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5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高连敬, 江钧, 林奕敏, 董红钰, 关小红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1-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金属活性中间体在亚硫酸盐(S(IV))活化技术中的产生和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但是,金属活性中间体的产生使得S(IV)活化技术中的机制更为复杂。目前文献关于S(IV)活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体系的开发,鲜有研究对金属活性中间体在S(IV)活化技术中的产生和作用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与总结。基于此,从不同金属活性中间体的类型出发,总结了金属活性中间体在S(IV)活化技术中的产生及其鉴定方法;从污染物的性质、S(IV)的浓度、pH和溶解氧四个方面阐述金属活性中间体在S(IV)活化技术中的作用。针对目前S(IV)活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和需求进行展望,以期为S(IV)活化技术在水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 张慷余, 陈俊江, 周力, 吴志强, 吴鹏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8-1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首先综述了HRAS工艺特点,对溶解氧(DO)、污泥龄(SRT)等工艺参数对碳捕获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其次阐明了工艺碳重定向路径与碳捕获机理;然后介绍了化学强化高负荷活性污泥法(CEHRAS)等组合工艺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并阐述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 赖雅芬, 朱易春, 杨杰源, 田帅, 谢颖, 李晓超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15-2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双碳目标”背景下新型生物脱氮工艺更具有碳减排潜力。然而,以厌氧氨氧化工艺为代表的新型生物脱氮工艺在维持稳定运行状态方面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脱氮效率不稳定,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与推广。低强度超声波技术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物理方法具有促进污泥活性、筛选微生物菌群的特点,与生物方法相结合可提高整体脱氮效果。论文围绕低强度超声波在强化生物脱氮性能中的作用展开讨论,介绍了超声波生物效应机理,分析了声能密度、辐照时间、超声频率等影响生物脱氮的因素,并从氮转化速率、污泥活性、微生物群落及污水生物脱氮的潜在机理方面综述了低强度超声波在污水生物脱氮中的应用,旨在为低强度超声波在脱氮实际应用中提供支撑。
  • 李瑶, 沈燕婷, 宋伟, 伍心怡, 孙博, 王赫名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23-2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掺硼金刚石薄膜(Boron-doped Diamond Electrodes, BDD)电极因其优异的理化性质被认为是电化学氧化处理废水的有效材料,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首先概述了电化学氧化的基本原理与常用阳极材料,分析了在制备和运行中影响BDD电极电化学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其次,讨论了BDD电极的实际应用,包括在废水处理方面的耦合技术及微生物灭活、电合成和电分析。最后,展望了BDD电极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
  • 研究报告
  • 潘承欢, 刘义青, 彭藴斓, 付永胜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29-3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传统芬顿法pH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Fe(III)-NTA/HAm/H2O2类芬顿体系用于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恶唑(SMX)。考察了不同pH、Fe(III)浓度对该体系降解SMX的影响,探究了SMX在该体系中的降解机理,并评估了该体系对其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能。实验结果表明,Fe(III)-NTA/HAm/H2O2体系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对SMX的降解率可达85%以上,并且SMX的去除率随着Fe(III)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识别出HO为体系中降解SMX的主要活性物种,并根据SMX的降解产物提出了SMX可能的三条降解途径:羟基化、氨基氧化和断键反应。相较于传统芬顿法,Fe(III)-NTA/HAm/H2O2体系的pH应用范围显著拓宽,铁泥产量明显减少,并且该体系也能有效降解罗丹明B、橙黄G、双氯芬酸、土霉素等其他有机污染物,说明该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 李微, 马振阳, 刘宁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35-4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提高金属有机骨架ZIF-8水处理中可回收性为目标,利用聚氧化乙烯PEO作为致孔剂,采用冰模板-冷冻干燥法制备金属有机骨架杂化泡沫ZIF-8/PEO,利用XRD、SEM、TG-DSC和N2吸附-脱附等表征手段,分析ZIF-8/PEO杂化泡沫的理化性能,研究ZIF-8/PEO对四环素TC和铜离子Cu2+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ZIF-8/PEO形成了更加规则的网状结构且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吸附性能。在吸附时间12 h,pH 7,吸附剂投加量40 mg,TC和Cu2+初始浓度均为30 mg/L的最佳条件下,ZIF-8/PEO对TC和Cu2+的吸附容量为107.55 mg/g和 107.81 mg/g;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动力学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ZIF-8/PEO吸附TC,Cu2+属于自发、放热、趋于有序的过程。在循环吸附7次后,ZIF-8/PEO 吸附剂对 TC和Cu2+ 的去除率仍在70%以上。
