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5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10-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朱雷, 张杰, 姜恒, 陈婧, 宋炳皞, 关灵辉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 antibiotics)可以迅速抑制细菌生长,有效治疗细菌感染,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医疗、畜禽养殖和农业领域中。但由于其分子结构复杂、难以被有效生物降解,排放至水体后会影响人体健康安全,目前已成为污水处理中的一大难点。石墨烯(Graphene)具有强度高、导电导热性能好、比表面积大和生物相容性高的优异特性,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功能材料,在水处理领域表现出了极高的应用潜力。利用石墨烯及其相关复合材料去除四环素类抗生素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从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了进行归纳总结,对其去除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方法及相关机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研究中存在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 任恺佳, 金媛, 郎咸龙, 明红霞, 樊景凤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8-1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海水反渗透膜的生物污染是海水淡化行业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查阅近年国内外关于海水淡化系统反渗透膜生物污染的文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海水淡化系统RO膜上优势细菌群落组成及胞外聚合物在膜生物污染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讨论了与膜污染有关的耐氯菌种并简述了以预处理为主的常见防控方法和使用群体抑制酶为主的生物防治新方法。为解决耐氯菌生物膜难以被杀菌剂去除、处理成本较高等问题,提出未来应针对耐氯菌及其他胞外聚合物分泌能力强的微生物等开展研究,并结合预处理、化学清洗和生物控制等方法设计因地制宜的全面防控方案。
  • 刘义青, 陈正杰, 许铃涵, 王婷, 付永胜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5-2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过氧乙酸(PAA)的高级氧化工艺(AOPs)具有强氧化性、低毒性等优势,当前广泛应用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去除研究。对比分析了PAA的不同活化方式、反应机理及其各自的优缺点;重点阐述了UV/PAA、过渡金属/PAA等高级氧化工艺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PAA-AOPs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PAA-AOPs在有机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 李海波, 弋晓康, 杨乔楠, 张杰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24-3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一些干旱缺水地区,苦咸水是该地区仅有的可利用的水资源,因此苦咸水淡化成为了解决干旱地区域缺水的重要途径。为更系统的了解目前苦咸水淡化处理工艺及其流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苦咸水淡化处理技术和工艺流程,系统地总结了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苦咸水淡化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何峰, 纪熠彤, 张力文, 丁冉, 王思祺, 丁怡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31-3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氮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而人工湿地具有经济生态的脱氮禀赋。微生物驱动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是湿地脱氮的主要机制,易受到温度、碳氧水平和湿地构建方式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本文聚焦上述影响湿地脱氮的关键因素,阐明影响机制,同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湿地低温脱氮成效、调控湿地碳氧水平和构建复合及新型湿地结构。最后,本文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研究报告
