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丁士元, 刘一明, 刘勇, 刘军, 侯立安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1-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化工行业产生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此类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污染物种类多、性质差异大、毒性大,存在巨大的环境风险。本文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核心论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处理,综述了国内外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现状。该领域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热点集中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零排放”、资源化利用、膜处理、生化-物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并结合现有问题从组合工艺高效处理废水与低成本资源化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包括:1)针对性组合工艺发展,因地制宜实现高浓度有机废水高效、绿色、低价处理;2)开发新型水处理技术,实现低成本、低碳化、高效率工艺升级;3)提升资源化效率,实现水、盐、贵金属和高值有机物甚至是过程中产生热能的回收利用,提升低值废盐等的高值利用;4)模块化和智能化,结合人工智能等实现处理单元模块化、智能化等,升级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
  • 王盛哲, 张智宝, 卫皇曌, 崔彤, 孙承林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6-1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高度集中化的城市或工业园区容易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对城市环境及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但常规的处理工艺无法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造成的超标污染物,如何采用有效的应急处置技术,在最短时间有效去除污染物,并且技术具备快速进场属性,已成为当前环保领域所面临的新课题。生物酶催化作为一种低成本、低能耗的技术在废水处理领域已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综述了酶催化在废水处理和污泥处置方面的优势,总结了当前酶催化应用研究的固定技术与研究进展。
  • 孙静宇, 梁莉莉, 潘欢迎, 徐佳丽, 郑珍珍, 刘鑫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13-2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壳聚糖优异的无毒性、生物相容性、由于丰富的官能团而具备的较强吸附性以及成本低廉的特点使其有望成为潜在的优良吸附材料。但未改性的壳聚糖在酸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吸附性能弱,通过与其他材料复合可以增加壳聚糖的吸附位点、力学强度,复合后的材料能够适应不同条件下的废水吸附环境。本文论述了当今热点的壳聚糖/磁性纳米颗粒(CS/MNPs)、壳聚糖/氧化石墨烯(CS/GO)、壳聚糖/粘土矿物(CS/CM)、壳聚糖/生物炭(CS/BC)等壳聚糖/无机复合吸附剂特性和优势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这几种复合材料对常见重金属的去除现状进行了综述。
  • 研究报告
  • 王家宏, 梁林青, 芦天姣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21-2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半焦(SC)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对其进行活化,制备出中孔半焦活性炭(SAC)吸附剂去除水中苯酚。考察了初始浓度、接触时间、溶液pH、共存盐离子及有机物等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前后的SAC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25 ℃条件下,SAC对苯酚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量为271.55 mg/g,吸附效果明显优于SC(39.34 mg/g);吸附动力学遵循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在前50 min具有较快的吸附速率;苯酚初始浓度为250 mg/g时,动态吸附量为159.86 mg/g,苯酚出水浓度低于0.5 mg/L。SAC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苯酚的有效吸附pH范围为3~9,且当溶液中存在高盐/有机物时,SAC对苯酚的吸附量稳定在165 mg/g。采用过硫酸钾氧化法对饱和半焦活性炭(ASAC)进行再生,当溶液pH为5,过硫酸钾(KPS)浓度为0.75 g/L,再生时间为4 h时,再生效果最优,SAC经三次循环再生后对苯酚的吸附量达到72 mg/g。吸附前后SAC表征结果表明:SAC去除苯酚主要是通过含氧官能团与苯酚之间产生的π-π相互作用力。