  • 周思颖, 赵丽, 朱静平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42-4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以钌铱锡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铁碳微电解填料为粒子电极的三维电芬顿—Fe/C-MEF(铁碳微电解)系统。分析该系统在不同曝气量、电流密度、初始pH和极板距离条件下对废水中COD、TN和氨氮处理效果的影响,并且在优化的工艺操作条件下探究该系统对废水中总氰化物(TCN)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适宜该系统对废水处理的单因素条件为:曝气量1.2 L/min、电流密度35 mA/cm2、不调节废水初始pH、极板距离4 cm;在该优化的单因素条件下,电解系统对废水中的TCN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电解3 h时对TCN的去除率可达98.3%。
  • 陶建强, 张阳, 石强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49-5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调控基膜结构进而聚酰胺功能层微观形貌是改善复合纳滤膜性能的一种较为简单高效的策略之一。本文通过将杂环聚酰胺(HPA)与聚砜(PSf)共混的方式来调控基膜表面形貌,进而影响界面聚合制备出具有环形结构的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结果表明:共混HPA后能够明显提高基膜的孔隙率、亲水性以及纯水通量。而界面聚合后其聚酰胺功能层表面出现了环形山结构,且该环形山结构随着基膜中HPA的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小变密集。此外,随着基膜中HPA含量的由0%增加到8%,其纳滤膜的纯水通量由1.75 L/(m2·h)增加到60.69 L/(m2·h),对MgSO4的截留率均在90%以上。
  • 胡芳, 张顺宝, 谭嘉琪, 史长伟, 郑顺姬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55-5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化学交联法在废茶渣(TW)上负载Fe3O4磁性粒子,制备了新型生物质基磁性吸附剂-磁性茶渣(MTW),利用SEM和FTIR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MTW对于水溶液中Cr(VI)的吸附性能。在30 ℃、pH为2、吸附剂用量1 g/L、吸附时间120 min时,MTW对初始浓度为20 mg/L的Cr(VI)的吸附率为91%。Cr(VI)在MTW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40 ℃下,最大吸附容量为33.847 mg/g。热力学参数表明,吸附是自发和吸热的。
  • 谢林花, 王淑新, 刘玉栋, 李佳, 邓同, 张翠荣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60-6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含磁污泥生物炭对废水中四环素(TC)的吸附性能,在炭化温度800 ℃下制备含磁污泥生物炭(F-BC800)和普通污泥生物炭(BC800)作吸附剂,以TC为目标污染物,通过比较探讨F-BC800对TC的吸附机理,评估F-BC800作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TC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F-BC800和BC800对TC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且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81.50、57.50 mg/g。通过吸附等温线分解法分析,表明F-BC800对TC的吸附在低浓度以表面吸附作用为主,在高浓度以分配作用为主。通过两种生物炭吸附性能对比,F-BC800吸附TC的能力较BC800更强。含磁污泥在制备生物炭去除水环境中的四环素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孙熠, 李永涛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66-7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新污染物氧化锌纳米颗粒(ZnO NP)和四环素抗生素(TCA)复合胁迫对好氧颗粒物污泥处理低C/N废水的影响,构建了小试规模的颗粒污泥反应器,探究了ZnO NP和TCA复合影响对AGS处理低C/N废水的影响,分析了出水水质、污泥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揭示了ZnO NP和TCA复合胁迫对AGS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ZnO NP和TCA复合胁迫对AGS处理低C/N废水具有拮抗作用。ZnO NP和TCA复合暴露组别内,出水COD和溶解性磷酸盐(SOP)浓度分别为42.8~53.4 mg/L和1.95~2.36 mg/L,对应去除效率分别下降至75.1%~78.5%和70.3%~75.6%,远低于ZnO NP和TCA单一暴露组别。ZnO NP和TCA复合胁迫降低了AGS污泥浓度总固体(TS)至5.5~5.8 g/L,挥发性固体/TS至0.61~0.64,但刺激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至91.6~93.4 mg/g。此外,ZnO NP和TCA复合胁迫提高了EPS内蛋白质(PN)和多糖(PS)含量,并提高PN/PS。