  • 李沧, 程霄智, 矫辰, 杜立伟, 谢毅, 刘长青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38-4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烧结陶粒制备过程中成本高、能耗大的缺点,以赤泥和钢渣为主要原料,通过免烧工艺制备出了具有磷吸附性能的陶粒。以解体率为其力学性能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陶粒的最佳质量配比(赤泥、钢渣质量比4:3、稻壳灰添加量10%、石膏添加量4%、水泥添加量10%),最佳制备工况下的陶粒解体率为3.90%;所制作陶粒无重金属浸出风险,属于环境友好型材料。陶粒对水中磷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陶粒在酸性溶液中具有最佳的除磷效果;对于初始磷浓度为20 mg/L的溶液,设置30 g/L的陶粒投加量,除磷率可达96.40%;陶粒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理论吸附量为0.99 mg/g;磷与陶粒表面的CO32-、Ca2+、Fe3+、Al3+发生离子交换和磷酸盐共沉淀反应,是水中的磷去除的机理,沉淀物质主要由Ca3(PO42、FePO4、AlPO4组成。
  • 王冰, 刘光洲, 潘海丰, 姚萌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44-5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自制纳米Fe3O4为凝聚核心,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粘合剂,搭配聚合硫酸铁(PFS)制备了新型复合絮凝剂(PCNF)。研究结果表明,纳米Fe3O4和PFS的质量比是决定新型絮凝剂PCNF絮凝效果的关键因素,当纳米Fe3O4和PFS的质量比为1:3时,Zeta电位为-1.5 mV,吸附电中和作用下对藻类物质去除效果较好。表面带有负电荷且具有松散结构的絮体,在超滤膜表面形成易于冲洗的滤饼层,且与超滤膜表面形成较强的静电斥力,超滤过程中比通量下降至0.69,相对污染总值0.33且不可逆污染占比仅仅34.65%,均优于传统絮凝剂PACl。通过微界面机制分析认为,新型PCNF絮凝剂与藻类物质形成的絮体结构,对缓解高藻水体引起的超滤膜污染有重要作用。
  • 张克峰, 孙群, 马春晓, 王珊, 井绪丽, 陈仪霖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51-5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花生壳为原材料,高铁酸钾(K2FeO4)、Cu(NO32为活化剂和金属源通过一步热解法,制备铁铜负载石墨化生物炭催化剂(FCBC)构建FCBC-H2O2非均相Fenton体系,考察其对盐酸四环素(TC)和对乙酰氨基酚(ACE)的降解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pH=3、FCBC投加量为0.7 g/L、H2O2浓度为10 mmol/L条件下,可有效降解98%的TC和97%的ACE。在pH=2~6范围内,FCBC均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反应体系主要受H2O2投加量影响。通过SEM、XRD、FTIR、XPS、BET等方法对FCBC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FCBC石墨化程度较高,拥有丰富的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685.11 m2/g),生物炭表面铁元素主要以Fe0和Fe3O4形态,铜元素主要以Cu0形态存在。Cu0不仅增加生物炭表面吸附和催化活性位点,还可加速Fe2+/Fe3+的循环提高反应催化效率。FCBC催化材料稳定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率,在实际水体模拟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研究成果可为非均相芬顿降解药物类新污染物的催化材料选择和应用提供指导和支持。
  • 李文斌, 陈志莉, 周自坚, 姚航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58-6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液相还原法,将纳米零价铁(nZVI)和纳米银(nAg)负载到活性炭(AC)上,制备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nAg/nZVI/AC),用于处理含铅废水。结果表明,在pH=7条件下,nAg/nZVI/AC对Pb(Ⅱ)的去除率达到99.7%,比原AC提高了74.28%。同时,银的加入提高了nZVI的反应活性,使吸附更快达到平衡。吸附过程与Langmuir模型(R2为0.972)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21 9)更吻合。结合热力学分析结果,Pb(Ⅱ)的去除是一个以化学吸附为主的自发过程。
