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10
  

  • 全选
    |
    综述述评
  • 张铁坚, 周彪, 马岚, 刘俊良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1-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重力收集、真空收集)、处理(一体化技术与源分离技术)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类型及工作原理,阐述了各过程中关键问题与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了影响各工艺处理效果的因素。并以技术经济适用与碳减排为目标导向,结合工程实例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过程碳排放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较于重力收集,真空收集在投资、碳排放、运行等方面优势明显;相同规模下各处理工艺总体碳排放水平有很大差异,碳排放水平:人工湿地<源头分质处理<接触氧化一体化<生物转盘<AAO一体化。以期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低能耗治理相关工作研究及工程提供经验。
  • 韦涛, 滕大鹏, 哈力米拉·艾尔克, 杨修洁, 李鹏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8-1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水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反渗透膜技术因其节能高效成为重要的水处理手段。典型的反渗透膜具有三层聚合物复合结构,由于聚合物是典型的粘弹性材料,随着应用压力的增加,膜的压实效应成为限制其性能的重要因素。膜的压实形变导致膜通量衰减,能耗升高,甚至导致膜失效。本文综述了关于反渗透膜出现压实效应的主要观点,包括支撑层、分离层和两者界面的变形,以更深入地理解反渗透膜在高压条件下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同时系统性的梳理了提高膜耐压性的方法,通过探讨可能的发展趋势,展望了耐压反渗透膜的未来发展。
  • 王东琦, 秦璐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14-2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污水处理厂传统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常因进水碳源不足导致除磷性能不佳,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近年来,利用污泥厌氧水解发酵产生额外“内碳源”的侧流EBPR(S2EBPR)工艺因其在低碳源进水条件下仍可取得高效稳定的除磷性能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归纳总结了S2EBPR工艺的主要构型及其除磷性能的影响因素,梳理了工艺生化反应过程及功能微生物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工艺的重点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推动针对该工艺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污水绿色低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
  • 李伟, 殷进, 尤兴萌, 邓奥文, 张奎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22-2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超声技术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超声空化产生三个区域:气泡内部、气液界面和本体溶液,为有机物的降解提供了适宜的物理化学环境,但降解效率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超声频率及能量、温度、pH和空化气体等。因此,利用超声与臭氧氧化、电化学氧化、光催化氧化、芬顿技术联用产生协同作用,能够更加高效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此外,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超声及其联合技术处理水体中各种有机染料、农药和抗生素等典型的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 高康健, 杨紫怡, 钟海红, 陈宋璇, 杜国山, 孙航宇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29-3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三维电芬顿技术的发展过程,综述了三维电芬顿技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其调控策略,总结了三维电芬顿技术在对抗生素废水、农药废水、垃圾渗滤液等难降解的有机废水进行处理时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提出三维电芬顿技术目前存在的颗粒电极金属离子脱稳析出、颗粒电极吸附污染物后性能下降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应探索颗粒电极的再生以及循环利用,提高颗粒电极负载率。
  • 研究报告