活化后的中孔半焦活性炭对复杂水体中的苯酚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且可通过过硫酸盐氧化再生,其在含酚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王雨, 付红燕, 陈莹莹, 胡丹, 冯旭东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27-3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Mg2+和Li+的有效分离是从盐湖卤水中提取锂资源的主要挑战。本工作基于接枝改性的方法,先在聚合反应中引入1-(2-吡啶基)哌嗪(PDP),构筑含吡啶基团的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再用溴乙胺(BEA)对吡啶基团进行季铵化反应,使吡啶基团转化为季铵盐基团,得到荷正电的季铵盐类纳滤膜(TFC-PDP-BEA膜)。通过考察PDP浓度、BEA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参数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探究最佳的改性制备条件。TFC-PDP-BEA膜在最优条件下MgCl2、LiCl截留率分别达到90.21%、40.78%,分离因子为6.05,水渗透通量为37.27 L/(m2·h)。本工作建立了一种新的聚酰胺复合纳滤膜表面荷正电改性的方法,从而提升膜的锂镁分离性能,为纳滤膜在锂镁离子分离领域提供技术参考。
  • 欧红香, 邓林蕾, 孙伟凯, 陈子威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34-3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四硼酸钠(STB)改性ATP,引入硼酸基团提高了材料对染料的选择性,后与壳聚糖(CS)和羟乙基纤维素(HEC)交联,制备STB-ATP@CS-HEC气凝胶,用于去除罗丹明B染料(RhB)。理化表征结果表明,该气凝胶具有良好的溶胀性,60 min达到溶胀平衡,溶胀率为1 172.5%。基于准二级模型、Temkin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气凝胶对RhB染料的吸附行为,主要是化学多分子层吸附。在303 K时,将20 mg材料投加到50 mL初始浓度为250 mg/L的RhB染料中,吸附量178.83 mg/g。材料有良好的吸附再生能力,在染料废水处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周珊, 郑展望, 宋成芳, 余兵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40-4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猪粪生物炭过滤进行预处理,考察了猪粪生物炭过滤对沼液超滤时膜通量的影响,同时监测分析其对透过液的基本水质指标、超滤污染膜的表面微观形态和膜污染物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预处理组比对照组的膜通量提高了12%,猪粪炭过滤可去除21.64%的悬浮物,生物炭和超滤膜联合使用,膜透过液中的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全氮、全磷、总有机碳的去除率均有所提高,分别为28.49%、17.71%、18.26%、24.97%、13.53%,悬浮物浓度为62.76 mg/L。扫描电镜图显示污染膜表面的污垢粗糙松散,而对照组的污染膜表面滤饼层更密实。对照组污染膜清洗液中UV254的值和TOC浓度均大于预处理组污染膜,无机离子浓度也大于预处理组污染膜清洗液。研究结果说明由于猪粪生物炭过滤预处理吸附截留了沼液中的污染物和生物炭颗粒对膜污染物结构组成的影响作用,有效的减缓了沼液超滤膜分离过程中的膜污染发生。
  • 吴磊, 安智晖, 朱艳, 苏康杰, 樊静, 贾仕奎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47-5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高温煅烧法制备二氧化钛(TiO2),高温煅烧法制备石墨相氮化碳(g-C3N4),再将不同质量份数比的TiO2和g-C3N4粉末充分球磨后煅烧获得TiO2/g-C3N4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荧光光谱分析和紫外-可见光谱仪对TiO2/g-C3N4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晶体结构、化学键结构、荧光强度和吸光度进行分析,并给出了TiO2/g-C3N4对罗丹明B的紫外光催化机理。结果表明,在250 W紫外光照射下,光照时长为150 min时,罗丹明B在纯g-C3N4作用下的降解率为79.95%,其在纯TiO2中的降解率仅为70.52%;而质量份数比为1:3的TiO2/g-C3N4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到94.42%;在回收试验中,相同的紫外光照强度下,光照时长50 min时,质量份数比为1:2的TiO2/g-C3N4复合材料回收5次时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90.33%,回收10次其降解率仍达89.5%。
