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50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曾思雨, 韦纯忠, 王长兵, 张源翀, 蒋严波, 李甜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对TN、NH3-N、SS、TP均有稳定良好的去除作用,反硝化滤池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厂深度处理中。硫自养反硝化滤池因在药剂成本、污泥处置成本和低碳生产中的优势而成为当下研究热点,其复合滤料兼具过滤截留、挂膜材料和电子供体三种功能。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以S0、S2-、S2O32-为无机电子供体的硫自养反硝化滤池复合滤料的材料基本特性、污染物去除反应机理、优缺点、改性研究及工程实例等,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的硫自养反硝化滤池工程设计和复合滤料研究提供参考。
  • 张振博, 孙香莹, 许秋瑾, 王玉邦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7-1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世界各地区的饮用水源中广泛存在,饮用水处理厂通过多种处理工艺对饮用水源地的进水进行处理,从而生产供人类生活生产的饮用水。然而饮用水处理厂的一系列处理流程无法完全清除微塑料,同时,供水管网的运输、水箱水桶的蓄水存储等过程也可能会将微塑料引入水体中,导致微塑料在饮用水中不断被检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文中针对微塑料在水体中的污染状况,阐述了近年来微塑料在饮用水源地和饮用水中的污染特征和可能的污染来源,分析了不同的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对于微塑料的去除效果和影响因素,以及对微塑料的去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对当前饮用水处理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问题提出了建议。
  • 吴青芸, 黄畅, 李佳稳, 汤强, 张宏发, 李意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3-1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染料废水处理是实现染料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氧化石墨烯(GO)复合纳滤膜作为一种新兴的复合膜材料,因其具有渗透选择性易调节、抗污染性优良、制备简单可控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本文从分析染料废水的特点出发,重点总结了针对染料废水处理的GO复合纳滤膜的设计要求、制备条件、改性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张馨文, 佟凯, 鲁乐, 冯成业, 黄兆松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20-2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聚合氯化铝(PAC)是一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具有温度和pH适用范围广、污泥产量较低、除浊率高等优点,现已经工业化生产并广泛应用于各种污水处理。但是PAC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存在投加量高、絮凝效率低且易产生二次污染的缺点,使用后会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危害。本文介绍了PAC的生产过程及作用机理,并系统梳理了近年来PAC的改性复配发展及生产工艺优化进展,阐述了PAC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的现状,并对PAC的性能优化和生产流程资源化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研究报告
  • 刘望福, 李赓, 尹先清, 石东坡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26-3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电化学法对胍胶压裂返排液中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本实验采用Al和Fe极板作为电极材料。通过响应面法分析了反应过程,并考察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显示,Al极板在2.5 cm间距、135 mA/cm2电流密度下,经过120 min处理,可实现85.29%的COD去除率。响应面模型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模型的精确度和可信度均符合要求。去除COD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对于Fe极板,同样的极板间距和电流密度条件下,90 min处理后,取上清液进行60 min的二次电化学反应,并在每30 min加入40 mL H2O2。最终,COD去除率提升至97.65%,浓度降至80 mg/L,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00 mg/L)。