  • 朱俊杰, 刘高峰, 洪馨怡, 李成才, 朱海霖, 刘国金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37-4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相转化多孔膜材料具有孔洞多、比表面积大等特性,除了被用作分离膜外,还可充当含油废水处理的载体材料,表现出多用途性。本研究提出将金属硫化物Cu2FeSnS4纳米粒子共混于聚醚砜(PES)树脂组成铸膜液,经相转化法制备亲水性良好的PES多孔膜。分析Cu2FeSnS4纳米粒子的基本性能,研究Cu2FeSnS4纳米粒子共混对Cu2FeSnS4/PES膜孔结构和油水分离效能的影响,并基于Cu2FeSnS4纳米粒子的光芬顿特性探究了Cu2FeSnS4/PES膜的通量恢复性能及Cu2FeSnS4/PES膜对亚甲基蓝染料(MB)染料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Cu2FeSnS4/PES膜相比于纯PES膜水接触角由80.31°降低到56.52°;渗透通量提高48.2%,达到321.63 L/(m2·h);油水分离率高达97%。经光芬顿处理的Cu2FeSnS4/PES膜通量恢复率高达93%。此外,Cu2FeSnS4/PES膜对MB的降解效率可在9 min内达到99%。该研究为多功能PES膜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井江心, 刘洋之, 黄鹏, 马军伟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44-4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腐植酸包覆纳米零价铁(nZVI-HA)材料,并以典型抗生素-环丙沙星(CIP)为目标污染物,探究了nZVI-HA对水中CIP的去除性能及影响因素(pH、初始浓度和Cu2+)。结果表明,nZVI-HA(粒径为78.4±28.2 nm)表面粗糙并附着有细小颗粒,其中铁主要以Fe0的形态存在。nZVI-HA可有效去除水中CIP,并实现CIP的还原脱氟。动力学过程显示nZVI-HA对CIP的去除存在快速和慢速两个阶段。在pH=5.0时nZVI-HA对CIP的去除性能和脱氟效率优于pH=7.0和pH=9.0的条件。同时,增加反应初始CIP浓度,有利于提高nZVI-HA对CIP的单位去除量。结合氟离子生产率和总有机碳去除率,推测nZVI-HA对水中CIP的去除包括降解和吸附过程。最后,水中Cu2+可在nZVI-HA表面吸附-还原为Cu0,组成Cu-Fe双金属原电池,加速CIP的去除与脱氟。
  • 陈晓敏, 颜国华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50-5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污泥和中药熬制药渣(PR)的资源化利用效率,构建了污泥和PR嗜中温厌氧消化系统,探究了次氯酸钙(CH)对污泥和PR厌氧消化效能的影响并揭示相关作用机制。结果表明,CH有效提高了共消化系统甲烷产量,且CH的剂量为9%(以质量计)时,最大甲烷产量为120.5 mL/g VSS。CH有效提高了共消化底物溶出过程,提高水解速率,CH组别内溶解性COD的最大值为2 315~3 348 mg/L,显著高于空白组。CH能促进挥发性脂肪酸(VFA)积累,并改变了发酵类型。CH提高了共消化底物的减量率至28.5%~31.2%。酶活性分析CH促进了水解和酸化过程关键酶活性,提高了厌氧消化效率。研究结果为污泥和PR的高效资源化提供一定借鉴。
  • 陈韦材, 李文婷, 荣宇韩, 周莹莹, 张干伟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55-60.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新能电池厂生产锂电池负极材料过程中污染的反渗透膜并进行了清洗效果的研究。通过对污垢层进行分析,发现废弃膜表面主要污染物为石墨、有机溶剂残留物和无机盐。选择化学清洗剂次氯酸钠(NaClO)、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柠檬酸,分别代表碱性溶液、金属螯合剂、表面活性剂和酸性溶液,来对废弃膜进行组合清洗。结果显示,使用NaClO作为前置清洗剂在所有的清洗组合中获得最高的清洗效率,以NaClO作为前置清洗剂,EDTA-2Na作为后置清洗剂结合超声的清洗效果最好,纯水通量上升203%,清洗后的膜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和表面形貌基本接近新膜,污垢得到了有效的去除。还对不同顺序组合清洗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为废弃反渗透膜的化学清洗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 袁道迎, 徐振佳, 陈中明, 颜素, 张雪英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61-6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水热碳化法处理印染污泥以提高其脱水性能,并在此基础上采用KOH活化联合高温热解法将水热碳化产物制备成污泥活性碳,探究其对碘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过水热碳化处理后(温度180 ℃,反应时间4 h),预酸化污泥(pH=5.0)的结构破坏、细胞破碎、固体颗粒和水分结合形态改变,含水率从~85%降至<45%,脱水性显著提高。基于正交实验,污泥活性炭最优制备条件为:热解温度550 ℃、KOH浓度0.5 mol/L、KOH活化时间2 h。该条件下,污泥活性炭比表面及其对碘离子吸附值分别达到626.36 m2/g和547.8 mg/g,比未经水热碳化预处理污泥分别提升了55.51%和43.85%。总之,本文研究为剩余污泥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 詹畯伟, 杨流赛, 戈根武, 彭思艳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68-7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苯酚及其衍生物经常通过废水排放到环境中,并可能造成不可预测的环境危害和风险,因此光催化去除苯酚及其衍生物已经受到广泛关注。首先通过简单水热法合成多孔ZnO纳米片,然后通过光沉积还原法制备Ag/ZnO催化剂,以苯酚光催化降解为探针反应研究Ag/ZnO的光催化性能,并探究了不同Ag负载量对光催化活性影响。采用XRD、SEM、TEM、BET和UV-vis等仪器对样品进行微观结构和光催化性能表征。结果表明,ZnO纳米片具有六方纤锌矿、高结晶性和高孔隙结构,Ag纳米颗粒高度分散在ZnO纳米片上,尺寸小且均一。Ag负载量为1%的Ag/ZnO(1%Ag/ZnO)催化剂在紫外光照下对苯酚降解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经历4次循环实验后,其催化活性仍保持在90%,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同时,发现Ag纳米颗粒修饰后1%Ag/ZnO催化剂活性要明显优于ZnO纳米片。这活性的增强主要归因于尺寸小和高分散的Ag纳米颗粒作为电子陷阱可有效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