  • 谢思蕾, 张博, 宣铿, 李南林, 丁燕, 高柏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53-5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经济高效降氟并保留有益组分是含氟温泉水提质为安全饮用水亟待解决的难题。以庐山温泉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食品级碱式碳酸镁(FGBMC)作为降氟剂,研究碳酸镁吸附温泉水中氟的机理与效果,以及振荡时间、投加量、振荡频率等主控因素对降氟效果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FGBMC降氟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能有效保留水体的有益组分。最佳方案为FGBMC投加量1.9 g、温泉水30 mL、T=25 ℃、在100 r/min的振荡条件下振荡60 min、随后静置30 min,F-符合医疗价值浓度(>1.0 mg/L)和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1.5 mg/L);有益组分H2SiO3、Sr、Li浓度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标准,降氟提质效果良好;FGBMC对F-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化学吸附;表征结果表明,F-与FGBMC表面之间存在离子交换反应和络合反应;模拟结果表明,有益组分F、Li主要以F-、Li+形态存在,Si以SiO2、HSiO3-、NaHSiO3形态为主,Sr以Sr2+、SrCO3、SrSO4形态为主,pH值变化会引起Si、Sr主要形态转化。
  • 任杰辉, 裴垚, 谢奇奇, 程文, 惠佳瑶, 刘蓝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59-6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印染废水微氧水解酸化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微氧浓度对印染废水水解酸化效率及产酸效率影响,分析了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及代谢功能,结合冗余度分析(RDA)解析微氧浓度、水解酸化效率、微生物组成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印染废水微氧水解酸化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微氧浓度提高了印染废水的水解酸化效率,在微氧0.1~0.3 mg/L条件COD、聚乙烯醇(PVA)和脱色率分别高达41.40%、34.03%和76.96%,且可生化性(BOD5/COD)从0.36提升至0.56;微氧浓度提高了水解酸化过程中Acid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在微氧浓度0.1~0.3 mg/L条件水解酸化相关的功能微生物的丰度较高;微氧条件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降解和高分子化合物降解功能丰度较高。这些研究可为印染废水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 段旭, 艾伟, 宋海东, 杜红霞, 张军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64-7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简便的一锅煅烧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碳基催化剂,该催化剂为包裹Fe3C颗粒的氮掺杂碳纳米管(Fe3C@NCNTs)。利用多种表征手段探究了材料的晶格结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和磁性能,该豆荚状磁性碳纳米管的特定结构既有利于电子转移,又能防止Fe3C在溶液中溶解。将其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典型胃药雷尼替丁(RNT)。当煅烧温度为800 ℃时,Fe3C@NCNTs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得出在RNT初始浓度为10 mg/L,催化剂投加量为0.3 g/L,PMS浓度为0.5 mmol/L、pH=7时,Fe3C@NCNTs-800/PMS体系30 min内对RNT的降解效率达到97.68%,反应速率常数达0.127 1 min-1。此外,循环实验表明热处理有利于重塑Fe3C@NCNTs的催化活性且对其晶型无明显影响。活性氧物种淬灭和捕获实验表明·OH、·SO4-、·O2-1O2共同参与了RNT的降解,提出了该反应体系可能涉及的电子转移机理。
  • 李碗碗, 黄智, 阮子欣, 杨凌, 蒋艳红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71-7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氯化镧为改性剂,采用浸渍法合成镧改性香蕉秸秆材料(LaBS),对磷进行吸附研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探讨了初始溶液浓度、温度、pH和共存阴离子对LaBS吸附磷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比表面积(BET)、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技术对LaBS的理化性质和吸附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LaBS在360 min可以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受多步骤控制;最大吸附量为125 mg/g;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曲线,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机理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热力学参数ΔG<0,是一个自发进行的过程。微观分析表明,LaBS吸附机理主要为其表面的氢键和羟基等官能团与溶液中的磷酸根进行交换反应。