  • 王议, 刘晓聪, 江彩义, 杨郭, 李權, 邢波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32-3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提高Fe基/多孔碳催化活化过硫酸盐(PS)降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稳定性和拓宽pH操作范围为目标,采用“一步共混+高温煅烧”的方法将CoFe纳米颗粒封装在氮掺杂碳纳米管(NCNT)中制备了2CoFe@NCNT-36,并用于催化PS处理磺胺二甲嘧啶(SMZ)废水。结果表明:2CoFe@NCNT-36相比于单一活性金属而言,在最佳处理条件下(30 ℃,催化剂加量为0.2 g/L,pH 3~9,PS加量为1.0 g/L和SMZ初始浓度ρ0为20 mg/L),表现出良好的SMZ降解活性,30 min内去除率可达99%以上,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2CoFe@NCNT-36优异的催化活性归因于Co-Fe双金属与NCNT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组分之间的电子传递生成了更多的Co0,促进了降解过程中电子的传递。
  • 李微, 韩苗苗, 朱心雨, 梁威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38-4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印染废水有机物和重金属混合污染物难以有效去除的问题,本研究以鸡蛋壳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吸附剂,利用SEM、XRD和BET等方法分析生物炭理化性能,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最佳吸附条件,研究其对苯胺和Cu(II)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磁性鸡蛋壳生物炭的比表面积为改性前的3.98倍,孔隙结构及吸附点位得到优化,多方位提升生物炭的吸附性能。pH是最显著影响因素,pH和生物炭投加量的交互作用对Cu(II)和苯胺去除率的影响较大,最佳吸附条件为pH=6.0,吸附剂投加量0.015 g/mL,接触时间24 h,生物炭对Cu(II)、苯胺吸附容量为2.00、0.97 mg/g。MESBC对污染物的吸附过程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多分子层混合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MESBC具有较好的循环再生稳定性,重复利用次数不宜超过5次。
  • 邢晓轲, 邢鹏, 谷俊华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45-5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磺胺二甲嘧啶(SMZ)是废水内高频检出的难降解光谱类抗生素,广泛存在的SMZ对污水生物处理过程构成严重威胁。强化生物除磷工艺是污水厂普遍采用的技术,而SMZ对EBPR的影响的报道至今匮乏。本论文在中温和低有机质进水条件下考察了SMZ含量对EBPR工艺的影响,并探究了SMZ去除效率、污染物及营养盐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分析内聚物变化特征及微生物代谢规律揭示了高浓度SMZ抑制EBPR的作用机制。SMZ对EBPR的影响具有含量依赖性,低于1.0 mg/L SMZ未对EBPR产生显著影响,而高浓度SMZ抑制了EBPR对污染物和OP的去除。高浓度SMZ抑制了典型周期内COD的消耗、厌氧释磷及好氧吸磷。高浓度SMZ促进了胞外聚合物但降低了胞内聚合物PAH含量但促进了糖原质代谢。研究结果为EBPR处理含SMZ废水提供数据支撑。
  • 杨纪新, 刘玲花, 王学东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51-5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农村水体黑臭污染现象仍不容忽视。研究以海绵铁及斜发沸石为基质,分别按0/1、1/10、1/5及1/1的填充体积配比构建了四组柱反应器(Device-Ⅰ~Device-Ⅳ),考察了各反应器在连续流及潮汐流进水方式下对低C/N模拟农村黑臭水体中氮磷等污染物的脱除表现,并对作用前后的填料进行表征,分析了反应器内微生物的自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海绵铁可强化系统NO3--N及TP的去除效果,并在潮汐流下利于COD的去除。潮汐进水方式下,具海绵铁反应器的NO3--N及TP去除率均可分别超过98%及95%,Device-Ⅱ平均NO3--N及TP去除率分别可达99.66%及99.36%,COD最高去除率可达93.38%。系统NH4+-N的脱除依赖于斜发沸石的作用,潮汐进水促进了沸石系统的生物再生,可弥补连续流下氧缺乏及微生物作用低下对系统NH4+-N脱除的限制。
  • 刘悦, 万学立, 张弛, 包申旭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59-6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电容去离子技术(CDI)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节能脱盐技术,目前已逐步应用于处理重金属废水,其电极材料多为各种碳基材料制备,且CDI的电吸附效率与材料的特性有直接关系。本研究先采用2-甲基咪唑锌盐(ZIF-8)在N₂气氛下碳化得到的ZIF-8衍生多孔碳(ZDPC),然后与活性炭(AC)制备ZDPC/AC复合电极,并将该电极应用于吸附重金属废水中的Cr(Ⅵ)和Cu(Ⅱ)。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吸附效果受电极电压、溶液初始浓度和初始pH等关键因素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论文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在ZDPC/AC复合电极上的吸附以物理吸附和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并具有优良的电化学吸附性能。该电极在重金属污染废水净化方面有着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