  • 宋根娣, 王佳伟, 于天龙, 王梦博, 冯梦宇, 崔宁宁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73-7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生物锰氧化物是由微生物成矿作用介导产生的一类不溶性高价锰氧化物,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如抗生素等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由于生物锰氧化物呈粉末状,难以回收,制约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共培养接种法将生物锰氧化物负载于三聚氰胺海绵,制备质量轻、形状固定的三聚氰胺基生物锰氧化物(BMO@M)。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进行表征,进一步检测BMO@M对水中四环素的去除效果及不同pH条件、循环次数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锰氧化物均匀分布于三聚氰胺中,负载率达60%以上。制备的BMO@M前30 min内对四环素的去除率达68.7%,相比于单纯生物锰氧化物提高21.2%,4 h的四环素去除率为95.7%,酸性条件下的去除效果高于中性和碱性,且循环使用5次,去除效果仍保持50%以上。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三聚氰胺基生物锰氧化物材料,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有优良的去除效率,操作简单、循环使用效率高,为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抗生素类的去除提供新的思路。
  • 文欣, 海玉琰, 何灿, 马瑞, 熊日华, 刘淑琴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79-8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膜污染是限制膜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采用表面涂覆法,在超滤膜表面分别涂覆二硫化钼(MoS2)和氮化硼(BN)纳米颗粒,制备抗污染超滤膜,通过深入分析MoS2/BN的电负性,形貌特征以及层间距等特性,阐明其在PES超滤膜表面的抗污机理;以牛血清蛋白(BSA)为典型有机物,对抗污染超滤膜PES-MoS2/BN的渗透通量,污染恢复率以及污染率进行测定,发现MoS2和BN纳米颗粒均能够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相对于PES-BN, PES-MoS2展现出了较优异的渗透通量和抗污染性能,这与其相对开阔的层间纳米通道、较大的电负性以及涂覆后膜的形貌有关;对于牛血清蛋白污染,最佳MoS2涂覆量10 g/m2条件下,PES-MoS2改性膜的污染恢复率由87.10%提升至96.77%,总污染率由24.26%下降至6.21%。结果表明,膜表面纳米层由于其物理屏障和静电排斥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膜污染,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
  • 李雪梅, 赵梓政, 郭勤, 徐明超, 王照伟, 黄西妹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85-9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因环境的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中的细菌和病毒的泛滥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威胁。因此,对于水体抗菌材料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制备了一种可用于水体抗菌领域的材料。首先使用静电纺丝法制备SiO2纳米纤维膜,将壳聚糖加入到SiO2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前驱体中,再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壳聚糖@SiO2纳米纤维气凝胶。最后将壳聚糖@SiO2纳米纤维气凝胶与不同的过滤材料相结合,制成了水体抗菌滤芯。通过FT-IR、SEM、EDS分析来对壳聚糖@SiO2纳米纤维气凝胶进行表征分析,并考察了获得的水体滤芯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1 000 mg/mL的壳聚糖@SiO2纳米纤维气凝胶细胞活性仍能保持在90.0%左右,而且壳聚糖@SiO2纳米纤维气凝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可达到99.9%,显示出优异的抗菌活性。该研究为新型水体抗菌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方向,并为水体抗菌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曹茵茵, 钟鑫萍, 谭明辉, 谭广东, 李昆太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92-98.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废弃菠萝叶为主要原料,通过2,2,6,6-四甲基哌啶氧基催化体系下制备菠萝叶纳米纤维素,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冷冻干燥技术定向构建壳聚糖/菠萝叶纳米纤维素气凝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复合气凝胶的结构进行表征,并探讨了不同壳聚糖配比、吸附剂用量和pH等因素对该复合气凝胶吸附水体中刚果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合气凝胶在壳聚糖添加量为80%、气凝胶用量为20 mg、温度为30 ℃、溶液pH = 7的条件下吸附性能最好,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分别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进一步对吸附后的气凝胶进行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气凝胶主要通过氢键和静电吸引等作用吸附刚果红。