  • 杨育红, 韩彤彤, 寇丽栋, 许欣欣, 刘永波, 王静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63-6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工业副产钛石膏(TiG)为原料,与木屑共热解制备吸附材料(单独热解TiG-a与木屑共热解TiG-s),研究了不同pH、初始浓度、接触时间、共存物质等条件下TiG-s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结果显示,木屑共存、氮气氛围、700 ℃热解条件下TiG-s的磷吸附容量是TiG-a的近20倍,计算饱和吸附容量112.6 mg/g;TiG-s对初始浓度小于25 mg/L的磷溶液去除率大于99%,吸附平衡TP质量浓度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要求;水中共存物质对TiG-s吸附磷影响不明显。材料表征分析表明TiG-s比表面积BET小于10 m2/g,物理吸附贡献少;溶液pH<3.5环境下TiG-s的Zeta电位为正,磷吸附机理为静电吸附和表面化学沉淀共同作用;FTIR、XRD、XPS图谱显示,更广泛pH条件下,TiG-s吸附磷以Ca-P表面化学沉淀为主。木屑共热解制备磁性钛石膏基吸附材料为钛石膏资源化利用、去除水中磷提供了新路径。
  • 陈可可, 刘文超, 谭惠芬, 徐子丹, 薛立波, 孙佳楠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70-7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在水油两相分别添加阳/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TAB与SDS)辅助界面聚合制备了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通过FTIR红外表征证实了基于阴阳离子活性剂新化学官能团结构的形成;通过XPS表征表明了适量的水油相活性剂添加能够有效的提高分离层的交联度;通过SEM及AFM证实水油相活性剂添加能够调节膜的表面形貌及降低膜表面粗糙度。反渗透膜的性能测试表明了当SDS添加量为0.01%,DTAB添加量为0.02%时,膜的产水通量提高20%以上,且脱盐率基本保持不变;膜的稳定性试验表面经过阴阳表面活性剂辅助界面聚合制备的反渗透膜具有长期运行稳定性。本研究为高性能反渗透膜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方便且有效的途径。
  • 冉玉莹, 朱生华, 靖波, 华朝, 尹先清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75-7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油田注入水中含硫而危害设备的问题,选择铁基质硅藻土脱硫剂(M-1),开展其在不同停留时间下的除硫效果和不同温度下的饱和吸附量实验。利用SEM、EDS等技术对M-1进行表征,利用热力学与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M-1表面为均匀细密的孔道,硫容能力强,主要成分为含40%铁的硅藻土;其吸附速度快,反应1 min时,水样中硫含量由原来的40.32 mg/L减少为0.029 mg/L,除硫率达到99.93%;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是由化学吸附占主导地位,化学和物理吸附共同控制的过程,且该吸附是自发、混乱度降低的微放热反应。
  • 张昊, 张国欣, 路娜, 尹延梅, 黄昭杰, 解永磊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80-8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钠离子电池作为新兴产业,有关其生产工艺的研究较多,但是鲜少见到关于钠电池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因此,本文对普鲁士蓝类钠电池正极废水的预处理工艺进行实验研究,探究最佳处理工艺。最终确定了母液废水采用直接氧化法预处理工艺,即先加入H2O2(1.18倍理论投入量),然后用质量分数为30%的NaOH溶液调pH至9左右,静置30 min,再经过管式超滤膜过滤,母液中铁锰元素的去除率分别约为99.93%和99.99%。洗水废水采用两段式沉淀法预处理工艺,即第一阶段采用固氰除铁法,先用质量分数为30%的NaOH溶液调pH至7左右然后加入硫酸亚铁(硫酸亚铁投入量与废水中铁元素质量比为5.2),反应静置30 min。主要去除废水中绝大部分的铁元素和少部分锰元素。在一段处理的基础上再采用氧化沉淀法,先加入H2O2(0.83倍理论投入量),然后用质量分数为30%的NaOH溶液调pH至9,反应静置30 min,再经过管式超滤膜过滤,最终铁和锰元素的去除率分别约为99.87%和99.99%。为实际工程中钠电池废水预处理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 桓茜, 靳浩斌, 王伟, 田子谕, 白帅丽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85-8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太阳能驱动水蒸发是一种新兴的海水淡化技术,被认为是近年来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方法。提升太阳能蒸发性能的关键在于液-气界面处的光热多孔材料,而天然生物质多孔材料具备高度发达的互联孔隙,为水运输和蒸汽逸散提供了天然通道。基于此,以生物质衍生的碳化玉米芯作为研究对象,制备了一种高蒸发性能的太阳能蒸发器。结果表明:该蒸发器在润湿条件下对太阳光的吸收率达到95.3%,在1 kW/m2太阳光辐照下水蒸发速率为2.4 kg/(m2·h),蒸发效率为86%,可以有效蒸发和淡化海水。此外,研究了具有梯度高度的三维结构特征对蒸发性能的影响,通过三维结构设计增强了蒸发器的蒸发性能,蒸发速率和效率提升至3.73 kg/(m2·h)和90%,表现了出色的蒸发稳定性和海水淡化能力。