酶活性分析表明ZnO NP和TCA复合胁迫降低了与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相关的关键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ZnO NP和TCA复合胁迫降低了属水平上与反硝化相关的Tsukamurella、unclassified f _Comamonadaceae、Micropruina和Micr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ZnO NP和TCA复合胁迫产生的生态毒性对AGS具有严重影响。研究结果为理解新污染物ZnO NP和TCA复合胁迫的环境风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蔡桦伊, 石德智, 黄杰, 徐硕, 刘嘉宇, 罗丹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72-7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以废治污”的目标,以废弃荔枝壳为原料制备生物炭(BC),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CuFe2O4改性荔枝壳生物炭复合吸附材料(CuFe2O4@BC)用于水体中盐酸四环素(TCH)的去除。通过BET、SEM-EDS、XRD、FTIR分析了复合吸附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理化特性,证实了CuFe2O4在荔枝壳生物炭上成功合成且分布均匀。考察了溶液pH、材料投加量、环境温度等因素对CuFe2O4@BC吸附TCH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改性前BC,CuFe2O4@BC对TCH的吸附能力显著提升,且当pH=5、投加量为0.7 g/L、温度为298 K时,对20 mg/L TCH的去除率达86.34%。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吸附过程是以化学吸附为主导的多分子层吸附。
  • 赵亭, 邓艳丽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79-8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新污染物金霉素对好氧颗粒污泥(AGS)处理畜禽养殖废水运行效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工作在中温条件下通过控制进水金霉素浓度,分析了金霉素对AGS处理畜禽养殖废水过程中污染物及营养盐去除的影响,探究了金霉素对AGS污泥特征影响,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从微生物学角度揭示了金霉素影响AGS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金霉素对AGS运行具有剂量依赖性,超过0.2 mg/L金霉素显著降低了AGS对污染物及营养盐的去除。高剂量金霉素提高了胞外聚合物(EPS)含量,促进了EPS内蛋白质(PN)及多糖(PS)的浓度,并提高了PN/PS。高剂量金霉素降低了AGS内脱氢酶的活性从而降低污染物及氮磷营养盐的去除。微生物学分析表明金霉素降低了门级别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及属级别上Paracoccus、LactococcusThauera的相对丰度。研究结果为AGS处理含金霉素废水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 高超, 王钰, 闫浩, 董林芳, 严峰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85-9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聚偏氟乙烯(PVDF)膜易受化学污染,常需要进行表面改性。然而,PVDF作为一种化学惰性高分子聚合物,很难直接进行化学改性。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将聚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与PVDF共混,采用非溶剂致相转化法(NIPS)制备具有丰富酸酐活性基团的PVDF/SMA共混膜,考察了PVDF和SMA聚合物相容性,探究了铸膜液中PVDF含量、SMA含量以及凝固浴温度等参数对PVDF/SMA共混膜表面结构、孔结构、纯水通量、BSA截留、润湿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SMA与PVDF为部分相容体系,当SMA含量低于60%时,二者具有良好相容性;水为凝固浴可制备PVDF/SMA共混膜,随着凝固浴温度升高,PVDF/SMA共混膜纯水通量上升,BSA截留率下降;随铸膜液中PVDF聚合物含量增加,膜表面亲水性下降,导致其纯水通量显著降低;铸膜液中添加剂SMA含量对膜结构和性能等均有显著影响,随着SMA含量增加,膜表面开孔率提高,平均孔径和孔隙率均上升,亲水性增强,水通量增大,与未加SMA的PVDF膜相比,通量提升了38倍。
  • 刘飞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91-9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十溴二苯醚(DBDPO)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具有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溴代阻燃剂,严重危害水环境及用水安全。本论文系统研究了铁离子活化亚硫酸盐(Fe3+/SO32-)降解水中DBDPO的效果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Fe3+/SO32-能够有效降解水中的DBDPO,其去除率可达到70%以上;硫酸根自由基(SO4•-)在DBDPO的降解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且溶解氧为必需条件;DBDPO降解率随着SO32-投量和Fe3+投量升高均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底物浓度与DBDPO降解率负相关,该体系降解DBDPO的最优pH范围为4.0~6.0;HCO3-和HA均能够显著抑制DBDPO降解,而Cl-对DBDPO降解的抑制作用较小;DBDPO在Fe3+/SO32-体系降解的初始反应为苯环上溴元素的羟基化取代和两个苯环连接键的断裂;Fe3+/SO32-处理能够有效降低DBDPO溶液的急性毒性。