  • 王颖楠, 郁金星, 刘克成, 范辉, 魏伟, 吴静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65-6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膜技术因分离效率高,占地小、易操作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含油废水处理。但油类的疏水性特征导致膜污染问题在含油废水处理过程中更加突出,膜通量衰减明显,严重影响了膜系统连续运行的稳定性。实验通过向聚丙烯腈纺丝液中添加醋酸锌和三乙氧基-1H,1H,2H,2H-十三氟-N-辛基硅烷提高碳化膜的亲水性和机械性能,制备出高导电、超亲水的柔性碳化膜。在-50 V/cm电压下,碳化膜做阴极,油水分离效率始终保持在99.97%左右。膜通量较不加电时提高了1.2倍,连续10个过滤周期后膜比通量仅衰减了5.2%,表现出卓越的油水分离性能和优异的稳定性。
  • 孟子棋, 唐婧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70-7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微藻规模化废水处理过程中污染物去除效果不稳定、采收困难及藻细胞油脂提取率低等问题,以磁性Fe3O4纳米颗粒作为强化剂和絮凝剂,考察其对微藻废水处理效果、藻细胞生物量和油脂含率及后续微藻采收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在20 mg/L浓度的Fe3O4 NPs作用下,斜生栅藻对污水中COD、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82%、93.25%和78.22%,小球藻生物量增加49.91%,总脂产量增加66.92%;投加30 mg/L浓度的Fe3O4 NPs可以在10 min内获得94%的小球藻收获率;当投加浓度增加到100 mg/L时,小球藻细胞的油脂含率由23.27%提升至38.66%,总脂产量增加68.38%。为制定集促进微藻净水效率提高、藻细胞生物量和油脂含率提升及藻细胞快速采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Fe3O4 NPs投加策略提供技术参考。
  • 韦毅, 李川溪, 张炜, 陈元涛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75-7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采用硫酸钛和聚硅酸合成了复合絮凝剂聚硅硫酸钛(PTSIS),并引入羧化壳聚糖(CPCTS)为助凝剂,通过一系列的絮凝实验,以颤藻水体的残余浊度、UV254与叶绿素a浓度(Chl-a)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絮凝剂对颤藻水体处理的絮凝性能。结果显示,Si/Ti 摩尔比为0.05、Ti投加量达到30 mg/L时的PTSIS絮凝性能最优,残余浊度为2.61 NTU,UV254与叶绿素a浓度(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79.1%与84.1%。引入羧化壳聚糖的量为1.6 mg/L并复合使用PTSIS后残余浊度进一步降低为0.67 NTU,UV254与叶绿素a浓度(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89.1%与95.7%,絮凝效果提升。pH对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PTSIS最佳絮凝pH为6,复合使用后絮凝剂在pH=5~7时均有良好的絮凝效果。Zeta电位的分析结果表明,网捕卷扫与吸附架桥作用是PTSIS拥有较好絮凝效果的主要原因。引入羧化壳聚糖后,Zeta电位值升高,电性中和能力提高,进一步提高了絮凝性能且电性中和、网捕卷扫与吸附架桥的协同作用为复配絮凝剂絮凝的主要机制。
  • 李友凤, 易睿, 方程, 商涛, 肖菡曦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80-8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沉淀法和水热法合成CeO2/MMT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RD、SEM、BET和UV-Vis DRS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织构特性和光吸收性能进行分析。在长弧氙灯照射下,模拟太阳可见光降解四环素,研究降解液pH、CeO2与MMT的质量比、催化剂用量及抗生素初始浓度等参数对CeO2/MMT光催化的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CeO2/MMT光催化氧化性能较CeO2的要好,且催化氧化反应宜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当CeO2与MMT的质量比为2时,取得良好的催化降解效果;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大,催化降解率增大,最佳催化剂用量宜为2.5 g/L;四环素初始质量浓度在0.02 g/L以下,降解效果较好;在最佳工艺条件下,CeO2/MMT对四环素的降解率达95%左右。自由基捕获实验发现,CeO2/MMT可见光催化氧化降解过程中•O2-和h+两个活性基团起主要作用,其催化性能稳定,重复使用效果较好。
  • 应用技术