  • 王宏涛, 程梦然, 雷恒, 刘金平, 李欢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90-9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是水生态系统内高频检出污染物,然而DEP对新工艺厌氧-好氧-缺氧运行效能的影响至今尚不清楚。为了填补空白,本工作考察了DEP对新工艺处理低C/N废水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作用机制。结果表明,DEP显著抑制了新工艺内COD及脱氮除磷效率,且DEP浓度越高,COD去除抑制越显著。典型周期发现DEP能抑制厌氧阶段和缺氧阶段COD的消耗而对好氧阶段COD去除影响不显著。DEP降低了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过程导致生物除磷效率下降。DEP提高AOA工艺内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并促进了主要组分蛋白质和多糖的分泌。微生物学揭示高浓度DEP降低了Patescibacteria、Bacteroidetes和Nitrospirae门水平上关键微生物的相对丰度。研究结果对AOA高效去除新污染物DEP提供了数据支持。
  • 刘勇宏, 李军, 向韬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96-10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保证厌氧氨氧化(Anammox)过程的亚硝态氮(NO2--N)稳定来源,提升自养脱氮系统的运行效能。本研究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构建异养/硫自养集成短程反硝化系统,探究碳源浓度、pH、水力停留时间(HRT)、温度对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浓度与系统短程反硝化效能成反比。碳源浓度为200 mg/L时NO2--N积累率(NAR)最高,此时NO2--N平均积累率及其速率分别为76.99%和1.63 mg/(L·h),异养反硝化功能菌属Thauera丰度由3.26%升至19.73%。系统短程反硝化效能随pH的升高先升后降,pH为8.0±0.5时NAR最高,此时NO2--N平均积累率及其速率分别为79.46%和1.90 mg/(L·h);HRT与系统短程反硝化效能成反比。当HRT=9.7左右时NAR最高,此时NO2--N平均积累率及其速率分别为77.35%和1.68 mg/(L·h)。温度与系统短程反硝化效能成正比,与Thauera、Terrimonas等反硝化功能菌属丰度成反比。当温度在35 ℃左右时NAR最高,此时NO2--N平均积累率及其速率分别为71.21%和1.68 mg/(L·h)。集成短程反硝化为自养脱氮工艺提供NO2--N的过程具有NAR高且运行稳定性强等优点,更适用于自养脱氮工艺稳定高效运行,为该领域提供更多思考。
  • 查璐璐, 胡以松, 唐陆合, 张敬宇, 杨毅明, 邓伟航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03-10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重力驱动式好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处理生活污水,比较不同物理清洗方法(空气反冲洗、表面刷洗和组合方式)对动态膜再生的影响,探究了动态膜的形成过程和过滤机理,解析DMBR的污染物去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动态膜的形成伴随着出水颗粒物粒径的不断减少,5 min后颗粒粒径分布基本稳定,动态膜形成阶段符合滤饼过滤模型,稳定运行阶段符合标准过滤模型。DMBR对浊度、NH4+-N、COD和S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6%、94.0%、93.2%和82.8%。空气反冲洗辅助刷洗不仅可以去除微网表面的污染层,还可去除对DMBR长期运行有影响的污染物,五个过滤周期的初始通量恢复率均达到93.1%以上。
  • 应用技术
  • 薛涛, 张彩云, 孙大阳, 陈春生, 俞开昌, 黄霞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09-11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一种利用反硝化聚磷菌(DPAOs)与反硝化聚糖菌(DGAOs)强化脱氮除磷的新工艺手段,在一座传统曝气MBR工艺的市政污水处理厂内开展了新型振动MBR工艺结合精确曝气与回流控制技术的中试研究。在膜池MLSS为12~15 g/L、膜通量为20 L/(m2·h)时,振动MBR中试TMP稳定保持在10~25 kPa,膜振动电机平均电耗为0.042 kWh/m3,比水厂曝气MBR膜吹扫风机电耗降低了61.8%。在精确曝气与回流控制下,中试好氧池前端DO低于0.5 mg/L,后端DO保持在0.3~1.2 mg/L;前缺氧池后端硝氮保持在2~3 mg/L,厌氧池硝氮接近0 mg/L,提供了有利于内碳源合成与利用的生化环境条件。振动MBR结合精确控制显著强化了反硝化除磷与内源反硝化作用,中试缺氧吸磷量占缺氧与好氧吸磷量之和的比例超过了40%,后缺氧池内源反硝化脱氮量较水厂提升了1~3 mg/L,最终出水总氮较水厂降低了3~6 mg/L。在中试厌氧池投加乙酸钠后系统脱氮除磷效果进一步提升,出水总氮与总磷分别稳定低于5 mg/L与0.5 mg/L。中试的硝化菌、反硝化菌、DPAOs与DGAOs相对丰度分别比水厂提高了0.76%、1.15%、1.96%与0.58%,其中DechloromonasCandidatus Competibacter分别为主要的DPAOs与DGAOs菌属。