  • 刘松麟, 杨庆峰, 邱辉强, 孙宇雯, 刘阳桥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99-104.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过量硝酸盐(NO3-)在废水中的排放已成为一个显著的环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利用电化学方法去除废水中的硝酸盐氮(NO3--N)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水热合成,利用原位生长的金属有机框架(MOF)合成路径,在Fe2O3基材上负载CuO,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电极。这种电极在提升NO3--N的电催化还原性能方面表现出色。实验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的条件下,经过两小时反应,当NO3--N初始浓度为50 mg/L时,其去除率可达96.72%;当NO3--N浓度提高至100 mg/L时,去除率依然高达94.15%。即使在电流密度降至5 mA/cm2(NO3--N初始浓度为50 mg/L)的条件下,去除率也能达到85.85%。这些结果表明,该电极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均展现出良好的硝酸盐氮去除效果。当氯离子(Cl-)浓度为750 mg/L时,总氮(TN)的去除率可达94%。通过叔丁醇(TBA)自由基清除实验,我们发现该材料去除硝酸盐氮的机制是通过电子的直接转移。在进行10次循环实验后,NO3--N的去除率略有提升至98.78%,同时Cu和Fe的浸出量分别为4.3 μg/L和4.65 μg/L,表明该材料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和极低的金属浸出量。因此,该材料在实际废水处理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 应用技术
  • 王芷铉, 蒋金凤, 郑项楠, 郑少奎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105-10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系统调研了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加药法水质控制技术现状,设计了选择性去除有害离子(Ca2+、Mg2+、Cl-)、保留碱度等有益含氧阴离子为特征的循环冷却水水质控制新思路,通过生产性试验验证了水质控制效果、技术可行性和工艺稳定性。结果表明,新思路指导下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以电导率计最高值为30)远高于加药法,“钙硬度加总碱度”最高值达到《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T 50050–2017》限值的5倍,但Ca2+、Mg2+、Cl-浓度仅为加药法的≤1/6、≤1/6、≤3/5,浊度仅为加药法的1/10,腐蚀、结垢风险均稳定可控,抑菌效果明显,节水潜力巨大。
  • 刘子惠, 程丽华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110-115.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微滤膜技术因过滤精度高、滤速快、操作压力低等特点,在高品质饮用水生产中作为纳滤的预处理工艺逐渐得到应用,但膜污染一直是影响其运行稳定性及使用寿命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生产性微滤-纳滤双膜法饮用水处理工艺试验,通过特征污染物截留能力与膜解剖表征分析,对微滤膜的膜污染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行初期,膜污染主要为微滤膜的机械截留作用以及驱动压力作用,导致原水中的颗粒性污染物在膜表面发生中间/完全孔堵,形成松散堆积的滤饼层;后期因滤饼层的形成促进了有机污染、生物污染以及结垢性污染的形成与发展,最终造成了致密性膜污染的发生。研究成果可为微滤膜处理单元的膜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 王艳林, 杨艳玲, 檀旭, 李星, 赵锂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116-121.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脱氮效果差、高效微生物种群维持难等问题,包埋固定化技术可增强微生物对水质的适应性,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应用需求。制备和优化了包埋异养硝化菌,研究了包埋异养硝化菌的脱氮除磷效能,解析了包埋异养硝化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响应曲面法优化的包埋异养硝化菌最佳制备条件为:3.00%活性氧化铝、3.24%聚乙烯醇、1.73%缓释碳源、1.00%海藻酸钠、2.00%氯化钙、34.56%异养硝化菌液。包埋异养硝化菌的NH4+-N、NO3--N、TP去除率分别为93.80%、64.58%、86.22%,比异养硝化菌分别提高58.38、18.67、63.48个百分点。高通量绝对定量测序表明:包埋异养硝化菌内假单胞菌属结构保持较好,丰度维持在40.19%;NH4+-N、NO3--N分别通过氨氮同化、硝酸盐异化途径得到去除;磷通过“好氧除磷途径”得到去除。
  • 宋东杰, 赵龙, 杨柯, 关泽康, 郑亚卿, 马娟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122-12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厌氧氨氧化工艺中AnAOB生长缓慢、难富集导致启动缓慢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1:2)为接种污泥,投加聚氨酯泡沫作为填料启动UASB反应器,考察了启动过程中反应器的脱氮性能、污泥外观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35 d后反应器对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总氮去除率达到80%,NO2--Nr/NH4+-Nr和NO3--Np/NH4+-Nr趋势均逐渐稳定且接近理论值1.32和0.26,系统的脱氮性能良好。此外,经过160 d的培养,接种的混合污泥也从最初的黑色最终转变为砖红色。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浮霉菌门的丰度从最初的0.08%增长到6.06%,Candidatus Kuenenia属丰度由0.09%增长至1.73%,Candidatus Brocadia属丰度由0.02%增长至1.25%,进一步证明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成功启动。