  • 关作鹏, 赵方波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77-8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亚氨基二乙酸螯合树脂(CH90)为基体,利用聚多巴胺(PDA)作为交联剂,将聚乙烯亚胺(PEI)接枝到基体表面上,制备了一种对锌离子同时具有高吸附和易再生特点的新型改性树脂(CH90-PDA-PEI),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阴离子交换树脂(717)相比,在278 K时,CH90-PDA-PEI对Zn(II)的最大吸附量为160.4 mg/g,选择性分离因子为159.31。在使用实际钢厂废水进行动态吸附测试时,CH90-PDA-PEI的吸附性能相比717树脂提升了26.9%,而再生时用水量减少了6.7%,且在循环测试时可以保持稳定的性能。
  • 刘玲玲, 俞诗敏, 刘虎, 陈鹏, 黄璐玫, 邹建平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83-8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农药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具有化学需氧量(COD)高,毒性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可生化性极差等特点,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污染土壤和水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传统处理方法难以高效处理农药废水。本研究构建了以四氧化三钴(Co3O4)作电阳极、钼酸铋(Bi2Mo3O12)作电阴极的电催化耦合臭氧氧化(Bi2Mo3O12/Co3O4/O3)的高级氧化工艺。在pH为6,臭氧浓度为28 mg/L、电流密度为30 mA/cm2条件下,能够实现农药废水的高效处置,并以农药废水中典型的阿特拉津(ATZ)作为模型污染物,猝灭实验表明Bi2Mo3O12/Co3O4/O3体系中活性物种为·OH。·OH定量实验表明反应60 min后Bi2Mo3O12/Co3O4/O3体系中·OH产量最高且为2.48 mmol/L。Bi2Mo3O12/Co3O4/O3体系的阳极和阴极协同产生·OH。本研究为实际农药废水的处理方法提供新思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指导意义。
  • 应用技术
  • 任珺, 武潮辉, 杨埴, 王若安, 杨莉萍, 陶玲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90-9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700~1 000 ℃的高温下烧结制备了不同种类的铁碳微电解填料,通过静态实验表明,掺杂铝粉的铁碳微电解填料投加到生活污水中有显著的处理效果,NH4+-N、COD和TN分别达到了6.18%、44.18%和6.86%,去除效果优于其他填料。掺杂铝粉的铁碳填料在TP的去除率为33.45%,低于掺杂碳酸镁的铁碳微电解填料35.53%的去除率。但是,根据综合处理效果来看,处理生活污水最佳的填料为掺杂铝粉的铁碳微电解填料。将掺杂铝粉的铁碳微电解填料投加到挂膜成功的生物膜反应器中,结果表明,投加铁碳微电解填料的生物膜在NH4+-N、COD、TN和TP的平均出水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5%、89%、79%和81%。
  • 杨畅畅, 于海琴, 冯瑞琦, 韩溪童, 孙贺, 范思辰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97-10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受传统氨氮处理工艺限制,电厂生活污水常出现氨氮难达标问题,从而需要投入大量外加碳源,这一过程会造成碳排放和处理成本的增加。本研究使用NaOH改性活性炭电极,应用在传统生活污水生物处理(AAO)之后进一步去除氨氮(后脱氮),此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外加碳源、除磷药剂以及深度脱氮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操作条件:电压1.2 V、进水流量37 mL/min、初始氨氮质量浓度6.138 mg/L下,改性后氨氮去除率达到64.31%;TN、TP、电导率去除率达到45.38%、62.08%和89.38%;CDI的加入使得传统生物处理过程无需外加碳源和除磷药剂即可达到出水标准,成本下降了0.4元/m3,出水作为电厂回用水可节省2 000元取水费用;对吸附过程进行碳排放核算,在电厂生活污水日处理量为450 m3/d的情况下,CDI装置的加入平均每天可以减少738.25 kgCO2的排放,具有良好的减碳效益。此外,该技术可推广应用于居民小区等建筑做回用水,每天可节省256元污水处理费用,并且具有同样的碳减排效益。
  • 黄鑫, 谭佩阳, 侯志勇, 谢永宏, 于晓英, 李阳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102-10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强化人工湿地的脱氮效能,本研究以地表流人工湿地系统作为对象,试验选取南荻、美人蕉和玉米芯作为外加碳源脱氮材料,探讨在相同进水浓度下各碳源材料为1、1.5、2 g/L时对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三组脱氮材料实验组去除NO3--N的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系统运行前期实验组NO3--N平均去除率高达99.5%;实验组系统出水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的各浓度均低于其进水浓度,并没有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且在平稳期实验组总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三种植物可以作为外加碳源脱氮材料;1、1、1.5 g/L分别为南荻、美人蕉、玉米芯的最适添加量,污水中TN浓度分别降到(4.50±0.10)、(3.75±0.29)、(2.28±0.27)mg/L,TN去除率分别可达到64.0%、70.0%、81.8%,适量添加湿地植物碳源,有利于提高地表流人工湿地脱氮效率。
