZEFB)和生态浮床(EFB)四组反应器,比较不同浮床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考察DO质量浓度和进水NH4+-N质量浓度对氮、磷等营养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铁微电解填料的引入显著提高了生态浮床的脱氮除磷能力,与ZEFB和EFB相比,SIEFB和ICEFB具有较高的养分去除效率。在DO为2 mg/L、进水NH4+-N质量浓度为30 mg/L时,SIEFB对NH4+-N的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99.33%和62.96 g/(m3•d),TN的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64.42%和56.78 g/(m3•d),TP的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88.51%和10.73 g/(m3•d)。SIEFB的SND效率最高,为84.80%,具有较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浮床系统内的NH4+-N的降解过程符合准零级动力学方程,TN和TP的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综上所述,海绵铁和Fe-C微电解是行之有效且有应用前景的生态浮床强化技术。
  • 经验交流
  • 刘娟, 沈军, 贾新强, 赵伟, 项绪文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37-14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山东某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工业废水和少量生活污水,因进水水量水质变化较大,进水和出水均超标较多。为了确保出水达标排放,新建调节池、事故池、芬顿池、臭氧接触池等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后, CODcr、BOD5、SS、NH3-N、TN、TP去除率分别提升42.87%、92.71%、87.27%、52.34%、60.41%和63.63%,出水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 工程实例
  • 柏春荫, 黄尉, 玉洪斌, 刘杰安, 吴晓萍, 曹其安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42-14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受制于该流域用地指标及用地性质的影响,结合流域环境整治的景观需求,采用了灰绿结合的A2/O +MBR+潜流湿地组合工艺形式作为流域治理的水质净化处理工艺对流域收集的污水进行处理。工程运行四年来,出水主要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TN≤10 mg/L),其中再生水厂COD、BOD5、NH3-N、TN、TP、SS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1.18%、98.27%、97.83%、62.74%、91.29%和99.04%;潜流湿地NH3-N、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38.44%、12.15%和33.04%。工程实践表明,该组合工艺不仅满足了流域水质要求、节约占地,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景观效果。
  • 高宗仁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47-1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食品加工类废水为主的市政污水厂进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高但易生物降解、氮磷浓度高的特点,同时考虑出水标准严格的情况,设计采用了“预处理+涡凹气浮+改良Bardenpho+磁混凝沉淀+反硝化滤池+次氯酸钠消毒工艺”的工艺方案,工程设计中选用的工艺和设备注重节约能耗和药耗,减少运行成本。详细介绍了处理工艺方案选择、工艺特点和各处理单元的工程设计参数,同时对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项目投产后运行稳定良好,出水水质完全达到了地方要求的准IV类水质标准。
  • 杨红梅, 黄文凤, 刘泉, 杨平
    水处理技术. 2023, 49(7): 152-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四川省金堂县流量小、氨氮高、水质变化大的农村生活污水,采用间歇式运行的一体化设备对其处理。通过间断进水、间断曝气、间断内循环的运行方式进行缺氧、好氧、沉淀、除磷、过滤、消毒等处理,并运用智慧化云端物联网进行控制和监测。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运行能耗从45 kW/d下降到17 kW/d,直接运行成本2.74元/m3。解决了现有方法因流量小、氨氮高、水质变化大导致的运行费用高、总氮不达标和管理不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