  • 张启磊, 王力, 于卓阳, 曾明, 王昶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85-9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污泥减量化和弥补污水处理厂污水碳源不足,本文调查了臭氧与机械耦合工艺破解剩余污泥的溶解效率和产生高浓度污水的特性,使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进一步调查高浓度废水和碳源较低的市政污水混合共同生化处理的可行性以及出水水质。实验结果表明,臭氧与机械耦合工艺可释放出大量有机物污染物,在最佳臭氧投加量100 mg O3/g MLSS、搅拌速度800 r/min时,混合泥水的MLSS由7 500.0 mg/L下降到3 851.2 mg/L,污泥的溶解效率为48.7 %,其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总磷(TP)、总氮(TN)和氨氮(NH4+-N)分别由原来的28.0、0.8 、11.0 、2.0 mg/L增加到3 086.0、24.5、144.3 、48.8 mg/L。将这样高浓度污水视为碳源,回到系统,与低浓度的市政污水10:1的体积加以混合,其水质分别为COD:500.0 mg/L、TP:6.0 mg/L、TN:60.0 mg/L和NH4+-N:51.0 mg/L,经过好氧生化反应后,出水水质可达到COD:33.7 mg/L、TP:1.4 mg/L、TN:14.6 mg/L和NH4+-N:2.2 mg/L,去除率分别为93.3%、76.7%、75.7%和95.7%,从而说明,臭氧与机械搅拌耦合破解污泥的高浓度废水,不仅可以实现城市污水厂污泥减量化,而且还可以作为碳源,促进污水的有效处理,是未来污水厂污泥减量化自身消纳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王鸿博, 郑晓英, 王慰, 李魁晓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91-9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硫自养反硝化工艺对二沉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性能,以北京某再生水厂二沉水为进水,对比不同空床停留时间(EBCT)、温度对硝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探讨反洗恢复时间、产生气体情况、硫化物转化过程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硝酸盐负荷随进水流量增大而增加,EBCT为20 min对应的平均氮去除量为9.47 mg/L;低温下系统也表现出明显的脱氮效果,当进水水温为14 ℃时,EBCT为60 min反应器的氮去除量仍然可以维持在9 mg/L以上;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为独岛杆菌属(Dokdonella)、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daceae),独岛杆菌的主要作用是为硫杆菌创造缺氧环境,其相对丰度随停留时间降低而增加,硫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随停留时间降低而降低;反洗11 h后可恢复正常处理性能;收集气体进行分析,装置中发生反硝化过程使N2含量升高,EBCT>60 min时,系统内会发生硫歧化反应出现部分含硫副产物。
  • 马东方, 阳重阳, 黄少斌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98-10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缺氧池间歇气搅拌对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稳定性的影响,基于A2O工艺的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缺氧池采用间歇气搅拌和机械搅拌2种方式运行,对一体化设备的污泥沉降性和脱氮性能进行分析。缺氧池采用间歇气搅拌方式进行污泥混合,可以有效截留缺氧污泥,提高缺氧池污泥浓度,改善污泥沉降性。间歇气搅拌的缺氧污泥浓度可以稳定维持在6 807 mg/L,较机械搅拌运行时的缺氧池平均污泥浓度增加48.4%,而且间歇气搅拌的污泥体积指数(SVI)可以稳定保持在124 mL/g;此外,缺氧池气搅拌的间歇作用,延长了缺氧池的污泥停留时间,增强了一体化设备的缺氧反硝化能力,不仅可以降低出水TN,使得出水TN稳定达到8.29 mg/L,而且可以降低一体化设备的运行能耗,其平均运行能耗为0.59 kWh/m³,较传统的机械搅拌降低28.9%。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设备采用间歇气搅拌运行,在提高设备稳定性,减少设备维护,降低运行能耗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 王倩楠, 郭耀广, 关杰, 曹小高, 李响, 陈卫华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03-10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高盐化工废水有效处理是缓解工业用水压力的有效途径。以某化工企业机械蒸汽再压缩(MVR)处理后的高盐浓缩液为研究对象,利用真空蒸发技术对其进行蒸发冷凝处理,考查了真空度、蒸发温度、浓缩液初始pH对蒸发冷凝效果的影响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物截留率与真空度、蒸发温度呈反比,与浓缩液初始pH呈正比;酸化处理后,冷凝液BOD5/COD达到0.606,适合后续生物法处理达标排放;二次浓缩的有机物截留率、冷凝水收集量分别可达99.59%、663 g/L,每吨废水浓缩液至少可节省4 597元处置费用。本研究可以为高盐化工废水的污染控制和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陆王烨, 王昭月, 李向阳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08-11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厌氧-缺氧-好氧(A2O)+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实验,通过调整BAF水力负荷、曝气量等方式,探究不同条件下BAF对污水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4+-N)的去除效果。实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适度提升水力负荷有利于BAF提高COD的去除率,大部分情况下氨氮去除率能保持60%以上。短期进水负荷升高的冲击下,BAF的氨氮去除率快速降低,随着水力负荷的恢复,去除率也较快恢复。BAF停曝或曝气量小时,COD和氨氮去除效果不佳,恢复曝气后,去除率恢复较快。组合工艺中,A2O出水对于BAF处理效果起到重要作用,BAF具有硝化作用良好,短期抗冲击能力强的特点,进水负荷、曝气量要保持适当范围,以保证系统良好处理效果。