  • 任宝玉, 钱超鸿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108-11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间歇性投加亚铁(Fe(II))对陶瓷膜膜生物反应器(MBR)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以合成废水作为原水,系统考察了当Fe(II)的投加量为Fe(II)/P=1和2(摩尔比)时,MBR的出水水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相关功能基因拷贝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投加Fe(II)可有效去除出水总磷(TP)和总氮(TN),与对照组相比,当投加量为Fe(II)/P= 1和2时,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4.40%和18.60%,T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30%和6.50%。实验进一步研究了Fe(II)对优势菌群和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投加Fe(II)可以通过提高脱氮(Dechloromonas、Hyphomicrobium、Nitrospira、ZoogloeaAcinetobacter)和除磷(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微生物的相对丰度、脱氮相关功能基因拷贝数(AOB-amoA、narGnirK/nirSnorBnorZ)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效能。采用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在Fe(II)/P=2条件下,Fe(II)可以通过促进反硝化过程的酶(NR、NIR、NOR和N2OR)的相对丰度提高脱氮性能。综上,当投加量为Fe(II)/P= 2时,可通过影响脱氮除磷过程中关键功能基因拷贝数及生物群落结构,强化陶瓷膜MBR系统生物脱氮除磷性能。
  • 韩卫萍, 盖磊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114-11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农村低C/N污水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率差的问题,以倒置A2/O耦联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为探究对象,通过控制进水污染物浓度,在中温条件下考察了有机负荷(OLR)对倒置A2/O耦联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低C/N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OLR由150 mg/L提高至450 mg/L时,总氮(TN)和溶解性磷酸盐(SOP)去除率分别由67.6%和86.6%提高至72.4%和94.3%,进一步提高OLR降低了组合工艺对污染物和营养盐的去除。此外,OLR能影响新工艺内污泥特征,提高OLR促进了胞外聚合物(EPS)分泌,尤其在OLR为600 mg/L组别内,EPS含量提高至139.6 mg/g。进水OLR对缺氧池内EPS的影响要大于其对厌氧池内EPS的影响。OLR能影响新工艺内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相关关键酶的活性,当OLR为450 mg/L时,污染物和营养盐去除相关关键活性酶最强。研究结果为农村低C/N污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潘雷, 王琳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120-12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考察不同运行参数对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工艺处理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最佳HRT为4 h,硝化液回流比为100%,投加乙酸钠调节COD/TN为5。在上述最佳条件下,采用CEPT污泥发酵液作碳源各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相较于乙酸钠虽然都有所降低,但是基本能够满足出水要求;发酵液的平均比反硝化速率仅仅略低于乙酸钠,这进一步证明了发酵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表明Y-A组中的绿弯菌和放线菌比F-A组高,这可能能解释乙酸钠的脱氮效果优于污泥发酵液;功能分析表明F-A组与Y-A组各代谢通路丰度相当,Y-A组的napAB+narGHI、nirKS相对丰度比F-A组略高,这可能是添加乙酸钠相较于CEPT污泥发酵液具有更强的反硝化性能的原因之一。