  • 石浩前, 于江华, 刘长青, 孙东晓, 董志强, 朱奕静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97-10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厌氧氨氧化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DMBR)能够高效富集厌氧氨氧化菌,较好克服了厌氧氨氧化污泥富集的困难,但仍缺乏对DMBR动态膜过滤特性及膜清洗方式的研究。本研究考察了动态膜有机组分及其对膜过滤特性的影响,以及基于动态膜的物化性质探究了物理性与化学性膜清洗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DMBR动态膜中陆源性腐殖质和类血红素类物质与膜阻力呈显著正相关,为关键的膜污染成分;0.5% NaClO溶液浸泡3 h呈现最佳清洗效果,清洗后膜通量恢复率高达98.2%,且能有效去除陆源性腐殖质和类血红素类物质。通过解析动态膜有机组分明确关键膜污染成分并优化膜清洗方式,为解决DMBR工程应用中膜污染控制与清洗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 杨丰益, 杨艳玲, 李星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103-10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建筑灰水的户内原位净化与回用是建筑灰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建筑灰水更具实用性。本研究表征了3种沸石的理化特性和氨氮吸附规律,探究了沸石理化特性、共存污染物对氨氮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沸石的氨氮吸附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等温线规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可提高沸石的氨氮吸附性能,但腐殖酸(HA)和牛血清蛋白(BSA)会造成氨氮吸附性能降低。氨氮吸附容量与外表面积、总孔容积、平均孔径、硅含量有较强的相关性,且与SDBS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与HA和BSA含量呈较明显的负相关性;沸石外表面积、总孔容积、平均孔径的权重明显高于其他指标,SDBS的权重也较高,是影响氨氮吸附效能的重要因素。
  • 应用技术
  • 沙海超, 李杰, 向茹滢, 王亮钦, 刘迎九, 曾涛涛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108-11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矿山区域因降雨形成含镉(Cd)、氮(N)和磷(P)混合废水,对生态和人类构成威胁,本文探求一种高效人工湿地净化装置并进行机理研究。设置“生物炭(BC)+土壤+菖蒲”试验装置(CWSPB),选择“土壤+菖蒲”(CWSP)与“BC+土壤”(CWSB)装置对照。结果表明,CWSPB对Cd、NH4+-N和TP去除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65%±1.90%、72.77%±19.35%和74.46%±16.06%。CaCl2和Tessier提取法表明CWSPB土壤中Cd稳定性最好。FTIR和XPS分析表明,BC表面官能团–COOH、–OH和–C=O以及离子HPO42-、PO43-、OH-、CO32-参与Cd去除。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门水平细菌变形菌、拟杆菌、厚壁菌和真菌担子菌、毛霉菌及属水平细菌普雷沃氏菌、不动杆菌和真菌青霉菌、曲霉菌、木霉菌、紫球菌相对丰度增加明显。研究显示由BC、土壤和菖蒲组成的人工湿地在处理Cd、N、P废水有较好效果与潜力。
  • 夏琼琼, 李鹏峰, 杨敏, 隋克俭, 赵迎新, 吴座栋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115-11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快速排泥法对硝化型和反硝化型MBBR反应器进行启动,并形成A-O模式工艺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结果显示,通过快速排泥法,可以分别在20 d和10 d内完成硝化生物膜和反硝化生物膜的培养;在填充率为40%时,(20.0±0.5)℃水温条件下填料的平均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分别为0.48 kgN/(m3·d)和0.55 kgN/(m3·d);当水温为(16.2±2.4)℃时,不投加外碳源,A-O模式的MBBR工艺出水氨氮和总氮可达到一级A标准;反硝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缺氧池前端,硝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好氧池后端。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缺氧池前端反硝化菌主要为异养反硝化菌(相对丰度为19.14%),好氧池从前端到后端,硝化细菌菌属逐渐增加(相对丰度从3.09%增加到11.88%),好氧区填料存在一定比例的反硝化菌属(相对丰度为1.35%~4.11%)。A-O模式纯膜MBBR工艺启动迅速,脱氮效率高,系统简单、易于维护,适用于村镇污水处理。
  • 和莉颖, 李辉, 刘卫卫, 邹涛, 黎爽, 杨朔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120-12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选用三种不同工艺制备的离子交换膜,详细考察对比不同膜片的微观形貌、热稳定性、含水量、离子交换容量、离子选择透过性、面电阻等理化性质,系统评价不同膜片在盐浓缩电渗析技术中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流延法和拉伸法均相膜结构相对致密且均一,孔径分布集中在10 nm以下,元素分布均匀,具有较低的面电阻和能耗,较高的离子选择透过率、电流效率和盐通量;且拉伸法均相膜横向致密、纵向疏松的结构更有利于降低面电阻和能耗,增加电流效率和盐通量。热压法异相膜具有多相结构,膜较厚,且含有一些大孔(<6 μm),面电阻和能耗约是均相膜的2倍,同时离子选择透过率、电流效率和盐通量均较低。所选用离子交换膜均能达到在电渗析脱盐应用中对材料热稳定性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电渗析用离子交换膜的结构设计、制备工艺等提供参考。