  • 郭有才, 雷旭阳, 丁淑杰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13-11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进水有机负荷对新型厌氧/好氧/缺氧工艺(AOA)工艺的影响,构建了新型AOA生物脱氮除磷反应器,通过控制进水COD考察了有机负荷率(OLR)对AOA工艺对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不同OLR工况影响下污泥特征及胞内聚合物的变化规律、微生物群落特征揭示了OLR对AOA工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进水OLR由200 mg/L提高至400 mg/L,AOA工艺具有良好的去除效率,COD、TN和SOP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93.6%~96.2%、82.45%~85.1%和94.2%~98.5%。进水OLR提高了污泥往胞外聚合物含量,且显著提高了PN含量。在进水OLR为400 mg/L时,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最大积累量为5.98 mmol/g,糖原质含量下降至6.03 mmol/g。OLR能影响AOA工艺内微生物群落结构,适量提高OLR促进了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在污泥内的占比。研究结果为AOA工艺处理不同进水OLR的废水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 傅椿惠, 宗永臣, 王俊, 李沛峰, 何彬吉, 金建立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18-12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高原条件下的污水处理效能有其自身特点且缺乏系统性研究,污水处理过程中各指标含量的随机变化可能带来的耦合性影响研究更属空白,实际污水中各指标含量的不确定性极大阻碍了该领域的研究,采用人工配水可以较好的解决该问题,但人工配水与实际污水之间不同的物质构成是否会影响高原生境下的污水处理效果又成为系统研究高原生境下污水处理效能的制约因素。为此,本文以高海拔A2O工艺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开展对该因素的初步研究,即对高原生境下人工配水和实际污水的处理效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原生境条件下的实际污水的处理效果总体优于人工配水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出水水质显著高于平原地区;人工配水在各项污染物的处理效能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稳定性。
  • 黄晓轶, 陶泽宇, 张丹宁, 焦晓飞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23-12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和低C/N废水为探究对象,通过控制进水诺氟沙星(NOR)的质量浓度,考察了NOR对MBBR处理低C/N废水效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机制。结果表明,低于0.04 mg/L NOR对MBBR运行过程内COD、总氮(TN)的去除影响不明显,而超过0.4 mg/L NOR抑制了MBBR的运行效能,且0.04 mg/L NOR已抑制TP的去除。NOR降低了胞外聚合物(EPS)含量,高剂量NOR提高了溶解型SB-EPS的浓度却降低了松散型LB-EPS的含量。NOR对硝化过程有利,促进了比氨氮氧化速率(SAOR)和比硝酸盐氧化速率(SNOR)但降低了反硝化过程,从而降低TN去除。超过0.04 mg/L NOR降低了MBBR内脱氢酶和氮转化相关的关键酶。研究结果为MBBR处理含NOR的低C/N废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焦梦, 王倩, 刘晶晶, 孙小沛, 任杰辉, 程文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29-13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探索乙酸钠、丙酸钠、葡萄糖和淀粉四种碳源条件下好氧流化床生物膜反应器(Aerobic fluidized bed biofilm reactor,AFBBR)内含氮污染物处理机制,并分析含氮污染物的时间沿程变化规律,揭示AFBBR系统内污水的脱氮机理。结果表明:丙酸钠碳源条件改善了AFBBR系统内污水处理效能,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3.1%、86.9%、81.3%和57.2%;以淀粉为碳源条件AFBBR系统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明显高于其他条件,而乙酸钠和丙酸钠显著增加了AFBBR系统内硝化速率(NR)和反硝化速率(DNR);时间沿程NH4+-N和TN的降解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丙酸钠>淀粉>葡萄糖>乙酸钠,最大降解速率分别可达3.3 mg/(L·h)和3.0 mg/(L·h)。