  • 肖航, 刘宏波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15-11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江苏某城镇污水处理厂上向流反硝化滤池和下向流反硝化深床滤池为对象,研究实际生产中制约反硝化滤池脱氮效率的瓶颈因素及控制策略。运行结果表明,两种池型反硝化滤池挂膜启动时间约13~15d,稳定运行期间对T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充足的碳源是进行生物脱氮的必要条件,当碳源投加量为0.18 L/m3,脱氮效率达到峰值,继续增大碳源投加量会导致出水COD升高。停留时间是限制反硝化滤池极限脱氮的关键因素,停留时间延长意味着占地面积增大,而过短的停留时间则无法保证脱氮效果。溶解氧过高会抑制反硝化滤池脱氮效率,实际运行中应尽可能将反硝化滤池进水DO质量浓度控制在2.0 mg/L以下。
  • 徐灏龙, 王长智, 张峰, 许丽丽, 白俊跃, 章一丹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19-12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磁铁矿粉为原料,采用球磨混合和表面酸反应“一步法”生产工艺制备得到磁性载体,经表征分析,磁性载体保持了良好的磁响应性,表层生成羟基硫酸铁活性组分,相比磁铁矿粉,磁性载体BET表面积增加到了2.8倍、Langmuir表面积增加到了6.9倍,在混凝过程中能够强化对水中污染物的混凝吸附作用。通过40 t/d处理规模磁力旋流澄清中试试验系统,比较了混凝沉淀、磁混凝沉淀和磁性载体强化混凝三个过程,用磁性载体替代PAC和磁铁矿粉混合投加的磁混凝过程后,出水COD平均为34.7 mg/L,出水总磷平均为0.30 mg/L,与磁混凝过程对COD和总磷的去除率接近,表明磁性载体强化混凝能够实现磁混凝的出水目标,其污泥产量更少、运行管理更方便。
  • 林锦美, 向朝兴, 段金明, 郭立, 巫晶晶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24-12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研究构建微曝气+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氧化塘系统处理生活污水,分析复合系统对废水中COD、NH4+-N、TN及TP的去除性能,探索系统的较佳运行条件,适用范围及其沿程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在改良的垂直流湿地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 d、曝气位置位于改良湿地前端、曝气充氧池内曝气时间为12 h的条件下,处理出水的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等污染物去除效果最佳。在该运行条件下,该系统处理污水厂尾水的出水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Ⅳ级标准;处理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研究旨在为低浓度污水的进一步处理净化研究以及高效率人工湿地系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郭志峰, 许生辉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30-13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氧化铜纳米粒子(CuO NPs)对好氧颗粒污泥(AGS)在处理畜禽养殖废水过程中的颗粒化进程及其处理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CuO NPs的存在对AGS的污泥浓度和有机质含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减弱了污泥的沉降能力。在CuO NPs浓度为30 mg/L的条件下,总悬浮固体(TSS)和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相对于总悬浮固体(VSS/TSS)的比例分别减少到6.07~6.15 g/L和65.5%~67.1%,同时污泥体积指数(SVI)增加至71.6~74.2 mL/g。此外,CuO NPs还促进了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且随着CuO NPs浓度的增加,EPS的分泌量也随之增加。CuO NPs还增强了EPS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合成。此外,高浓度的CuO NPs对AGS处理畜禽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氨氮(NH4+-N)和总氮(TN)的去除率产生了抑制作用。在CuO NPs浓度为30 mg/L时,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降低至82.5%~84.6%、88.6%~90.2%和60.4%~61.8%,显著低于未添加CuO NPs的对照组。这些发现为AGS在处理含有CuO NPs的畜禽养殖废水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处理工艺。