  • 汪浏志, 赵频, 宋伟龙, 王新华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128-13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升级改造的实际需求,开发了A/O-膜生物反应器(MBR)-正渗透(FO)组合工艺,并考察了污染物停留时间对工艺运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水量不变的前提下,当微滤(MF)膜和FO膜的产水比例为2:1时,A/O-MBR-FO组合工艺MF膜和FO膜混合出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浓度分别为9.98 mg/L和6.88 mg/L,氨氮浓度低于检出限,均满足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4440–2022)的A标准,而总磷(TP)浓度为2.75 mg/L,仍需要后续化学混凝等工艺处理才能满足排放标准。在该产水比例下,A/O-MBR-FO组合工艺的MF通量运行稳定,未出现跨膜压差升高的情况,而FO膜通量衰减率仅为0.04 L/(m2·h·d),膜污染较轻。FO膜污染类型主要是生物污染和无机污染的复合污染,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是钙盐和钠盐,而生物污染物主要是多糖和蛋白质。A/O-MBR-FO组合工艺有望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提供一个可行的技术选择。
  • 师旭军, 晏雯雯, 王海梅, 雷楷, 张超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134-137.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提升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对填料型厌氧折流板反应器(HABR)出水中COD和SS的去除率,通过设计两组不同填料高度的CRI装置,研究不同CRI对处理HABR出水用于农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力负荷下,CRI(高柱)的对COD、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2.79%、85.31%,出水浓度均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21)中生食蔬菜灌溉的要求,填料厚度的增加能够提高CRI抗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冲击的能力,但两组CRI装置对TN和TP的去除率相差不大,且都比较低,使HABR出水中的氮磷元素得以保留,出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在“双碳”背景下,能够实现“水”、“肥”双重资源化。
  • 工程实例
  • 王雪, 徐维发, 戴仲怡, 刘可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138-142.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五指耙水厂改扩建工程扩建规模为16 万m3/d,深度处理规模为32 万m3/d,供水水质执行深圳市《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DB4403/T 60—2020),处理工艺为格栅+预臭氧接触池+机械混合+折板反应+侧向流斜板沉淀池+气水反冲滤池+臭氧接触池+活性炭滤池+次氯酸钠消毒,厂区净水处理构筑物采用组合式设计。项目采用全过程BIM技术应用,全厂配置在线检测及全自动控制系统,打造绿色、低碳、节能、节约、高效的智慧型水厂。建筑风格充分结合周边环境,定义“以山赋形,以水灵动”的设计主题,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手法,彰显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与魅力,景观设计融入古典园林及海绵设计理念,美观精致,简约大气。
  • 张航, 年正, 高升, 毕雄, 周晓喜, 严程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143-149.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珠海市某工业园区混合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5×104 m3/d,项目定位高、水质成分及结构形式复杂、处理、设计和建设难度大、出水标准要求严苛。设计采用地下式水处理+地上式生态景观花园打造相结合的建设模式。针对含镍废水、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混合性质的水质,处理工艺采用混凝沉淀、芬顿氧化、臭氧氧化、离子树脂交换、BFBR立体生态技术、连续砂滤等组合方式。实际运行出水污染物指标浓度远低于排放标准,工艺系统处理效好,COD、NH3-N、TN、TP、TNi、TCu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1.9%、99.7%、69.3%、91.1%、81.7%、85.9%。
  • 徐知雄, 王行宇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150-153.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某电镀企业含镍漂洗废水月排放量约1 000~1 200 m3,废水pH:6.00~8.50、Ni含量:120.58~275.21 mg/L、电导率:420.16~890.75 μS/cm,委外处理费用64.00元/m3。在项目用地指标受限的条件下,采用膜分离技术(RO与NF双膜组合工艺)对该类废水进行再生回收处理,再生水水质(pH:6.82~7.39、Ni含量:0.55~0.67 mg/L、电导率:18.13~25.46 μS/cm)满足企业回用需求;再生水月平均回用量1 060 m3,平均回收率达96.36%,满足企业用水量需求;再生水平均吨水回收净效益59.04 元/t,每年可节省750 988.80元的废水委外处理费用,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 洪桥峰, 衡贝贝, 王建辉, 张伟
    水处理技术. 2025, 51(2): 154-156.
    摘要 | 全文链接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DH高效旋流净化器处理砂石骨料加工产生的高悬浮物废水,出水悬浮物浓度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Ⅰ级标准(SS≤70 mg/L)。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该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能耗较低、管理操作简单、设备维修量小、运行维护费用少的特点,可推广运用。