  • 经验交流
  • 李鹏, 肖建群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34-13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绿色低碳循环”确定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则。本文针对燃机电厂全厂废水零排放的要求,以南方地区某2×9H级燃机电厂为例,通过系统分析厂区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污水和其它工业废水的种类和水质特点,按质分类收集处理,统筹实现梯级利用;针对处理难度最大的末端废水浓缩减量及固化处理技术的零排放,设计采用“预处理+管式超滤+两级反渗透+MVR蒸发结晶”组合工艺,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
  • 高小波, 李有凡, 宋海东, 陈志华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39-14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高海拔地区污水处理厂存在水温低、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低等技术难题。以昌都市污水处理厂为例,系统说明了改扩建项目的工艺设计,以期为同类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污水处理厂所在城市海拔3 200 m,现状污水厂集约化布置且可用场地面积非常有限,占地面积24.5亩。设计规模为1.5万m3/d,其中扩建工程规模为0.6万m3/d,升级改造工程规模为0.9万m3/d;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设计采用“MBBR+磁混凝沉淀”处理工艺,在4.51亩的建设用地范围内,设计了高度集成的组合建构筑物,完成扩建工程;在占地面积为19.99亩的现状厂区,完成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已达标运行12个月,出水水质优于排放标准,且冬季运行良好、稳定达标。
  • 工程实例
  • 马亚敏, 王兴军, 刘红, 李宪索, 戚伟康, 王聪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44-14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核酸类药物生产废水中高浓水废水生物毒性强的特点,首先采用臭氧氧化大幅度消减毒性后和低浓度废水混合,采用水解+A/O+浸没式MBR组合处理工艺进行处理。水解过程中加入零价铁来提高水解效率;浸没式MBR采用多巴胺修饰的纳米平板陶瓷膜,具有亲水性强,膜通量大,化学清洗频率低等优点。整个污水站除臭系统采用碱喷淋+生物除臭+活性炭吸附的组合工艺。长期工程调试运行效果表明,出水水质优于《废水综合排放标准》(DB 12/356–2018)(天津市地方标准)表2中的间接排放标准,即COD≤500 mg/L, BOD5≤300 mg/L, 氨氮≤45 mg/L, 总氮≤70 mg/L,SS≤400 mg/L。经过核算,水处理运行费用为9.8元/m3
  • 杨德敏, 张烨, 袁建梅, 廖新睿, 阚涛涛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48-1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气田开发废水组分复杂、有机污染物浓度高、盐度高、色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采用强化混凝+气浮分离+臭氧催化氧化+膜分离+MVR蒸发工艺对气田开发废水进行处理。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气田开发废水降解性能良好,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处理出水COD、氯离子、SS、氨氮、石油类分别为20.5、10.8、9.0、1.5、0.7 mg/L,总去除率分别达到99.77%、99.94%、99.68%、98.73%、99.75%,各项水质指标均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要求(其中氯离子质量浓度优于《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190-93)一级标准)。
  • 曾正仁, 牟菁, 白华清, 孙政
    水处理技术. 2024, 50(9): 152-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宜宾市杨湾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由6×104 m3/d扩容至12×104 m3/d,出水水质提升至《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2311–2016)。针对用地受限和排洪暗渠从厂区中间穿过的实际情况,从工艺选择、总图和构筑物布置角度优化设计。污水处理采用“A2O-MBBR-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二期生化池和二沉池布置在排洪暗渠上方;加大生化池有效水深和滤池滤层厚度;二次提升泵井、反硝化深床滤池及配套设施集约化组合布置。实际运行效果显示,出水COD、BOD5、NH3-N、TP、TN、SS平均值分别为8.37、2.87、0.08、0.15、5.29、2.56 mg/L,稳定达到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