  • 余意, 唐成, 刘家豪, 雷明婧, 聂芳, 朱健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127-13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满足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要求,基于生物膜法原理构建了生物转笼处理工艺,通过中试(日处理1.5 t)试验系统研究了转速、浸润率、进水流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转速为4 r/min时,处理系统COD、NH3-N的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和90%和80.02%,对TP的去除率达到69.41%;当浸润率50%时,COD、NH3-N和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6.15%、64.76%和69.41%;当进水流量为10 mL/s时,COD、NH3-N和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2.17%、89%和73.13%;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组合,即转速为5 r/min,浸润率为70%,进水流量为12.5 mL/s,在此工艺下,对COD、NH3-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2.36%、91.03%和79.49%。本研究结果可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李佳文, 苗圆圆, 于德爽, 赵伟华, 张玉, 赵鑫超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134-13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工艺中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容易积累,导致厌氧氨氧化菌(AnAOB)丰度下降和系统脱氮性能变差,是该工艺大规模应用的主要瓶颈。实验研究了提高氨氧化细菌(AOB)活性强化主流PN/A系统脱氮性能和AnAOB富集的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当溶解氧(DO)浓度从0.2 mg/L增加到0.4 mg/L时,系统中AOB活性增加,系统的脱氮效果和Anammox脱氮所占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在同等DO浓度条件下,提高AOB活性,可强化AnAOB在与NOB竞争亚硝酸盐氮过程中的优势。这表明,即使在较高NOB条件下也可以通过提高DO等方法强化AOB活性,进而强化AnAOB竞争亚硝酸盐氮的优势,促进AnAOB富集。该方法操作简单,为主流PN/A工艺推广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 经验交流
  • 桑军强, 赵锐, 高峰, 曹晓磊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139-14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某炼化企业高浓度污水处理系统的MBBR反应器中投加75 mg/L的粉末活性炭,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考察了活性炭投加后MBBR的运行效果。工业装置运行结果表明,在MBBR系统的缺氧单元空床停留时间4 h、好氧MBBR反应器空床停留时间16 h、进水COD≤600 mg/L、氨氮≤40 mg/L、TN≤45 mg/L的运行条件下,MBBR系统保持了长期稳定运行,出水水质满足了设计要求。该工程实例表明,在MBBR装置中少量投加粉末活性炭,是提高在用MBBR装置运行稳定性和处理效果的一个简单、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 冯振涛, 冯晓林, 黄天翼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144-14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服务区域水质情况和出水水质要求,东莞市某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选取了改良多级AO系统作为主要生化工艺,并考察了其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在污泥龄25.1 d、总停留时间18 h的工程条件下,本系统的改良多级AO系统能够高效脱氮除磷,保证主要污染物稳定去除,其中COD、BOD5、NH3-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2.04%、93.75%、97.56%、92.74%,出水均能稳定达标排放。本研究可以为实际生活中低C/N比的生活污水处理提供参考。
  • 工程实例
  • 赵白恩, 单保贞, 王维红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148-1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新疆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处理规模为5 000 m3/d,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A/O生化、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处理园区工业废水。着重介绍了工艺流程及特点、各处理单元的主要设计参数和投资运行成本等。稳定运行阶段,出水平均COD、NH4+-N、TN、TP、SS浓度分别为26.00、3.39、8.69、0.29、5.16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68%、89.83%、80.69%、95.23%、97.95%,优于一级A标准,可为该地区其他相关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 徐浩然, 王骁杰, 冯向东, 陈健, 鲁卫哲, 金鹏
    水处理技术. 2024, 50(7): 152-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燃煤电厂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的实际需求,设计研发了基于电化学氧化技术的氨氮废水处理系统,并应用于沿海某电厂。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处理该电厂全厂氨氮废水,对于氨氮浓度80~100 mg/L、氯离子浓度6 000~8 000 mg/L、pH不小于9.0的反应器进水,能够以过流处理的模式保证出水氨氮浓度小于1 mg/L且pH不小于6.0。系统出水含有较高浓度的余氯,可作为杀菌剂资源化回用至电厂冷却水系统,较原工艺减少经济成本119.93万元/年。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对同类废水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