  • 朱榕鑫, 王胤, 吴嘉利, 赵志勇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128-13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絮凝强化连续流类颗粒污泥工艺对四川省某乡镇污水厂进行了生产性改造试验研究,基于侧流运行模式,评估了该工艺对于进水浓度低、水质和水量波动大的适应性、最佳运行参数和实际处理效果。研究发现,通过复合絮凝剂的投加,污泥的自聚集和颗粒化特性逐渐显现,菌胶团的宏观粒径以及颗粒密度显著增大,当系统污泥浓度控制在7~8 g/L时,污泥粒径可稳定维持在200 μm,相较于传统絮状污泥,沉降性能得以大幅提高。当回流比为200%,溶解氧控制在1~2 mg/L,采用5 mg/L CPAM + 60 mg/L PAC的絮凝剂复配组合时,出水COD、NH3-N、TN、TP平均浓度分别为25.84、0.55、9.01、0.11 mg/L,均满足《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2311–2016)要求。
  • 胡佳欣, 成璐瑶, 马瑞瑞, 曾萍, 董纪民, 马云霞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133-13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某化学合成类制药厂的废水主要包括生产废水和厂区生活废水两大类,针对该厂区的污水处理,设计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CASS工艺处理综合废水,设计处理水量为3 000 m3/d。经该工艺处理后,废水中COD、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87.0%、82.3%,处理后的出水可以满足排放至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浓度要求,为高浓度制药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条参考途径。
  • 王钠, 刘鹏宇, 杨斌国, 蔺宏铭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139-14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并启动MABR耦合AO工艺反应器,探讨耦合工艺对高原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考察不同运行条件下耦合工艺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硝化液回流比为200%,连续运行下耦合工艺对COD、总氮、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17%、71.35%、89.45%。通过微生物群落分析可知,改变水力停留时间和硝化液回流比对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有所增加,生物膜内含有多种硝化及反硝化菌群,各菌群协同作用实现高效脱氮。
  • 工程实例
  • 沈林叶, 曹奕挺, 徐璐, 于沛涵, 孙诗雨, 黄新文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145-14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碱度高、COD高和较差的生物处理性能是碱减量废水处理的主要难点,是常见的难处理废水。以浙江某涤纶织物企业为例,生产过程废水日处理总量2 000 m3,其中碱减量废水日处理量200 m3,综合废水日处理量1 800 m3。企业采用酸析-Fenton预处理碱减量废水,混凝沉淀-水解酸化-A/O处理综合废水。该废水处理系统对COD、BOD5、SS、氨氮、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8%、96.7%、92.5%、76.3%、76.2%,出水水质优于GB 4287-2012规定的间接排放标准,运行成本为6.62元/m3
  • 梅小乐, 南艳霞, 杨志强, 刘东, 段楚琴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148-15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多段AO+MBR工艺对中国北方寒区城市某污水厂出水TN波动大、尾水外排容量低等问题进行提标改造。多段AO可以实现TN的高效去除,而MBR+臭氧催化氧化则可以实现COD、NH3-N的有效控制,从而达到稳定出水的目的。提标改造后实际运行数据表明:出水COD和NH3-N、TN、TP、SS检测均值分别为26.60 mg/L和0.29、7.59、0.38、5.32 mg/L,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其中NH3-N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III类水标准ρ(NH3-N)≤1.0 mg/L),TN稳定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ρ(TN)≤15 mg/L)。
  • 晋存田, 刘政, 王文菊, 戚伟康, 宋建阳
    水处理技术. 2025, 51(1): 152-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三元软包锂电池企业产生的废水能否达标处理,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生产及可持续性发展。以江西某地实际工程为例,实际总产水300 m3/d,设计规模为370 m3/d。产生的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正负极生产废水和电芯拆解废水,具有COD高,难生物降解以及含有氟化物、总镍、总锰和总钴的特点。工程运行结果表明:经过两级混凝+厌氧的工艺处理后的污水,再和厂区其他污水混合后经过接触氧化池+MBR工艺组合处理,出水水质优于≤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484–2013)表2中废水间接排放标准。整个处理系统长期运行稳定,操作简单,两性离子纳米平板陶瓷膜MBR具有膜通量大的优点。经过核算,处理费用为5.7元/方。本案例的长期稳定达标可为同类企业的废水处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