  • 经验交流
  • 沈森源, 施雯, 田哲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35-13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河北某氨基酸生产企业生产废水中含有高浓度有机氮,原来的排水考核指标中无总氮,导致原有处理工艺未设计总氮去除单元。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总氮被纳入企业排水考核指标,需对原有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总氮去除提标改造。本工程基于碳源分配和土著微生物驯化的原理,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污水处理设施及废水自身碳源对处理系统进行改造。系统改造后运营成本仅增加0.06元/m3,但总氮去除率提升至95%以上,出水总氮稳定在40 mg/L以下,满足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收水标准(≤70 mg/L),为高有机氮废水总氮提标改造提供参考。
  • 王幸伟, 矫忠直, 张刚, 耿天甲, 张琪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39-14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山东兖州某焦化厂焦化废水深度处理项目为实例,对焦化废水的水质特征、处理工艺、主要设计参数及运行状况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深度处理+膜浓缩+多效蒸发结晶)组合工艺,废水处理系统综合回收率高于94%,结晶混盐含水率<0.5%,出水水质满足GB 50050–2017《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要求。另外,依据运行数据,分析了用电、氧气、循环水、蒸汽及药剂的成本,得出每吨水直接运行费用低于13.9元。
  • 工程实例
  • 高连敬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43-14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响应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供水安全保障的文件精神,江苏某自来水厂根据原水及出水水质情况结合水厂现状制水工艺,采用了以去除有机物为主要目标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并对水厂旧系统沉淀池及滤池进行原位挖潜改造。水厂提标扩容工程完成后,出水高锰酸盐指数、浑浊度和氨指标分别降低38.9%、42.1%和40.7%,水厂供水规模提升20%,运行效果达到设计预期,可为类似水厂提标扩容工程提供借鉴。
  • 王文刚, 余波, 李箫宁, 严寒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47-1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陕西省西安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在2018年启动建设,一期工程设计规模为5 000 m3/d,总规划规模为10 000 m3/d。针对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水水质及出水水质的特点,并结合提标要求及周边环境,本工程拟采用食物链反应器(FCR)工艺进行污水处理。在本工程中,FCR工艺利用仿生生物膜填料和挺水植物构建生物系统,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对水中污染物实现高效降解。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的最终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 庄乐, 袁怡, 卜志威, 黄鹏飞
    水处理技术. 2024, 50(10): 152-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安徽某碱减量印染废水污染物浓度高、色度高、碱度高、可生化性差以及含有特征污染物对苯二甲酸(TA)的特点,结合以往相关工程经验,采用分质处理模式,即“TA废水酸析预处理+综合废水芬顿高级氧化—混凝气浮—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组合工艺,使废水实现达标排放。介绍了其工艺特点、设计参数及处理效果等,废水处理工艺的日水处理费用为29.09元/t,每年为企业带来131.4万元回用水收益。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最终出水COD < 200 mg/L,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表2间接排放标准,为纺织染整行业中类似印染废水的处理提供一定的工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